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高中語文《孔雀東南飛》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先秦的《詩經(jīng)》起源,就拉開了中華詩歌的悠久歷史和傳統(tǒng);中國是一個浪漫的民族,中國有很多流傳久遠、深入人心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而且大多以愛情為主題,表現(xiàn)的是“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這種最樸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做夫妻,死后也要同墓穴。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東漢末年,一個叫焦仲卿的廬江小吏,一個叫劉蘭芝的賢惠女子,夫妻相愛卻不能相守,演繹了一出“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板書標題】
(二)整體感知
1.根據(jù)學生預習,出示課件介紹漢樂府詩歌特點及《孔雀東南飛》。
明確:“樂府”原是官署的名稱,是西漢初年出現(xiàn)的掌管音樂的機構(gòu),后來演變成詩體的名稱。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完全由機構(gòu)的名稱變成詩體的名稱。
漢樂府民歌:內(nèi)容上“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注重寫實;表現(xiàn)形式上是雜言和五言,取代了《詩經(jīng)》的四言體和《楚辭》的騷體;寫作技巧上注重人物對話、人物心理和細節(jié)描寫,語言樸素生動,詩末揭示寫作目的。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最早見于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與《木蘭辭》并稱為“樂府雙璧”。
2.教師范讀,學生跟讀,注意停頓、節(jié)奏,疏通文中重點字詞,掌握字形字音。
明確:(1)箜篌 公姥 伶俜 葳蕤
(2)通假字:取,通“娶”。簾,通“奩”。
(3)偏義復詞
便可白公姥:公姥,公公和婆婆,這里專指婆婆。
(4)古今異義詞
守節(jié)情不移(古:遵守府里的規(guī)則,今:婦女不改變情操)
3.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復述選段的故事。
明確:蘭芝被遣——夫妻誓別。選取部分復述。
焦母刁難蘭芝,蘭芝表明態(tài)度,毅然請歸。焦仲卿向母親求情無效,夫妻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三)深入研讀
1.以劉蘭芝自請遣歸的陳辭作為開篇,開門見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間的矛盾。蘭芝自述她十三歲至十七歲待字閨中生活的經(jīng)歷,意在表明什么?這是一種什么手法?
明確:運用鋪陳排比,自述生活經(jīng)歷。
從縱的方面看,按時間順序,刻畫出了蘭芝的人物形象,表現(xiàn)出蘭芝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及文化修養(yǎng),以及聰慧多藝、勤勞能干、果斷堅決——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證明“女行無偏斜”,焦母對她的指責毫無道理。【板書:劉蘭芝 聰慧多藝、勤勞能干、果斷堅決】
從橫向羅列數(shù)字看,應作為互文看,交叉表述。
2.體味焦仲卿與母親及蘭芝的對話,理解其作用。
明確:(1)通過焦仲卿之口證實蘭芝是無辜被遣,表現(xiàn)了蘭芝和焦仲卿夫妻恩愛。
(2)初次展示了焦仲卿的懦弱性格。他雖然很愛蘭芝,對愛情忠貞不二,但在母親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蘭芝,對未來還有一絲幻想。【板書:焦仲卿 懦弱】
(3)塑造了一個專橫蠻狠、頑固而有心計的封建家長形象。焦母面對兒子的請求,不為所動,反而勃然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顯得專橫而頑固。【板書:焦母 專橫蠻狠、頑固而有心計】
(四)拓展延伸
分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內(nèi)心,感受人物形象。
(五)小結(jié)作業(yè)
封建時代,女子被休回家,今后的生活是不難想象的,伴隨的將是屈辱、孤獨和凄涼,那么蘭芝回家后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她和焦仲卿的結(jié)局又是如何?請同學們回去自讀文中余下部分,想一想造成劉蘭芝與焦仲卿愛情悲劇的原因是什么?詩中又是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方法來刻畫人物形象的?下節(jié)課一起討論。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詩歌還有什么其他的鑒賞方式?
【參考答案】
《孔雀東南飛》是一首漢樂府婚姻愛情敘事詩,對于敘事詩的鑒賞方式主要是從語言特質(zhì)、感情特質(zhì)與詩人特質(zhì)三個方面進行展開,一般是從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表達方式幾個角度。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擬人、對偶、夸張、對比等,而詩歌表現(xiàn)手法主要有用典、聯(lián)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抑揚等。詩歌的表達方式有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而在《孔雀東南飛》本首詩歌中,出現(xiàn)得比較多的修辭就是對偶、鋪排與對比;而在表現(xiàn)手法上就是以樂景寫哀情(反襯);在表達方式上更多的是托物言志,特別是結(jié)尾的浪漫主義色彩。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謝謝考官!
