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第二章 備課篇
第三節 經典教案設計
經典教案設計(一)
一、題目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案設計
二、課型
新授課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運用“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創意、鍥而不舍”等詞語;
2.了解議論文論證的方法,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學習運用事實論據。
(二)過程與方法
1.自學字詞并學會運用;
2.分組討論,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道理。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他們敢于打破常規思維,大膽質疑,勇于創新。
四、教學重點
學習議論文論證的方法;找出富有創造力的人與缺乏創造力的人之間的區別。
五、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六、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講練結合。
七、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兩個基督教徒一起找到牧師,其中一個教徒先走上前去問:“牧師,請問禱告的時候可以吸煙嗎?”
牧師聽了一臉的不高興,態度堅決地說:“不行!”另一個教徒見狀,想了一下,接著又問:“牧師,請問吸煙的時候可不可以禱告?”牧師聽了很高興,態度和藹地說:“當然可以。”后一個教徒把“吸煙”和“禱告”的位置倒過來,讓牧師感覺到他在利用一切機會向主禱告,由此獲得了牧師的贊同。
面對生活中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轉換一下思維方式,就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解決辦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羅迦·費·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二)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整體把握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說明論證過程。
(1)中心論點: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2)論證過程:
①第1—3段,看圖形的角度不同,所選擇的答案也就不同。提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
②第4段,推及到生活中,由于情況的變化,原來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現在往往不靈了。進一步論證“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
③第5—9段,指出尋求多種答案的方法需要創造性思維,引出創造性思維的必備要素。
④第10一14段,得出結論:只要具備幾個關鍵性的要素,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
2.研讀課文,自主探究
(1)為什么說“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人們去思考、去探索,“尋求第二種答案”,才會有所創新。
(2)“尋求第二種答案”的途徑是什么?
“尋求第二種答案”有賴于創造性的思維。
(3)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有哪些?
①豐富的知識;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懂得如何運用知識。
(4)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是什么?
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
(5)課文中主要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①論證方法:舉例論證。
例子:一個是約翰·古登貝爾克發明印刷機和排版術的事例;另一個是羅蘭·布歇內爾發明交互式乒乓球電子游戲的事例。
②作用:用事實說話,更能使人信服,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說明創造性思維要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
(6)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的主要根據是什么?
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
(三)拓展延伸.思維訓練
(1)一元錢可以用來做什么?
(2)現代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弊端?
提示:此環節主要通過學生討論來訓練他們的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
(四)課堂總結
1.全文結構嚴謹,過渡自然
本文圍繞論點,逐層展開,論述了只要確立“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法,具備產生創造性思維的條件,堅信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就一定能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2.文章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本文從一個具體的材料引出觀點,接著擺事實、講道理,深入淺出,給讀者以啟迪。
(五)布置作業
(1)在美國紐約繁華的大街上,有一個乞丐,他的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我什么都看不見”,每天得到的施舍卻很少。后來一位詩人看見了,在這塊牌子上加了一句話,從那之后,施舍者絡繹不絕。請同學們猜一猜,詩人給乞丐寫了一句什么樣的話?
(2)課外閱讀《六頂思考帽》。
八、板書設計
經典教案設計(二)
一、題目
《練習使用顯微鏡》教案設計
二、課型
實驗課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正確說明顯微鏡的結構與功能。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練習,能夠獨立、規范地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物像;能夠解決在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重點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五、教學難點
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像。
六、教學準備
顯微鏡、標本、擦鏡紙、紗布、多媒體設備,正確使用顯微鏡的視頻。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PPT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圖片上被放大百倍的、我們肉眼無法看到的形狀各異的細胞,進而引出能讓我們觀察清楚細胞的具體形狀的工具——顯微鏡。
(二)小組合作
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并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的歷史及各部分名稱。
(三)教師指導
(1)引導學生積極發言,敘述顯微鏡的發展史。
(2)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桌上的顯微鏡、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等,并指導學生看書第37頁——取鏡和安放。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3)教師隨機抽取學生回答指示部分的名稱。(教師利用課件,點擊即顯示各部分名稱)
(4)介紹三種觀察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數字的透明紙,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讓學生邊看書自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強調顯微鏡使用步驟,尤其是在物鏡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以免壓碎標本,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四)提問思考
教師:為什么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
學生討論:因為物像是倒像。
教師: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
學生:放大倍數一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
教師:不透明紙上的數字為何看不清?
學生: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
(五)總結
播放正確使用顯微鏡的視頻,引導學生歸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鼓勵按步驟規范操作,巡視,檢查,糾正錯誤。
八、教學反思
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是如何有效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顯微鏡的使用在以后的教學中會經常出現,所以在開始就要強調規范操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經典教案設計(三)
一、題目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教案設計
二、課型
新授課
三、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與教育成就;初步了解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為主)的思想特征;培養用歷史的觀點理解政治、經濟、文化三者辯證關系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政治的發展史與本課所講的思想史的聯系,提高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梳理歷史知識,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確立正確的思維方法,提高辯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五、教學重點
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
六、教學難點
理解諸子百家中主要學派的思想及政治主張。
七、教學準備
PPT,儒、道、法、墨、兵五家學派的有關資料,多媒體設備。
八、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山東被譽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指泰山,“一水”指黃河,那么這“一圣人”指的是誰呢?
學生:孔子。
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孔子圖片及人物介紹,導人新授課。
(二)小組合作
一橫排為一組,分成四個小組,共同合作完成下面三個任務。
(1)結合教材和所給材料,給孔子制作一張名片,內容包括姓名、時期、著作、主要思想。
(2)回憶小學社會課學過的孔子辦學的相關內容,并結合語文課剛剛學完的《論語十則》的內容,歸納孔子在辦學思想、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等方面都有哪些相關論述。
教師總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其核心政治思想是“仁”,“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教師:那么除了孔子之外,當時還有哪些思想家呢?
學生:老子、孟子、荀子、莊子……
(3)按照給孔子制作名片的方式,閱讀教材及教師發的相關材料,給其他人也各制作一張名片,并指出他們分別是哪一個學派的代表人物。
(三)小組辯論
教師:諸子百家的思想大到可以治國,小到可以修身,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也都有它們的用武之地,你最贊賞哪一種學派呢?
(學生討論)
教師:好,那么我們現在共分為五個小組.分別代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就自己贊賞某一學派的原因以及不贊賞其他學派的原因進行辯論。
(四)布置作業
(1)制作表格,展現諸子百家中主要學派的創始人、代表人物、時期、主要思想等重要歷史信息。
(2)結合我校實際,或運用儒家道德教育觀點,或運用道家自我覺悟觀點,或運用法家嚴格懲罰觀點,就校風建設問題提出你的看法。
九、教學反思
諸子百家的言論都是古漢語,生澀難懂。即使課本上出現的簡單的言論,也會使一部分學生存在識讀障礙和分析障礙。課堂容量又不允許教師給學生詳細解釋。所以我選擇將這些內容以適合學生閱讀的背景材料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這樣既方便學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學生搜索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