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資格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點總結
——問題解決
1.問題的含義
所謂問題,就是個體不能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直接加以處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難的情境。
2.問題解決的含義與特征
(1)問題解決的含義
問題解決是指為了從問題的初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標指向性的認知操作的過程。
(2)問題解決的特征
①目的性。問題解決總是要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狀態,因而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沒有明確目的指向的心理活動,如漫無目的的幻想等,不能稱為問題解決。
②認知性。問題解決活動是通過內在的心理加工實現的,整個活動的過程依賴于一系列認知操作的進行。自動化的操作如走路等基本上沒有重要的認知成分參與,因而不屬于問題解決的范疇。
③序列性。問題解決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如分析、聯想、比較、推論等,僅有一個心理操作不能稱為問題解決。而且這些心理操作是有一定序列的,序列出錯,問題也無法解決。
3.問題解決的過程
問題解決的過程一般可分為發現問題、理解問題、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四個階段。
(1)發現問題。從完整的問題解決過程來看,發現問題是其首要環節。能否發現問題,與個體的活動積極性、已有知識經驗等有關。
(2)理解問題。理解問題就是把握問題的性質和關鍵信息,摒棄無關因素,并在頭腦中形成有關問題的初步印象,即形成問題的表征。
(3)提出假設。提出假設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途徑與方案,選擇恰當的解決問題的操作步驟。
能否有效提出假設,受到個體思維的靈活性與已有知識經驗的影響。提出假設是問題解決的關鍵階段。
(4)檢驗假設。檢驗假設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來確定假設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符合科學原理。
檢驗假設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直接檢驗,即通過實踐來檢驗,通過問題解決的結果來檢驗;二是間接檢驗,即通過推論來淘汰錯誤的假設,保留并選擇合理的、最佳的假設。當然,間接檢驗的結果是否正確,最終還要由直接檢驗來證明。
4.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
(1)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就是指問題呈現的知覺方式。問題呈現的知覺方式與人們已有的知識經驗越接近,問題就越容易解決;反之,如果與人們已有的知識經驗相差甚遠,問題解決起來就很困難。
(2)定勢與功能固著。定勢(即心向)是指重復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在定勢的影響下,人們會以某種習慣的方式對刺激情境作出反應。
定勢對解決問題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人們把某種功能賦予某物體的傾向稱為功能固著。在功能固著的影響下,人們不易擺脫事物用途的固有觀念,從而直接影響問題解決的靈活性。
(3)原型啟發。對問題解決起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啟發是指從其他事物上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原型啟發在創造性解決問題時的作用十分明顯。通過聯想,人們可從原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某事物能否起啟發作用,不僅取決于該事物的特點,還取決于問題解決者的心理狀態。
(4)已有的知識經驗。
(5)情緒與動機。
此外,個體的認知結構、個性特征以及問題的特點等也會影響問題的解決。
5.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和質量
①幫助學生牢固地記憶知識
②提供多種變式,促進知識的概括
③重視知識間的聯系,建立網絡化結構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①結合具體學科,教授思維方法
②外化思路,進行顯性教學
(3)提供多種練習機會
(4)培養思考問題的習慣
①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
②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假設
③鼓勵自我評價和反思
(5)訓練邏輯思維能力,提高思維水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