2.結(jié)合本學科,談談如何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參考答案】
教師如果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覺得語文學科要想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興趣,有以下幾方面的做法:
①導入方面:有趣生動的導入能夠在上課一開始就激發(fā)學生語文課堂興趣。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導入方式。比如,這篇《孔雀東南飛》可以采用多媒體播放歷史上著名的其它愛情悲劇,如《梁祝》《羅密歐與朱麗葉》。播放學生耳熟能詳?shù)囊曨l片段,能夠吸引學生對本篇課文的注意力和興趣。
②巧妙提問:一個好的提問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課堂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分析《孔雀東南飛》這首詩時,可以適當提出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如“劉蘭芝是一個溫柔賢惠、知書達理的女子,如果生在現(xiàn)代,她的命運又會是怎樣的?”這種問題的設置能夠引發(fā)學生思考,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濃厚。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謝謝考官!
高中語文《將進酒》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由杜甫的《飲中八仙歌》導入。
2.解題:將字的讀音、字義并聯(lián)系《詩經(jīng)•衛(wèi)風•氓》詩句“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中“將”的意思加深對詩題的理解。【板書標題】
(二)整體感知
1.聽古唱,感受詩歌的情感。請學生說說聽后有什么感受。
明確:對李白的這首詩,大家都有了一個感性的整體把握,現(xiàn)在讓我們帶著這種認識齊讀一遍。
(學生齊讀,聲調(diào)昂揚、激越)
疑問:大家讀得慷慨激昂,讓人聽了不禁熱血沸騰。但我們都知道詩人的情感是豐富的細膩的,此詩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僅僅只是慷慨激昂,我們的朗誦是不是就只用一種昂揚的調(diào)子呢,這樣是不是對詩文的理解有點膚淺呢?
2.背景了解,教師給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將進酒》約作于公元752年,李白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個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人生快事莫過于此,但此時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公元744年,唐玄宗“賜金還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離漂泊。
(三)深入研讀
1.請一位同學朗讀一遍李白的這首詩,讓其他同學注意他朗讀時的字音和節(jié)奏,明確個別字詞讀音。
2.討論問題,理解詩意和詩人情感變化。
(1)宴飲后的李白可能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并說出你的依據(j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老師明確:
形象:大醉,酣臥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將進酒,杯莫停。”“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2)李白為什么要這么狂喝痛飲啊?從詩歌的內(nèi)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嗎?
學生討論后明確: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銷萬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3)好友相聚,本來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應該把酒言歡。李白卻為何有違常情,不喜反愁呢?
學生討論后老師明確寫作背景進行解釋。
(4)播放朗誦錄音,讓學生找出李白的愁懷在詩中具體表現(xiàn)為怎樣的情感變化過程及相關的句子。【板書:愁→悲-樂-憤-狂】
(5)全班分兩部分,再次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體會作者情感。
(四)鞏固提高
全詩緊緊圍繞一個“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傷——歡樂——憤激——狂放,而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個“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嘆時光易逝,因愁而縱酒作樂,因愁而慷慨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態(tài)。讀李白的這一首《將進酒》飲酒詩確實能讓我們產(chǎn)生的審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飲畢竟還是一種消極行為。這種豪放不羈的灑脫一但與酒結(jié)緣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為代價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詩,卻不可模其行。正所謂美酒誘人,可不要貪杯呦!
(五)小結(jié)作業(yè)
小結(jié):依據(jù)板書總結(jié)今天所學內(nèi)容。
作業(yè):請學生在李白廣為傳誦的名句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出在這名句后,自己感受到怎樣的一個李白。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意象是什么?結(jié)合本首詩歌,請你談談如何對“意象”進行教學?
【參考答案】
①意象簡單說來包括“意”和“象”兩部分。“意”指主觀意識,“象”指“客觀物象”,合起來即是指:在詩歌中打上了人的主觀意識烙印的客觀物象。意象雖說是外來詞匯,但意象法卻是中國詩歌的傳統(tǒng)手法之一,詩經(jīng)里面就大量使用意象。楚辭里面的香草美人之喻更是自覺地將意象的使用納入了有明顯理論傾向的美學追求。到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時候,意象的使用已相當成熟和科學了。
②文中主要圍繞“酒”這一意象進行教學,從詩中發(fā)現(xiàn)“酒”,體會“酒”的情感。體會“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將進酒,杯莫停。”“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等詩句中的“酒意”。進而,組織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跌宕起伏:悲傷——歡樂——憤激——狂放。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謝謝考官。
2.請說一下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參考答案】
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詩人李白被排擠出長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本文作于天寶十一年(752年)。此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8年之久。這一時期,李白多次與友人岑勛(岑夫子)應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以抒發(fā)滿腔不平之氣。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謝謝考官。
高中語文《拿來主義》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新聞導入
1.出示電視劇《瑯琊榜》引進到韓國和《來自星星的你》引入我國的新聞。
2.提問學生:“你們對這種文化引進和輸出有什么看法?”
