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小學數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1月4日 上午 四川省綿陽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1.題目: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請在十分鐘內完成試講;
(2)教學過程中體現師生互動和教學情境;
(3)要求配合教學內容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4)讓學生學會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答辯題目1.你認為學生學習分數加減法有什么意義?
2.你要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本節內容?
注:圖片節選自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80頁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四)小結作業
小節: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獲(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作業:總結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你認為學生學習分數加減法有什么意義?
【參考答案】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有關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問題的探究,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對分數運算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就分數本身而言,與除法、小數、比都有關系,本節課的學習一來體現了知識前后間的關聯性,二來為相關知識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變換思維,拓寬了他們的解題思路。
2.你要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本節內容?
【參考答案】
首先分數的加減法本身就可以分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在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清晰很多。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從具體例子出發,請學生列出算式并觀察特征,發現與之前所學習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問題有所不同,再借助實物涂色的方法,化成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或者運用通分的方法,使異分母分數變成同分母分數,進而得出計算方法。
小學數學《認識“身體尺”》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1月4日 上午 山東省濟南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1.題目:認識“身體尺”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約10分鐘;
(2)教學中應注重過程性評價;
(3)通過操作活動,引導學生了解自己身上“尺”的長短;
(4)通過小組合作,指導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答辯題目1.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什么,你是怎么看的?
2.你的板書為什么這樣設計?
注:圖片節選自江蘇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68頁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單元回顧提問:近期主要學習內容是什么?
總結學生回答,并帶領學生回顧之前的學習方法,即通過用幾拃、幾個鉛筆盒長、幾個數學書長分別嘗試測量課桌長度,從而學習認識直尺及部分長度單位。
結合復習內容順勢引出課題——《認識“身體尺”》
(二)探索新知
回顧之前所遇到的“身體尺”,帶領學生一起總結。
組織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明確拃、步、庹、腳和所學厘米與米的大小關系,之后嘗試測量:
一拃、一步大約各多少厘米;一庹大約比1米多多少厘米;一腳(穿上鞋后)大約長多少厘米。
測量后填寫相應表格。
教師明確,一拃、一步、一庹、一腳,都是我們身體上的“尺”。
(三)應用新知
類比之前所見的“尺”及其作用,組織學生小組活動:用適當的“身體尺”測量1米。
師生共同總結:1米大約有7拃、1米大約有2步、1米大約有5腳長。
(四)小結作業
課堂總結:回顧所學內容,明確各“身體尺”長度及和1米的關系。
課后作業:類比之前“尺”的作用,嘗試用“身體尺”對之前所測量過的物體長度進行測量,嘗試選用不同的“身體尺”并選取最合適的“身體尺”。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什么,你是怎么看的?
【參考答案】
我認為本節課的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可以用“身體尺”度量長度,因為學生在本單元學習之前可能沒有一個明確的“長度”及“測量長度”的概念,一開始在構建時也是通過用幾拃、幾個鉛筆盒長、幾個數學書長分別嘗試測量課桌長度,從而學習認識直尺及厘米和米。
而在這節課又要回到生活中,把學生從生活經驗構建出的數學中的“尺”,再一次轉化為生活中的“尺”并賦予新的含義,所以我認為這一部分是學生可能產生困惑也是有所困難的地方。
2.你的板書為什么這樣設計?
【參考答案】
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板書的:
我在設計板書時關注到課堂的流程以及呈現方式,比如上面的表格我是逐步完善形成的,在和學生回顧了之前見過的“身體尺”時書寫拃、步、庹、腳,再將其與厘米和米比較時寫出第二行的單位,最后組織測量時完整補全。
下面的填空部分我也是設計為整體呈現的形式,在這里也滲透了各個“身體尺”之間的關系,為后續選擇合適的“身體尺”進行測量作了鋪墊。
小學數學《8和9的組成》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1月4日 上午 河南省鄭州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1.題目:8和9的組成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約10分鐘;
(2)通過觀察,引導學生掌握8和9的組成;
(3)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習興趣;
(4)結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答辯題目1.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
2.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你通過哪些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注:圖片節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52頁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8個★和9個●,組織學生思考將五角星和圓圈分別分成兩組,應該如何分?引出本節課內容的學習——《8和9的組成》。
(二)講解新知
明確先研究將8個★如何分成兩組。教師先邀請一名同學和教師配合將8個★分成兩組,再帶著全班同學分析這兩組中★的個數,并通過板書的形式展示8的組成。
再組織學生同桌之間為一小組,探究還可以分成哪些情況。找學生匯報情況,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分析8的組成的幾種情況,總結:
組織學生說說上述表達形式的意思,再引導學生思考上述的書寫方式還可以如何表示,組織學生說一說,加深對8的組成的理解。
提供9個●,組織學生以數學小組為單位,探究將9個●分成兩組有哪些情況,并找學生呈現結果。根據學生呈現的結果,帶領學生分析9的組成,先帶領學生分析9可以分成1和8,通過書寫一種情況,另一情況讓學生自己想象。接下來讓學生通過對不同情況的分法,嘗試填空完成9的組成:
再組織學生說說,還可以表示的形式以及每種形式的意思是什么。
(三)課堂練習
1.
。
2.(1)圈出能組成8的兩個數。
【答辯題目解析】
1.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
【參考答案】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8和9的組成。
對于本節課的難點,我是先探究8的組成,并通過和一名同學合作的形式探究一種組成方式,然后帶領學生分析如何用數字進行表示,進而得到8的組成的一種數字表示形式。
再組織學生直接探究8個★如何分成兩組,通過學生的匯報展示8的其他組成。
為了幫助學生對于8的組成有比較好的理解,我會讓學生思考這些組成方式還可以如何表示。
9的組成會提升一定的難度,除讓學生利用實物分以外,我還會組織學生通過填空的形式加深對9的組成的理解。
通過學生實踐、教師引導的方式,加深對8和9組成的理解,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2.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你通過哪些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答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主要用到以下兩種方式:
1.借助豐富的教具如圓形、五角星等,激發學生的興趣;
2.組織學生動手實踐,通過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由于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主要通過上述兩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學習充滿興趣。
相關推薦:
2020教師資格報名時間及入口 ※ 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教師資格考試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