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初中歷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導入。
教師展示鄧小平的圖片,講述:這是1979年1月1日《時代周刊》的封面,標題寫著“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
教師提問:《時代周刊》為什么這樣評價鄧小平?鄧小平做出了怎樣的舉措?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引導:改革開放以前,實行的是農民公社,土地歸公社所有,農民沒有生產自主權,都是集中勞動,實行工分制。這樣的勞動形式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干多干少一個樣,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
教師追問: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央很是頭疼,為此,黨中央是如何解決的呢?目的何在?
學生結合教材得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二)實施
教師展示《中國第一份農村改革宣言書》的圖片,并提問:當時中國農村的經濟不容樂觀,尤其是安徽鳳陽小崗村,加之1978年安徽省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小崗村的人民做出了怎樣的舉動?具有怎樣的意義?
學生結合圖片及課本得出:農民寫下改革宣傳書,按下血印。他們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這樣,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
教師播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視頻片段,提問:這種形式帶來了令人滿意的收益,請你說一說成果?這一成果得到了怎樣的反響?
學生交流得出:第一年秋,農業獲得大豐收,產量比上年增長6倍多。這種建立生產責任制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教師補充: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
(三)意義
教師展示史料并安排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用5分鐘時間思考探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以往的經濟發展形式相比,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學生探討得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得到了大發展,農民收入有很大提高,生活得到改善。
教師追問:自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積極性提高了,生產的農產品也越來越多,但是賣不掉,怎么辦?農民從“大鍋飯”里解放了,富余勞動力越來越多,怎么辦?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回顧本課知識。
2.作業:農民種出來的糧食越來越多,如何將農民種出來的小米、紅棗等賣出去呢?請你為家鄉出謀劃策,下節課交流分享。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思考,為什么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參考答案】
計劃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迅速改變了中國長期落后的面貌。但是,經過多年的實踐,它的弊端也逐漸顯露。
這種體制下,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企業沒有經營自主權,從原料采購到產品生產、銷售都要按照國家統一計劃進行,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需要。國民經濟按行政系統、行政區劃管理,造成條塊分割嚴重,割斷了經濟活動的內在聯系。企業和職工的“大鍋飯”思想嚴重,積極性和創造性不能充分發揮,制約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
2.什么是歷史情境教學法?
【參考答案】
歷史情境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的組合,模擬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得到歷史體驗并進行積極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情感,從而培養各種學習能力和技能,促進學生智能的全面發展。
初中歷史《雅典城邦的繁榮》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希臘地圖,提問:我們上節課學習了大河流域文明的產生,請聰明的同學們猜一猜,這個地方能否產生比較發達的文明?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導設問:從大河流域文明產生來看,需要有河流滋潤平坦開闊的土地,才利于原始農耕生活對吧?這里三面環海,島嶼眾多。可是在這個地方不但產生了文明,還產生了西方文明之源,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文明是什么樣的吧?順勢引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城邦
教師繼續在多媒體展示希臘地圖并講解:這里環海、多山、多島嶼,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這樣的地理環境催生了希臘文明,成為古希臘歷史的開端。到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開始出現奴隸制城邦。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思考:什么是城邦?城邦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城邦一般是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把周圍的農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小國,城邦的突出特點是“小國寡民”。
教師補充:其中這里最著名城邦是雅典和斯巴達。雅典尚文,斯巴達尚武,因此在雅典產生了繁榮的民主政治制度,而斯巴達則鑄造了強大的軍隊。
過渡:那現在我們就重點來認識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二)雅典的民主
1.表現
教師設問:為什么雅典能確立起民主制度?它又是怎么確立起來的?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雅典城邦位于希臘中部,經濟比較發達,人們的參政意識比較高。經歷幾次改革后,雅典建立了民主政體,國勢強盛,一度成為200多個城邦的盟主。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
教師設問: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就是說在伯里克利統治時期,雅典的民主制度非常繁榮。那主要有哪些表現呢?他采取了哪些統治措施?
學生扮演雅典公民上臺闡述,公民甲:伯里克利擴大了我們公民的權利,城邦的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簽產生,這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
公民乙:城邦日常事務的由代表各地的10個主席團輪流主持。作為主席團成員,我們可以召集公民大會,公民大會是城邦的最高權力機構,具有立法權、司法權等。我們主席團成員由各地抽簽產生,主席團的主席也經抽簽產生。
公民丙:我們是財產較少的貧窮公民,伯里克利為了保證我們也能參政議政,他還建立了津貼制度,以此保證我們的日常生活所需,同時讓我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
教師補充:伯里克利采取了這一系列的措施來保證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當中,他把雅典變成了“全希臘的學校”。
2.實質
教師提問:既然雅典城邦這么繁榮,你是否愿意做雅典公民呢?
