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初中化學《飽和溶液》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課堂導入
【提出問題】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斷的加入糖會有什么現象產生?
【學生回答】在水中不斷的加入糖,開始不斷溶解,后來就不再溶解。
【教師引導】為什么不斷加入糖之后,會出現不再溶解的現象?接下來就探究“飽和溶液”的內容。
環節二:新課教學
【教師引導】向盛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5g氯化鈉,攪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鈉,攪拌,觀察現象。然后再加入15mL水,攪拌,觀察會產生什么現象?
【學生實驗】學生按照設置好的活動小組,根據任務安排進行動手實驗。
【學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5g氯化鈉,攪拌,氯化鈉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鈉,攪拌,氯化鈉部分溶解。然后再加入15mL水,攪拌,未溶解的氯化鈉繼續溶解。
【教師引導】在室溫下,向盛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5g硝酸鉀,攪拌;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鉀,攪拌,觀察現象。
【學生實驗】學生按照設置好的活動小組,根據任務安排進行動手實驗。
【學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5g硝酸鉀,攪拌,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鉀,攪拌,硝酸鉀部分溶解。
【教師引導】當燒杯中硝酸鉀固體有剩余而不再繼續溶解時,加熱燒杯一段時間,觀察剩余固體有什么變化。然后再加入5g硝酸鉀,攪拌,觀察現象。待溶液冷卻后,又有什么現象發生?
【學生實驗】學生按照設置好的活動小組,根據任務安排進行動手實驗。
【學生回答】加熱燒杯后,剩余固體全部溶解。再加入5g硝酸鉀,也全部溶解。待溶液冷卻后,有晶體析出。
【教師總結】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
【教師提問】請學生根據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含義的理解,對上述實驗中溶液的狀態試著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5g氯化鈉,攪拌,氯化鈉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鈉,攪拌,氯化鈉只有部分溶解,此時是飽和溶液。然后再加入15mL水,因為又能繼續溶解氯化鈉,所以此時為不飽和溶液。
【教師提問】通過以上實驗操作,如何由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學生回答】①加入溶質;②降溫。
【教師引導】如何由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學生回答】①增加溶劑;②升溫。
【教師說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劑里”和“在一定溫度下”,溶液的“飽和”和“不飽和”才有確定的意義。
環節三:鞏固提高
1.在大籮卜上挖一個孔,向其中注入飽和食鹽水,一段時間后,將食鹽水倒出來,在相同溫度下,發現在倒出的溶液中還可以溶解少量食鹽。這說明( )。
A.倒出的溶液是飽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飽和溶液
C.原溶液中溶劑多了 D.原溶液中溶質少了
【答案】AC。
環節四:小結作業
學生總結歸納本節課所學主要知識,表述學習心得。
作業:思考“某溶質的飽和溶液一定是濃溶液嗎?”。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 判斷“不飽和溶液是不是一定是稀溶液?”
【參考答案】
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濃,但可以繼續溶解蔗糖,是不飽和溶液;0.2克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不能繼續溶解熟石灰,溶液很稀,但已經是飽和溶液。
所以,不飽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要看實際溶劑中溶解的溶質量的多少。
2. 簡單說一下新授課環節?
【參考答案】
本節課的新授課主要包含兩個實驗的內容。第一個是氯化鈉溶于水的實驗,第二個是硝酸鉀溶于水的實驗。在講解這兩個實驗的過程中,我首先講解實驗的操作方法,然后讓學生親自做實驗,探究實驗現象,得出相應的結論。當學生觀察到現象后,我再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得到飽和溶液及不飽和溶液的含義、二者之間的轉化規律。以此來進行新授課,學習新知識。
初中化學《單質和化合物》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復習導入
【教師演示實驗】電解水。
【教師提問】電解水的實驗現象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①接通電源后,電極上有氣泡產生。②兩支玻璃管里匯集了氣體,液面降低,其中正極產生的氣體比負極產生的氣體少。③實驗結束后,得出正極產生的氣體與負極產生的氣體體積比約為1∶2。
【教師提問】如何用文字表達式表示這一過程?
