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
2、感覺:是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3、知覺:是腦對直接作用與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
4、錯覺:是在客觀事物刺激作用下產生的對刺激的歪曲的知覺。
5、絕對感受性:指感覺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6、絕對感覺閾限: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別感受性:剛剛能覺察出同類刺激量最小差別量的感覺能力。
8、差別感覺閾限:剛剛能感覺出的兩個同類刺激的最小差別量。
9、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的分類:無意注意(無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預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覺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2)注意的廣度:在單位時間內能夠注意的對象的數量的多少。
(3)注意的穩定性:我們的注意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所持續時間的長短。
(4)注意的分配: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對象。
(5)注意的轉移:根據新的任務和要求,主動地從一個對象或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活動上去。
10、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
(1)前攝抑制:先學習的材料對后學習的材料的記憶所發生的干擾作用。
(2)倒攝抑制:后學習的材料對先學習的材料的記憶所發生的干擾作用。
(3)保持:是實際過的食物在頭腦中儲存和鞏固的過程。
(4)遺忘:對實際過的事物不能回憶或是錯誤的回憶。
(5)再認: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出現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
11、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1)輻合思維/集中思維: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或是最好答案的思維。
(2)輻射思維/發散思維:從一個目標出發,沿多種不同途徑尋求各種答案的思維。
(3)創造性思維:以新意獨特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
(4)思維定勢:指過去思維活動的經驗使當前思維活動處于一種準備狀態。
(5)功能固著: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啟發:在其他事物或現象中獲得的信息對解決當前問題的啟發。
12、遷移: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對新問題產生的影響。
(1)正遷移: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促進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
(2)負遷移: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干擾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
13、想象:是對頭腦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1)再造想象:根據語言文字描述或圖樣的示意而在頭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
(2)創造想象:根據創造目的,不依據現成描述,而在頭腦中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3)幻想:指向未來并與個人愿望相聯系的想象,是創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14、情緒:是人類對于各種認知對象的一種內心感受。
(1)心境:平靜而持久的情緒狀態。
(2)應激:人對某種意外的環境刺激所作出的適應性的反應。
15、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情緒過程的主觀體驗,是情緒的感受方面)
(1)道德感: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身或他人行為時產生的情感體驗。道德感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高級情感。
(2)理智感:在智力活動中,認識和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
(3)美感:用一定的審美標準來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它包括對自然美和社會美的欣賞和體驗。
16、智力: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與霍恩根據因素分析的結果,按心智能力的功能差異,將人類智力劃分為兩種,即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1)流體智力:在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它較少依賴于文化知識的內容,而主要取決于個人的稟賦。
(2)晶體智力:一個人通過其流體智力所學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過學習語言和其他經驗而發展起來的。
17、氣質: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脾氣、秉性。
(1)膽汁質:待人熱情、直率,情緒急躁易怒,動作語言快而有力,反應迅速且專一
(2)黏液質:待人淡漠 、膽小,情緒冷靜穩定,動作語言沉默寡言,反應遲緩而專注
(3)抑郁質:待人多疑、孤僻,情緒脆弱敏感,動作語言細小無力,反應遲緩、持久且想象力豐富
(4)多血質:待人樂觀、活潑,情緒多變敏感,動作語言快而靈活,反應迅速不持久
18、性格: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征。
19、人格: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人格包括氣質、性格與自我調控系統,其中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20、意志:指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自己的行為,并通過克服困難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
(1)雙趨沖突:兩種對個體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標同時出現,形成強度相同的二個動機。由于條件限制,只能選其中的一個目標,此時個體往往會表現出難于取舍的矛盾心理,這就是雙趨沖突。“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2)雙避沖突:指兩種對個體都具有威脅性的目標同時出現,使個體對這兩個目標均產生逃避動機,但由于條件和環境的限制,也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目標,這種選擇時的心理沖突稱之為雙避沖突。“前遇大河,后有追兵”正是這種處境的表現。
(3)趨避沖突:指某一事物對個體具有利與弊的雙重意義時,會使人產生二種動機態度:一方面好而趨之,另一方面則惡而遠之。所謂“想吃魚又怕魚刺”就是這種沖突的表現。
21、認知發展論:人類所有的心理反應歸根到底都是適應,適應的本質在于取得機體與環境的平衡,適應分為同化和順應。
(1)同化:指個體在感受到刺激時,把它們納入頭腦中原有的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圖式只發生量變,并沒有產生質變。。
(2)順應:是質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為了適應新的信息,改變或調整自己原有的圖式。
22、認知風格:也稱認知方式,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所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
(1)場獨立型:習慣性地或偏愛地側重從外部環境中搜索信息,由于這種搜索過程往往是不自覺的,所以就表現為“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行為方式。
(2)場依存型:習慣性地側重根據認知目標本身的結構來搜索必要的信息,因此就表現為“不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行為方式。
23、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一切學習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直接聯結的過程。強化在刺激一―反應聯結的建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應的聯結中,個體習得的是習慣,而習慣是反復練習與強化的結果。習慣一旦形成,只要原來的或類似的刺激情境出現,習得的習慣反應就會自動出現。
24、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有機體獲得經驗的過程,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刺激一反應聯結,而是通過積極主動的內部信息加工活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25、先行組織者策略: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關聯起來。
26、學習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為了達到有效的學習目的而采用的規則、方法、技巧及其調控方式的綜合。
(1)認知策略:學習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術。
①復述策略:指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而對信息進行反復重復的過程,是短時記憶的信息進入長時記憶的關鍵。
②精加工策略:指把新信息與頭腦中的舊信息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
③組織策略: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2)元認知策略: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
27、知識的學習:主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其實質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特征與聯系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
(1)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是個人能用言語進行直接陳述的知識,主要用于區別和辨別事物;
(2)程序性知識:也叫操作性知識,是一種經過學習后自動化了的關于行為步驟的知識,表現在信息轉換活動中進行具體操作。
(3)符號學習: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詞匯學習)
(4)概念學習:掌握概念的一般意義,其實質是掌握一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屬性和關鍵特征。
(5)命題學習:獲得由幾個概念構成的命題的符合意義,實際上是學習表示若干概念之間關系的判斷。命題是知識的最小單元,是陳述性知識掌握的高級形式。
28、品德:道德品質的簡稱,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1)道德認識:核心成分,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如判斷自己或他人行為的是非、善惡和好壞。
(2)道德情感:根據道德觀念來評價他人或自己行為時產生的內心體驗,如集體主義情感、義務感、責任感、自尊感和差恥感。
(3)道德意志:個體自覺地調節道德行為,克服困難,以實現道德目標。
(4)道德行為: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實現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
29、德育: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與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30、心理效應
(1)暈輪效應/光環效應: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之后,人們還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2)首因效應: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
(3)近因效應:因某件事影響對某人的印象。
(4)自我中心效應/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為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形成的一種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相關推薦:
2021教師資格報名時間及入口 ※ 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教師資格考試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