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重點)
(一)起源
1、神話起源說:教育與其他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創造的。
2、生物起源說:人類教育起源于動物界中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認為動物界就有教育活動。代表人物:法國的利托爾諾、美國的桑代克、英國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說: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孟祿
4、勞動起源說:教育起源于勞動,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代表人物:前蘇聯的米丁斯基、凱洛夫
(二)發展
1、原始社會的教育
無階級性、教育目的是為生產和社會生活服務;
教育內容以生活經驗為主,內容貧乏;
教育手段主要是言傳身教、口耳相傳等;
教育權力平等,男女教育有別的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水平低,沒有專門的人員、機構場所以及組織形式;
教育與原始宗教儀式有著緊密聯系。
2、古代社會的教育
包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教育兩個時期。
(1)奴隸社會教育
中國,專門的施教機構產生,如我國夏、商、西周“庠”“序”“!
西方:古希臘:雅典(顯著特點:培養和諧發展的人)和斯巴達(顯著特點:軍事教育)
古印度:宗教權威至高無上,教育控制在所羅門教和佛教手中,宗教教育盛行
古埃及:設置文士學校,以僧為師、以吏為師。
(2)封建社會的教育
中國
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發展,百家爭鳴,其中儒墨為顯學
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舉制”的選士制度。
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氏族”
隋唐:科舉
宋代: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四書五經被作為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
明代:八股文為科舉考試的固定格式
1905年清政府廢科舉興學堂
西方:教會學校和騎士學校
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征:
階級性
道統性
專制性
刻板性
象征性:能夠接受什么樣的教育標志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宗教性
3、近現代教育
4、20世紀以后的教育
(1)新特點:
終生化:法國的保羅·朗格朗。.《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全民化:
民主化:
多元化:
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補充: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教師素質的現代化。教育中的任何活動都要靠教師進行,教育目標的實現,實現效果如何都取決于教師。教師素質的現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觀念的現代化;職業道德素質的現代化;能力素質的現代化。總之,教師素質的現代化是現代社會對現代人的總體要求在教師職業上的特殊反映。
(2)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國際交流。
教育與社會發展
(一)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關系
生產力對教育的影響
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3.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蒸汽機的原理了解,只需要到小學水平。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革命,需要到初中水平等等。信息革命知識大爆炸時代,終身學習的出現)
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
3.教育是發展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傳遞過程中出現創新)
人力資本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的舒爾茨為代表的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說明教育可以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發展。
(二) 教育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
具體表現如下: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和性質。
教育的性質:
資本主義教育:學習內容是民主,人權等
社會主義教育:走社會主義道路,馬列毛思想
教育的目的:
我國的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接班人
教育對政治經濟的影響
(1)教育能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的人才(國家領導,公務員等)
(2)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
(3)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經濟(五四運動)
(三) 教育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社會文化對教育的制約
1.社會文化規范影響著教育的價值取向,制約著人們的教育觀念。
2.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3.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4.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教育對文化的促進作用
1.教育具有傳承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選擇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融合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創造文化的功能
學校文化
1.學校文化的概念
學校文化: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2.構成
(1)學校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空間物態形式,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學校的物質文化又包含了學校環境文化和設施文化兩種表達方式。
(2)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有三種主要的表達方式: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規章制度以及角色規范。
(3)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3.功能
(1)導向作用,推動學生把他們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而努力,推動教職工自覺完成國家的教育任務。
(2)約束作用。校風形成價值觀,形成行為規范,以此彌補規章制度的不足。
(3)凝聚作用。校園文化使得學生對學校產生一種心理歸屬感和認同感,而產生巨大凝聚力。
(4)激勵作用。形成你追我趕的激勵環境,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化外部動力為內在動力。
(四)教育與人口發展的關系
人口狀況對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人口數量影響教育的規模和教育投入
2.人口的結構影響教育結構
3.人口的質量影響教育質量
教育對人口問題的影響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數量
2.教育可以優化人口結構
3.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質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