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題目:新課改理念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素養
在我國基礎教育和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過程中,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在新時期的大背景下教師除了具備淵博的文化科學知識、良好的師德、較強的學習能力外,中小學教師的核心專業素養對提高教學質量的影響也較大,需要將知識結構、教育觀念、業務能力以及藝術修養等煥然一新,還需要教師同時具備教學實踐以及理論研究,還要同時講究教學藝術、熟悉教育規律。
下面,為廣大考生介紹新課改理念下中小學教師應有的專業素養,以幫助考生把好入門的第一關。
一、專業知識
1.普通文化知識:教師應具有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不僅要“淵博”,而且要“飽學有識”。
2.所教學科知識—本體性知識:教師首先應是一個學者,是所教學科的專家,需要精通所教學科的知識。
3.教育學科知識—條件性知識:一個教師要成功地扮好自己的角色,在所教學科知識夠用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具有教育科學方面的知識,教師的專業領域畢竟是教學而不是其任教的學科。
二、專業技能
1.教師的教學技巧:導入、強化、變化刺激、發問、分組活動、教學媒體運用、溝通與表達、結束的技巧、補救教學的技巧。
2.教師教學的能力: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學業檢查評價的能力。
三、專業態度
專業態度包括教育理念、專業情意和職業道德。
1.教育理念是指教師在對教育工作本質的理解基礎上所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
2.專業情意則包括專業理想、專業情操、專業性向和專業自我幾方面。
(1)專業理想是教師對成為一個成熟的教育教學專業工作者的向往與追求,它為教師提供了奮斗的目標,是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巨大動力。
(2)專業情操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帶有理智性的價值評價的情感體驗,是構成教師價值觀的基礎,是構成優秀教師個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師專業情意發展成熟的標志。
(3)專業性向是指教師成功從事教學工作所應具有的人格特征,或適合教學工作的個性傾向。
(4)專業自我是教師個體對自我從事教學工作的感受、接納和肯定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顯著地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工作的效果。
3.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