過渡語:“那我們來看看魯迅先生對文化的輸入和輸出又是怎么看的?一起進入今天課文。”【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學生通讀全文,然后教師播放課文錄音。教師強調(diào)要讀出諷刺的語氣。
2.請學生思考并與同桌討論這幾段文字主要在論證什么觀點。
3.學生會回答出:主要論證什么是真正的拿來主義。
過渡語:“那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去論證他的觀點的?”
(三)深入研讀
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去找出作者所使用的論證方法。
1.教師帶領學生分析第一段中比喻論證方法的使用。
明確:比喻論證,把文化遺產(chǎn)比作大宅子。把對文化遺產(chǎn)的三種態(tài)度分別比作“孱頭”“昏蛋”和“廢物”,而這三種對待大宅子的人又分別對應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三種態(tài)度:孱頭——懦弱無能,不敢面對。昏蛋——不分好壞,全盤否定。廢物——不分好壞,全盤接受。
2.學生自主分析第二段中的比喻論證。
明確:魚翅——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部分,鴉片——文化遺產(chǎn)中精華與糟粕并存的東西,煙具——文化遺產(chǎn)中的舊形式,姨太太——純粹的糟粕。對應的四種態(tài)度:吸收(使用),批判地吸收,作為史料存放,堅決拋棄。【板書:孱頭 懦弱無能;魚翅 精華;鴉片 糟粕;煙具 舊形式;姨太太 純粹的糟粕】
3.比喻論證有什么作用?
明確:比喻可使語言生動;描摹可使語言形象;反語可使語言辛辣;夸張可使事物在變形中現(xiàn)出真相。這幾者結(jié)合起來,更能使作者的感情和態(tài)度融入語言,從而使語言生動形象,辛辣有力而又意味深長。所有這些都加強了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錯誤態(tài)度的諷刺與奚落。化抽象為形象。顯示諷刺的魅力。
4.再讀課文,帶著辛辣諷刺的語氣。
5.讓學生閱讀最后一段。提問學生:“拿來”者應具備怎樣的素質(zhì)?
明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6.提出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和發(fā)言。“我們對待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應該是怎樣的態(tài)度,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拿來主義?”
明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板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7.學生再次讀全文,注意讀出諷刺意味。
(四)拓展延伸
1.談談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好傳統(tǒng)文化和外國文化的關系。
明確: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可播放相關文化引進與輸出的資料。
(五)作業(yè)小結(jié)
小結(jié):魯迅的文章往往具有深刻的含義,需要我們細細體味,慢慢咀嚼。
作業(yè):找出魯迅其他的文章讀一讀。用比喻論證去寫一篇議論文論證你的觀點。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本篇課文理解起來有些難度,請問在講解時要注意什么?
【參考答案】
①對于核心價值的突破。我將《拿來主義》的核心價值定位在“語言的形象化表達與深層意味”上,對于“形象化表達”,采用“形象—還原—比較法”進行突破,也就是讓學生找到運用比喻論證的句子后,將它們還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說法,再與原來的形象化的說法來比較,當然,這不是我的首創(chuàng),我是從鄭桂華老師教《吶喊自序》中得到啟發(fā),“拿來”而已。對于“深層意味”的把握,主要采用示范賞析、自主賞析和質(zhì)疑解疑三個方法來完成。以“語言”為核心而又不停留于“語言”上,從“為文”探討“為人”,提倡“語言是胸懷與智慧的表現(xiàn)”!
②強調(diào)生活性。我設計了三道拓展延伸題:思考——閱讀——辯論三部曲,從文本延伸到生活與社會、延伸到書籍與網(wǎng)絡、延伸到個人能力與素養(yǎng)的發(fā)展,目的都是為語文學習引進活水,讓學習與生活接軌,讓“課本只是例子”。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謝謝考官!
2.這篇雜文在寫法上主要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
本文以小見大,就近取譬,用細小的、人們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來闡明一個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對于批判繼承這樣的重大問題,如果擺開陣勢鋪開來談,在千把字的雜文中幾乎是不可能談好的。作者通過比喻來談,化抽象為具體,化艱深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使讀者一讀就懂,為之折服。
在文中為我們提到了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拿來主義,介紹了閉關主義的危害,如被人侵略,用武器打開國門,分析了送去主義的荒謬,最后提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拿來主義。
在本文中,不僅整個比喻(“大宅子”)是貼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貼切的。用“孱頭”“昏蛋”“廢物”來批判三種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錯誤觀點和態(tài)度;用“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及“姨太太”來比喻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三種組成成分;用“占有”“挑選”“創(chuàng)新”來說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chǎn)的三個步驟,都十分貼切,絲絲入扣。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謝謝考官!
相關推薦:
2020教師資格報名時間及入口 ※ 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教師資格考試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