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小學科學《證明地球在自轉》
一、考題回顧
注:圖片節選自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3課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上節課中我們認識了哪兩位科學歷史上的偉大的人物?他們分別提出了哪兩種學說?主要的不同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托勒密—地心說,哥白尼—日心說,地球是靜止還是運動。
【教師追問】當時人們相信地球在運動嗎?人們在地球上感受不到地球的自轉,當時科技又不夠發達,人們無法從太空中觀察地球。人們又是如何證明地球在自轉?——《證明地球在自轉》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擺的特點
活動前:布置實驗。A.用鐵架臺(或自制木架)做支架,掛上一個擺。B.將鐵架臺和擺一起放到一個圓底盤上。先讓擺前后來回擺動起來,再緩慢而平穩地轉動圓底盤。
當圓底盤轉動后,擺擺動的方向變了嗎?是跟著圓盤一起轉動了還是基本不變?
活動中:小組實驗并記錄,填寫表格。
活動后:【學生匯報】擺具的擺動方向不變。
【教師總結】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法國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學家,在家中研究擺的規律時偶然發現:將擺和它的支架放在一個圓形底盤上,將擺擺動起來并且慢慢地轉動圓底盤時,擺擺動的方向并沒有隨著圓盤的轉動而轉動,而是基本不變。
活動二:傅科擺
活動前:閱讀傅科擺相關史實資料,學生閱讀后分享;什么是傅科擺?它又是怎樣證明地球自轉的?
活動中:閱讀材料。
活動后:【學生匯報】理解傅科擺的原理。
【教師總結】展示北京天文館等傅科擺資料,理解傅科擺是一個可重復驗證的實驗。(“傅科擺”作為地球自轉的有力證據,現已為世界所公認。我國北京天文館的大廳里就有一個“傅科擺”,一個金屬球吊在高高的圓穹頂上,擺下面是一個有刻度的大圓盤。擺擺動時人們可以在刻度盤上讀取旋轉的度數。前去參觀的人們都喜歡在這里停留一段時間,親眼看一看地球是怎樣自轉的)。
環節三:鞏固提高
補充有關地球上水平運動物體發生偏向的現象和人造衛星的觀測結果。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繼續尋找證明地球自轉的證據。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除了教材中的方法,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證明地球自轉?
【參考答案】
炮彈法;地球自轉,地面上水平的物體會發生持續性的偏轉,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人們分析射出的炮彈運動的方向,證明了地球在自轉。
測量法;地球自轉,自轉速度隨高度而增加,物體自高處向下落的過程中,必然就具有較高的自轉速度,最后墜落在偏東的地方,根據這一原理,人們往深井里仍一個物體,在一定的深度,該物體會與井的東壁相撞,從而證明了地球在自轉。
重力法;地球自轉,由于慣性離心率的作用,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必然是赤道最小,兩極最大,通過測量重力和弧度,證明地球自轉。
2.在課堂的實驗中,擺的方向是會發生一些偏轉,如何向學生解釋這一情況并讓他們接受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這一特點?
【參考答案】
在理論層面或者實驗非常嚴謹的情況下,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特點,但在課堂實驗中,擺的方向在大概率上會發生一些變化,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有實驗裝置本身的問題以及操作上不夠仔細,或者受空氣阻力的影響。這種情況發生后會讓學生產生對于結論的質疑,我會在學生做完實驗后出示要點:在實驗中為確保實驗效果良好,擺錘應稍重一些,擺線應稍長一些,讓學生結合自己做的實驗思考為什么我們的實驗數據會產生一些誤差,學生通過對比不難得出我們實驗的裝置需要改進。在后面學習傅科擺知識的時候,學生能夠意識到,需要不斷改進實驗裝備和材料,才能夠取得更精確的實驗數據和結論。
相關推薦:
2020教師資格報名時間及入口 ※ 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教師資格考試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