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初中科學《光的反射和折射——鏡子的反光現象》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先引導學生回顧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并提出問題,怎樣才能把教室外的陽光引入到教室內,確定通過平面鏡能實現,從而導入今日課程-光的反射。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了解入射現象
活動前:【教師提問】在桌面上放一塊平面鏡,將激光筆發出的光束射到平面鏡上,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嗎?試著移動平面鏡,能否使激光射到教室里不同的物體上?
活動中: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思考。
活動后:【學生匯報】光入射到平面鏡上后,光線將會反射到墻面上,并且如果固定激光筆位置不動,水平移動平面鏡不會改變光的傳播方向,但適當改變平面鏡角度后,光的傳播方向發生變化。
【教師總結】反射的概念。同時做出光路圖。介紹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入射角、反射角等概念。
活動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活動前:光線在反射過程中有什么樣的規律?
活動中:【學生實驗】1.把一平面鏡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塊硬紙板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紙板由可繞ON折轉的E、F兩塊板組成,紙板上的直線ON垂直于鏡面。
2.使E、F兩板面處于同一平面內,讓一束光貼著紙板,沿著另一方向射出,在紙板上用紅色筆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徑跡。
3.改變入射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兩次。換用其他顏色的筆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軌徑跡。
4.將F板繞ON前后轉動,在F板還能看到反射光嗎?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
5.取下硬紙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記錄在表中。
活動后:【學生匯報】在反射現象中,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師總結】反射定律: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
環節三:鞏固提高
展示幾幅殘缺的反射光路圖,利用量角器和直尺補全光路圖。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學生課下收集自行車尾燈的結構,畫出光線的反射光路圖。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在有月亮的晚上向著月亮行進時,有經驗的人常常會走"暗地",而不會走比較明亮的"明地",請解釋一下其中的道理。
【參考答案】
在有月亮的晚上向著月亮行進時,有經驗的人常常會走"暗地",而不會走比較明亮的"明地",這是因為月光通過路面后發生的反射類型不同,當月光通過地面的水坑反射時,發生的是平面鏡反射,所以人眼逆著光線看去會發現比較"明亮",而月光通過石頭或泥地反射時,發生的反射類型是漫反射,反射之后進入人眼的光線比較少,所以看起來比較黑暗。
2.結合本階段學生的基本情況,這節課你如何突出教學重難點的?
【參考答案】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光的反射定律及運用;教學難點是光的反射定律得出的實驗。這樣的設定是根據教材及學生情況確定的。本課所教授的對象是7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過光的反射這一概念,同時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了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對實驗過程也有一定的理解;谏鲜龅姆治觯瑸榱送怀龉獾姆瓷涠蛇@一重點知識,我采取以活動的方式進行,在實驗活動中,根據教師的引導,自主探究,總結出光的反射規律,從而突破重點。實驗設定是本節課的難點,特別是對于光線是否共面的實驗分析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想不明白的點,所以我采用的是教師先引導學生分析兩條光線的位置,再通過演示轉動紙板的方式,加強學生的認知,再讓學生自主實驗,從而突破該難點。
初中科學《合理利用和開發能源》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結合圖片,說一說能源的種類有哪些?
【學生回答】煤、石油、風能、太陽能、核能、水能。
【教師追問】在這些能源當中有可以再生的能源,也有不可再生的能源,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利用能源呢?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人類能源利用方式和需求的變化
活動前:【教師活動】展示能源利用歷程及1990-2050年世界各類能源需求量變化圖片【教師提問】圖中使用了哪幾種能源?從古至今人類的能源利用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給人類帶來哪些影響呢?
