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國家寶藏”的視頻。引導學生觀看,并提問視頻中的展示的是什么作品?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踏歌圖,教師繼續提問畫家如何用他的畫筆來表現《踏歌圖》的“寄情于景”的情懷的?引出課題——《踏歌圖》
環節二:作品賞析
(一)直觀感知
教師播放幻燈片畫家人物圖像,引導找出《踏歌圖》的對于畫家,并說一說對他的了解?
學生積極觀察并回答。
教師總結:馬遠南宋繪畫大師,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長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繪畫世家,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取法李唐,筆力勁利闊略,皴法硬朗,樹葉常用夾葉,樹干濃重,多橫斜之態。樓閣界畫精工,且加襯染。喜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
(二)具體分析
1.教師出示作品《踏歌圖》,學生賞析,并提出問題:畫面描繪了的是什么場景?
學生觀察回答
教師總結:畫家表現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農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歡樂情景,幾個老農在陽春時節帶有幾分醉意地歡娛歌舞。是典型的“馬一角”風格,近景偏于一角。
教師繼續提問:畫面是怎樣描繪的?
教師總結:用簡括的線條,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環水抱的復雜景物畫得遠近分明,遠山奇峭,近石方硬,樹木多姿,云霧掩映中顯出遼遠的空間和光的感覺,具有清曠秀勁的特殊風格。
2.教師展示《踏歌圖》和《溪山清遠圖》作品,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并提問2幅圖在構圖上有異同?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踏歌圖》為邊角之景,近景偏于一角,細致刻畫,遠景簡練清淡。《溪山清遠圖》為半邊之景,焦點集中,空間曠大,近景突出,遠景清淡,清曠俏麗,獨具一格。
(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感悟
教師繼續展示《踏歌圖》作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提出問題:從作品中你能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豐收之年,農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歡樂情景。
環節三:實踐練習,評議討論
分小組討論,你認為怎樣鑒賞一幅山水畫作品?
學生積極討論并回答。
教師總結:鑒賞山水畫作品的首先要知識作品的時代,通過時代繪畫特征感受畫面內容,進一步推敲繪畫技法以及繪畫本身獨特的風格形式。并對風格筆法 (如:皴法)進行簡單或深刻剖析。最后感受畫面意境,從而了解作品背后所傳達的情感,以及作品在繪畫史上有何意義所在。并且對作者有一定的了解。
環節四:拓展提高,小結課業
教師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中國山水畫博大精深有一定了解,山水畫的學習是學習中國美術史的重要課題。課后請大家查閱關于作者的信息進行了解。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欣賞美術作品的方式都有哪些?
【參考答案】
一件美術作品是由內容與形式兩部分組成的,從美術作品的構成出發欣賞作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的欣賞方法:
(1)感悟式欣賞,“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同樣,面對一件動人的美術作品,我們也會激情澎湃,任由思維馳騁,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欣賞。這種思維與激情深切投入畫面的觀看方式比較適用于寫意性和表現性的藝術作品,如齊白石的作品《蛙聲十里出山泉》。
(2)形式欣賞,在美術作品面前,最先觀看到的是它的表面形。于是,從形式的角度來欣賞美術作品便成了最基本的方式。即從線條、色彩、筆法、構圖等美術語言出發對藝術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強調對形式的分析和把握。
(3)社會學式欣賞,面對一件美術作品,我們不禁會問:畫家為什么這樣畫?它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這就是從社會大背景出發,對作品內容、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創作意圖等方面的認識、理解。
(4)比較式欣賞,有比較,才有鑒別。用比較的方法去欣賞美術作品,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比較同一主題、同一時代的藝術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也可以比較同一主題,在不同時代環境中,藝術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處理手法和表現形式。
美術作品的欣賞一般強調從形式出發去欣賞,又要對內容主題進行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這樣的欣賞才有意義。所以,在欣賞活動中往往是兩三種欣賞形式綜合運用。
2.你怎么看待美術教學?
【參考答案】
美術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審美趣味,豐富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世界。而美術課程的學習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發展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的有效手段。所以美術教學中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創造性的運用美術語言,激發創新精神。
第一,美術學習要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所以在教學中要創設一定的文化情境,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梳理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第二,教師應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第三,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美術教學因該突出美術與生活的關系。通過觀察、體驗、構思、描繪、塑造、設計和制作等美術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培養學生親近自然、融人社會、關受生命的情感態度與行為習慣,逐漸形成他們的環境意識、社會意識和生命意識。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