二、教育的起源和發展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話起源說
這是最古老的教育起源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教育是由上帝創造的,教育就是要體現上帝和神的旨意。
2.教育的生物起源說
19世紀法國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利托爾洛(C.Letoumeau,1831—1902)與英國教育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是該學說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觀點是:教育是一種生物現象,不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生存競爭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礎。
第一個正式提出的理論
3.教育的心理起源說
該學說主要代表人物為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孟祿(P.Monroe,1869—1047)。
孟祿認為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年人的一種無意識模仿。在他看來,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兒童總是要模仿成人行為的,這種模仿心理就是教育的基礎。
4.教育的勞動起源說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者認為,關于教育的起源,不可能在動物界尋找到,只能在人類社會中去探索。根據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提出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論斷,一般認為教育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
(二)教育的發展
根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特點,劃分為幾個階段:原始形態的教育、古代教育、文藝復興后的歐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紀之后的世界教育。
特點:
1)無階級性、公平性。
2)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生活相結合。
3)教育內容簡單,教育方法單一。
4)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生產和生活。
原始社會:沒有剩余財產,階級沒有產生
(2)古代社會的教育
古代社會的教育包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教育兩個時期。
在我國奴隸社會時期(秦朝之前),大約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夏代出現了學校,此時教育代表統治階級,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其學習內容多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等,最終目標是培養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人才或統治者。
奴隸社會后期,土地增加,落后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奴隸反抗嚴重。就變為了交地租的制度。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秦朝之后),教育的階級性繼續加強并帶有明顯的等級性,內容則是以四書五經作為學習內容,教學方法則在單一教學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學習的紀律約束與自我修行,最重要的初步形成了比較系統教育體系,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與教育思想。
押題簡答:
古代學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①古代學校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等級性。
②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分離。
③古代學校教育的內容相對單一
④古代學校教育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⑤古代學校教育的方法是崇尚死記硬背。
⑥教學組織形式是個別教學
等升內地房租
(3)近代教育的特點
首先,國家加強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其次,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再次,教育的世俗化。
最后,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近代: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機械工業,社會化大生產需要。
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時代
(4)當代教育的特征(二十世紀后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特點)
1、教育的終身化
教育終身化的提出者是:保羅朗格朗。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