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初中物理《眼睛》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教師結合生活實例,提問學生:看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嗎?根據學生回答,教師介紹這本書的作者就是由于失明而看不清東西。隨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的眼睛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看清東西的呢?在學生疑惑之時,進入今天的新課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眼睛的結構
教師給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下發眼睛的模型,然后讓同學們觀察2分鐘,提問學生回答一下眼睛由哪些結構組成的呢?師生共同得出:眼睛主要由睫狀體、瞳孔、角膜、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構成。
2.眼睛成像原理
在明確眼睛的構成之后,教師用多媒體播放眼睛成像過程,讓學生初步了解。
然后讓學生思考:眼睛看清東西和之前學習過的什么儀器相似呢?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會得出該原理與照相機類似,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肯定,然后教師讓學生用1分鐘回顧一下前節課學習過的照相機的知識內容,并結合眼睛的構成對應填寫黑板上所給表格:
根據表格內容,教師總結:晶狀體和角膜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光屏,并且教師黑板板書眼睛結構,詳細講解成像過程。
接下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眼睛如何看近處物體和看遠處物體,先讓學生先近距離看自己的手指紋,然后馬上眺望遠方,感受眼睛是怎樣調節的,并引導學生發現我們不需要像攝影師那樣,要考慮到環境的亮暗或物體距離,我們的眼睛會自動作出調節。然后讓學生觀看一段看近處和遠處物體眼睛是如何進行調節的慢視頻,讓學生在觀看時特別注意睫狀體和晶狀體的變化情況。在視頻播放結束之后,教師提問學生觀察到的變化過程,并在學生的回答基礎之上進行總結:眼睛的睫狀體的作用是調節晶狀體的形狀,當睫狀體放松時,晶狀體比較薄,遠處物體射來的光剛好會聚在視網膜上,眼球可以看清遠處的物體;當睫狀體收縮時,晶狀體變厚,對光的偏折能力變大,遠處物體射來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處的物體。
接下來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中有關“眼睛”的其他內容,并找同學回答什么是眼睛的遠點、近點及明視距離。
環節三:鞏固提高
根據眼睛的構成和成像原理,提問學生:為了保護我們的視力,應該注意哪些用眼衛生呢?根據學生回答,得出:
1.讀寫時間不宜過長。每隔50分鐘左右要放松休息一下,或是做做眼保健操,或是到窗前眺望遠處;
2.不要長時間觀看電視節目、操作電腦和玩電子游戲;
3.不用手揉眼睛,不用臟手帕或臟毛巾擦眼睛;
4.不直視太陽(尤其是在正午)和電焊光,以免燒傷眼睛。
環節四:小結作業
總結本堂課內容,讓學生課下預習有關近視眼及遠視眼的成因。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請簡述一下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因。
【參考答案】
近視眼的成因:晶狀體變凸,或睫狀體調節能力降低,遠處的景物的像落在視網膜前面,形成近視眼;
遠視眼的成因:由于晶狀體太薄,近處物體的像成在了視網膜后面而看不清,形成遠視眼。
2.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參考答案】
知識與技能:了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
過程與方法: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初步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和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明視距離的學習,樹立眼保健、保護視力的意識,注意用眼衛生。
相關推薦:
2020教師資格報名時間及入口 ※ 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教師資格考試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