【學生回答】物質可以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根據組成純凈物的元素的種類多少可以把純凈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在化合物中,把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說一說板書設計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項?
【參考答案】
板書是教師以教學內容為素材、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在黑板、投影片上用書寫文字、符號和繪圖等方式,向學生呈現教學過程、分析認識過程,將知識概括化和系統化,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的教學手段。化學課堂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要學生養成積極主動、嚴謹求實的學習習慣。教師的板書中準確運用化學用語,規范化、格式化的解題舉例,形象準確的實驗裝置圖等對學生都是很好的示范。因此,化學教學設計應注意以下要求:
(1)準確、規范、工整,具有示范作用;
(2)條例清楚,重點突出,啟發性和概括性強;
(3)精心計劃板書內容、位置與順序,藝術性強。
初中化學《金屬與酸的反應》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生活導入
【提出問題】廚房用來盛裝醋的容器,一般不采用鋁制品,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鋁制品會與醋酸發生化學反應。
【教師引導】金屬與其他酸能否發生反應?
環節二:新課教學
【教師演示實驗】鎂條與鹽酸的反應,檢驗生成的氣體。
【提出問題】鎂條與鹽酸反應生成的氣體是何種氣體?
【學生回答】試管口接近酒精燈火焰,能聽到清脆的爆鳴聲,判斷生成的氣體是氫氣。
【提出問題】鐵、鋅、銅能否與鹽酸發生反應生成氫氣,這四種金屬與硫酸反應的實驗現象是怎樣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應該如何書寫。
(學生自主實驗環節,分別進行鎂、鋅、鐵、銅與鹽酸、硫酸的反應,記錄發生反應的實驗現象,反應的劇烈程度,書寫反應的方程式。)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鎂、鋅、鐵都能與鹽酸、硫酸反應生成氫氣,銅不能與鹽酸、硫酸發生反應,書寫化學方程式如下:
【提出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思考如下的問題:
①哪些金屬能與鹽酸、稀硫酸發生反應?反應的劇烈程度如何?反應后生成了什么氣體?哪些金屬不能與鹽酸、稀硫酸發生反應?根據反應時是否有氫氣產生,將金屬分為兩類。
②對于能發生的反應,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物質類別如單質、化合物的角度分析,這些反應有什么特點?將這一類反應與化合反應、分解反應進行比較。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①鎂、鋅、鐵能與酸發生反應,反應劇烈程度由大到小依次為鎂、鋅、鐵、銅,且鎂、鐵、鋅與酸反應均放出氫氣,銅不與酸反應;
②這些反應都屬于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外一種單質和另外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反應類型不同于化合反應、分解反應。
【教師引導】這幾個反應都是由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的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這種反應叫做置換反應。
【提出問題】通過金屬與酸反應實驗的探究,你能夠得到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鎂、鋅、鐵的金屬活潑性比銅強,他們能置換出酸中的氫,而反應速度鎂大于鋅,鋅大于鐵,所活動性鎂大于鋅大于鐵。
環節三:鞏固提高
下列反應屬于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中那種反應類型?。
【答辯題目解析】
1. 等物質的量的Mg、Al、Zn、Fe與足量的鹽酸發生反應,那種物質發生的反應最快?
【參考答案】
根據金屬活動性,Mg的金屬活動性最強,所以反應時Mg與酸反應速度最快。
2. 簡單說本節課使用到了那些化學方法?
【參考答案】
本節課中應用了講授法、實驗演示法、小組討論法。首先講授法,講課過程中,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金屬性質,進行詳細的講解;其次是實驗演示法,例如引導學生進行檢驗產生的氣體;最后是小組討論法,歸納金屬預算的反應的特點。
相關推薦:
2020教師資格報名時間及入口 ※ 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教師資格考試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