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初中科學《電荷與電流》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實驗導入,給學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當中的摩擦起電的小現象,例如利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吸引小紙屑,向學生提問:你能否利用小學學過的科學知識來解釋這些現象?這些現象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發生?學生思考,順勢導入新課——《電荷與電流》。
環節二:新課講授
活動一:摩擦起電
(1)教師提問: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紙屑,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呢?(物體之間的摩擦會使一個物體帶上負電,另一個物體帶上正點,物體待得電叫靜電。)
追問:思考一下為什么會產生靜電呢?
(2)對于摩擦起電本質的探究,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物質結構的知識。多媒體出示原子微觀結構的圖片,學生根據圖片觀察原子的結構特點,之后教師向學生詳細講解原子的微觀組成。(大多數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繞核高速運轉的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中子不帶電。通常情況下帶正電的質子的數量與帶負電的電子的數量相等,正負電荷能相互抵消,所以整個物體沒有呈現帶電性。)
教師利用flash動畫向學生展示這一過程,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摩擦起電的本質原因。
(3)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不同;物體失去電子帶正電,得到電子帶負電。
活動二: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1)兩個帶靜電的物體會發生相互作用,這種作用有什么規律呢?我們用以用實驗來進行研究。
(2)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探究活動,之后找小組代表匯報活動結果。教師收集活動結果并對表現好的小組表揚鼓勵。
(3)學生解釋活動現象:教師提醒學生可以從小球帶電情況的角度進行思考,最后由師生共同總結出規律: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環節三:鞏固提高
出示一道練習題:三只輕球分別用絲線懸掛著,其中任意兩只球靠近時都相互吸引,三只小球的帶點情況是什么樣的。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開放性作業:雷電中的電和本節課學習的電荷之間有關系嗎?下堂課一起交流。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請談一談你對于電荷的了解?.
【參考答案】
電荷是物質的屬性之一,物質所帶的電叫電荷。1.物質帶電的多少叫電荷量。2.元電荷是電荷的基本單元,是一個電子所帶電荷量的絕對值。3.通常用Q來代表電荷的電荷量。4.電子和質子是物質,具有電荷;電荷是它們的屬性之一(電荷是它們帶的電。);由于電子和質子的相反特性,將電子規定為帶負電荷的粒子,質子為帶正電荷的粒子。5.由于同性相斥的緣故,同種電荷將互相遠離,故金屬小球的電荷將分布在兩小球軸線上最遠的兩端,相當于R增大,若還用小球中心距離,將導致計算量偏大。若可視為點電荷,則不存在電荷移動的問題。同理異種電荷偏小。
2.請簡述電荷守恒定律。
【參考答案】
電荷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在轉移的過程中,電荷的總量保存不變。
相關推薦:
2020教師資格報名時間及入口 ※ 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教師資格考試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