學生自由回答:公民可以經過直接的抽簽、選舉,自己能參政,而且就算是選出來的官員也大多是自己滿意的,所以很愿意做雅典公民。
教師引導設問:大部分同學說樂意當雅典的公民,可是大家注意一個問題,在雅典只能是成年男性公民參與民主政治,不是全體人民。也就是說有很多的人不能參政,那哪些人不能參與呢?
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回答: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女性、奴隸人是沒有參政的權力的。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考古陶片“習藝少年”和數據史料并講述:看圖可以發現,雅典公民家庭的男孩要通過學習各種技能為將來成為合格公民做準備,女孩除了擔任家務之外,也要在家讀寫,演奏樂器。所以男女是不平等的。從數據資料可以看出,成年男性公民只占到雅典總人數的5.5%左右,因此雅典的民主政治只是少數人的民主,其實質上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暴政。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系統歸納知識。
2.作業:不光是希臘,羅馬也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如果說希臘為西方帶來了民主制度,那羅馬帶來的又是什么?請同學們回去查閱羅馬城的建立傳說,下節課帶來與大家分享。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結合史實,分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特點?
【參考答案】
雅典民主政治追求的理想是全體公民參政,全體公民都是統治者。公民集體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公民集體內部相對平等。為鼓勵和保證所有公民、特別是低等級公民積極參政,制定“公職津貼”制度,國家給擔任公職和參加城邦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工資和津貼。
2.請簡述歷史教科書在歷史課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參考答案】
(1)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主要的教學資源。
(2)歷史教科書是實現歷史教學目標的主要憑借。
(3)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程標準的體現和具體化。
(4)歷史教科書是歷史教學的依據和工具。一般來說,歷史教科書不僅是歷史教學得以進行的基本條件,而且它自身也體現了歷史學科的教學性。
初中歷史《造紙術的發明》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詩句“竹簡墨香千古傳,金楷隸篆話軒轅。歷代輝煌留史冊,文明瑰寶碧云天。”設置問題:詩句描寫的是什么?這種狀況什么時候開始發生改變?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在兩漢時期造紙術的發明改進改變了竹簡書寫的歷史,那么造紙術是誰改進的呢?它有何重大意義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造紙術的發明
1.背景
教師展示居延漢簡與馬王堆漢墓帛書,提問:通過這兩幅圖片可以看出,當時書寫的主要材料是什么?
學生通過觀察,回答問題:竹簡、帛。
教師出示有關竹簡故事和帛書記事的史料,提出問題:從中可以看出什么弊端?
學生觀看史料,回答問題:竹簡笨重,不便閱讀搬運,而帛書造價昂貴,僅限達官貴人使用。
2.發明的過程
(1)教師出示《人民日報海外版》關于紙的記載,提問:這張紙地圖出現于什么時間?是由什么制造的?
學生閱讀回答:出現在西漢時期,由麻制造而成,但這種紙質地粗糙,使用不便。
(2)教師出示紙制作的過程以及《后漢書》中關于蔡侯紙的記載,提問:誰改變早期的造價高昂的現象?使用的原料是什么?造出來的紙被稱為什么?
學生閱讀回答,教師總結: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使用便宜的樹皮、麻頭及破布、漁網以來造紙,人民為了紀念他,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此后紙逐漸代替帛與竹簡,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二)造紙術的意義
1.傳播
教師出示造紙術傳播的路線示意圖,提問:造紙術是如何傳向世界的?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4世紀起,造紙術傳到朝鮮,7世界傳到了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后來經過了阿拉伯傳到了歐洲和非洲,歐洲人又帶著紙張傳進了新大陸美洲。
2.意義
教師出示兩則關于造紙術評價的材料,組織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討論:根據材料可以看出那些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使紙日益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保存了珍貴的文字資料以及人類文明;造紙術的對外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關于造紙術的發明、改進、意義的知識點,梳理框架,強化學習效果。
2.作業:紙的發明便利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也浪費資源,寫一篇關于如何節約用紙的小文章,下節課分享。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簡述造紙術的意義。
【參考答案】
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使紙日益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保存了珍貴的文字資料以及人類文明。造紙術的對外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2.本節課你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為什么采用這些教學方法?
【參考答案】
本節課我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多媒體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講授法。采用這幾種教學方法,是因為本節課的內容跨度較大,且歷史資料相對較多,多需理性分析。我在授課時盡量搜集歷史資料,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向學生展示圖片和文字資料,適時安排課堂思考與討論,有助于避免課堂氣氛的枯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給你難以理解的難點問題進行點撥理解,充分發揮我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相關推薦:
2020教師資格報名時間及入口 ※ 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教師資格考試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