活動中:小組討論
活動后:【學生匯報】①從古至今,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能源利用方面經歷了直接利用太陽能、生物能到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各種能源,能源的利用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在這些能源使用當中,化石能源所占比重非常大。
、谑澜绱蟛糠謬液偷貐^對于能源的需求量非常大,這種需求還在不斷地增加,但這些能源多為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可以極大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但過度使用,會出現資源的枯竭,也不可避免地給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活動二:合理利用和開發能源
活動前:人類應該怎樣利用和開發能源?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活動中:小組查閱資料并討論。
活動后:【學生匯報】①節約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開發新能源,尤其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們利用和開發能源的合理方式。
、谘h利用家電和交通工具;購買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產品;在房屋上安裝絕熱材料、太陽能電池板或安裝新型窗戶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電廠使用可就近獲取的替代型能源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等等。
【教師總結】展示"可循環利用標志"、"太陽能集熱板"、"新型玻璃窗戶"等圖片。地球上化石資源是有限的,只有我們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關注,合理利用和開發這些能源,人類才能得以持續發展。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進行一個小調查,收集家庭節電省能的方法,做好詳細記錄,下節課進行分享。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簡述能源的種類。
【參考答案】
(1)根據能源獲取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能源分為: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的能源,如化石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核能和潮汐能等。二次能源是無法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取,而需要通過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如電能。
(2)根據能源能否再生,可以把能源分為:不可再生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茉、核能等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從自然界得到補充,它們屬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以從自然界源源不斷地得到,它們屬于可再生能源。
2.在本課教學中,你是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參考答案】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現代教學中教師應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主要表現在:
(1)結合大量的圖片,如教材上圖片、網絡上搜集的圖片,讓學生圍繞圖片進行問題的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信息獲取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想象能力,進行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2)設置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圍繞"人類應該怎樣合理開發和利用能源"這一問題進行討論,把課堂交給學生,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3)作業的布置以開放的形式進行,讓學生課下搜集相關資料,把課堂知識進行課外的延伸,也培養了學生信息收集的能力,將知識與生活相聯系。
初中科學《細胞的結構》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上節課學習了細胞是如何發現的;細胞的形態是多種多樣,那它的結構會不會也是多種多樣的?本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活動前:觀察動物細胞的結構示意圖,談論一下這些結構可能與哪些功能相適應呢?
活動中:讀圖分析。
活動后:【學生匯報】有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保護細胞并控制細胞與外界之間的物質交換;細胞核——內含遺傳物質;細胞質——許多生命活動進行的場所。
活動二: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活動前:認識了動物細胞結構及其功能,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和動物的一樣嗎?
活動中:觀察植物細胞結構示意圖,閱讀資料卡片
活動后:【學生匯報】①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核和細胞質結構;不同點: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大的液泡、葉綠體,而動物細胞不具有這些結構。
、诩毎凇Wo、支持作用;液泡——充滿細胞液;葉綠體——內含葉綠素,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環節三:鞏固提高
1.樟樹的莖能夠直立,與植物細胞中的什么結構有關?(與細胞壁有關)
2.葉子為什么通常是綠色的?(葉子中含有葉綠體,葉綠體中含有葉綠素呈現綠色。)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生活中吃的西瓜汁是哪里來的?課后搜集關于顯微技術與科學的發展相關資料,下節課分享。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你如何評價你剛剛的試講?
【參考答案】
首先,我認為剛剛的試講達到了我所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能夠知道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及其功能。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包括設置疑問、小組討論、觀察比較等手段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激發學習興趣。
最后,在學生討論過程中,作為教師我也走下講臺參與其中,對于學生疑問及時給予幫助;以及在課程鞏固環節,通過問題的設置來及時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況,達到及時反饋目的,并布置課后作業,達到課雖下,趣還在,味仍濃的效果,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熱愛。
2.你為什么這樣設計你的板書?
【參考答案】
本節課主要內容是細胞結構及其功能,內容比較抽象,因此我采用板畫的形式將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畫在黑板上,這樣能夠更加清晰直觀的將細胞結構呈現出來,并且也能使學生對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異同點一目了然。
相關推薦:
2020教師資格報名時間及入口 ※ 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教師資格考試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