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資格綜合素質考點:閱讀理解能力
一、閱讀理解能力
(一)理閱讀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解題通法
1、以題干中的詞語為參照物,定位原文。
2、直接抄或轉述定詞段附近(或本段)材料中內容。
在閱讀理解題目中,重要概念的考查方式靈活多樣,相對應的解題思路也有所區別。具體來講:
1.直接提煉要點
有些題目以解釋概念的形式出現,即以詮釋的形式出現。在文段中,一般概念的基本含義交代的非常清楚,通過詳細閱讀材料即可找到答案。因此,需要仔細閱讀材料,提煉相關要點。
2.聯系文段背景
有些詞語或概念的含義在文中非常明顯,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具體的文字表達;而有的詞語或概念則相對隱晦,沒有具體的文字與之相對應,需要考生結合文段背景,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歸納,找出概念含義。
3.結合上下文語境
在詞句理解型題目中,考查詞語的含義常常是對其本身的含義進行引申,或是臨時被賦予更為深刻的含義。這時必須將詞語放至整個文段中,聯系上下文語境,推敲詞語的含義或指代內容。
4.分析指代意圖
有些詞句理解型題目,以解釋代詞的內容為形式來進行考查。如“這”“它”等代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我們必須通讀材料,分析作者意圖,理解代詞的所指。
(二)理解閱讀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題通法
1. 以設問為出發點,通讀全文,總分總類的文章重點段落一般為首尾段。
2. 找下定義的“語素”(如:“我認為”“所以”“但是”)
3. 以材料中其他內容結合理解作者的核心觀點。
4. 不要認為你以為的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所謂“重要句子”,指的是那些對文意表達起重要作用的關鍵性語句。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
1.能點明主旨或能顯示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
2.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總結句、過渡句或對文脈的推進與轉接有關鍵作用的語句;
3.內涵較為豐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導性的語句;
4.比較含蓄的、有深層含義的語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實質:一是將使用修辭手法形象化了的語句轉化為概括性的直白語言;二是將抽象含蓄的句子轉化為具體化的闡釋。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主要考查兩點:一是把握文中重點語句的含意,既包括字面意思,也包括句子在特定語境中的臨時意義以及言外之意;二是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這里的“重要句子”包括很多,可以是揭示文章中心內容的句子,如中心句、高頻詞句、起始句、結尾句等,可以是表明作者的寫作目的、觀點態度的句子,還可以是含意深刻、富有哲理、耐人尋味的句子。除了從內容人手外,還可以從結構人手,理解句子的表達作用,分析句子使用的句式和修辭手法。
詞句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正確理解文中詞句的含意,尤其是重要詞語、句子的含意,是把握文章旨意的前提。
(三)談看法或開放類命題
解題通法
1、通讀全文,了解作者觀點。
2、談自己觀點(可支持可反對)
(2021上半年真題)逼真和如畫是藝術批評的兩個標準。看到一幅畫,一個雕塑品,贊美它好,說逼真。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畫得活像,雕塑得像真的一樣,這是說“逼真”好。我們游覽風景,贊美風景好,說風景如畫,就是“如畫”好。究竟作品像真的事物好呢,還是真的事物像作品好呢?再說“逼真”又有什么好?“如畫”又有什么好呢?用到文學批評上來,作品描寫一個人,寫得活像,是好的。作品描寫風景,詩中有畫也是好的。就作品說,究竟“逼真”好呢,還是“如畫”好呢?還是兩者都好呢?弄清這些問題,對掌握這兩個批評標準是有幫助的。
先說逼真,《水經注·沔水》:“有白馬山,山石似馬,望之逼真。”山石像真的白馬又有什么好呢?朱自清《論逼真與如畫》里說:“這就牽連到這個‘真’字的意義了。這個‘真’固然指實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莊子》里說的那個‘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謝赫的六法的第一項‘氣韻生動’的意思,惟其‘氣韻生動’,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死的山石像活的白馬,有生氣,有生意,所以好。‘逼真’等于俗語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朱自清文集》三)逼真的好處是有生氣,有生意,是活的,所以光求外形相似是不夠的。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就是光求外形相像,只是兒童的見識;好的畫,要把東西寫活,要傳神,這才是逼真的要求。再說如畫,風景如畫,或作品中所寫的景物如畫又有什么好呢?畫是藝術品,藝術品是從生活中來的,但它又和生活不一樣,它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那末說風景如畫,就是說這里的風景像藝術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比起普通的風景來具有典型性,那自然是好的。如蘇軾的《念奴嬌》:“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這里寫的景物極雄偉壯觀,能表現出長江的壯闊景象,并反映作者的闊大胸襟,具有典型性,所以說如畫是好的。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因此就文學作品來說,寫得逼真,同真的一樣,把人和物寫活,寫得有生氣,或寫得如畫,寫得形象,有畫意,而這形象要具有典型性,這都不容易。能做到這樣,都成為好作品。
問題:
(1)就藝術批評的“逼真”和“如畫”這兩個標準,文章強調的側重點各是什么?請簡要概括。(4分)
(2)下面是魯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描寫: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會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丕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技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請用文章論及的“逼真”和“如畫”這兩個藝術批評標準,簡要分析。
參考解析:
(1)就藝術批評的“逼真”和“如畫”這兩個標準,文章強調的側重點各是什么?請簡要概括。(4分)(2)下面是魯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描寫: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會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丕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技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請用文章論及的“逼真”和“如畫”這兩個藝術批評標準,簡要分析。
【答案】
(1)“逼真”類似于我們俗語中所說的“像極了”“像極真的”,不僅像真的,而且像極真的。且“逼真”一次的好處在于栩栩如生,十分靈動;所以僅追求外形上的逼真是不夠的,還需要傳神。
“如畫”:畫是藝術 的一種表達形式,“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創作藝術作品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和創作靈感,但任何藝術都來源于生活。即使是非常豐富的主觀想象,也來源于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對生活的洞察力越強,對生活的體會越深刻,創作的藝術作品越成功。它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因此就更帶普遍性。
(2)上段文字是五年之后魯迅再見到祥林嫂的肖像描寫。
從逼真的定義看,“全白”“瘦削不堪”“黃中帶黑”“下端開了裂” 這些外貌和細節描寫十分生動的將祥林嫂的外貌和衣著還原出來。 “木刻似的”“眼珠間或一輪”等帶有比喻、動態的描寫不僅讓讀者感受到祥林嫂呆滯的模樣,更體現出她的靈魂已經木訥,做到了生動形象的“逼真”的程度。從如畫的定義而言,整段文字像一幅肖像素描一樣,使祥林嫂的形象悅然紙上,十分具有畫面感。
相關推薦:
2022年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答案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