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結構化面試題型的綜合分析類。綜合分析類又分為兩類題型,第一類,社會現象類,第二類,名言警句類。
那么當我們拿到這兩個類題型的時候該如何作答呢?
第一步,蓋帽子表態。如果沒有讓你表態的題型就直接跳過;第二步,深層次分角度辯證地分析這類現象或問題出現的原因;第三步,做總結,提出方法,論我們應該怎么辦。
接下來咱們以兩個例子做解析。
第一題,社會現象類:為什么學生會偏科?
我們都知道學生偏科的原因有很多,可以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個方面,興趣。大家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說學生喜歡一門學科,自然而然就會比較專注這一門學科,所付出的精力和時間相對較多。因此,我們可以說興趣往往會讓學生偏科;第二個方面,可能是來自于教師的原因,學生在課堂當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往往會受到老師個人魅力和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影響。如果說學生喜歡老師的講課,那么很有可能這個學生就會愛上這門學科,所以也會偏科;第三個方面,來自于環境的影響。學生之間經常一起探討的學科容易使學生產生一定的偏好,另外也有可能是來自學生家庭的影響使學生偏科。
那么針對學生偏科的現象,我們應該采取一定措施。首先,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首先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使他們對各門學科學習都呈現良好積極的態度;其次,教師應該加強自己教育教學技能,增強課堂教學個人魅力,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最后,我們應該為學生營造全方面發展多學科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
第二題:有人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請問你贊成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這個說法是正確的,我是比較贊同的。良好的教學方法可以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提升教學質量。教學有法指的是教學過程當中有著一點的規律可循,有一定的教學方法;但無定法是指教學的方式方法并非完全固定,它是靈活多變的;貴在得法是教育教學的靈魂,它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技能方法巧妙地運用到具體的實踐當中去。將以上這三者有效結合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當中有所啟迪,并且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要領,讓學生更好地學有所得、學有所樂。之所以贊同這個觀點,是因為教師在上課前往往會根據以往的授課經驗設定一定的教學方法,這就是所謂的教學有法。但是在走進課堂之后,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學生,學生的課堂反應是不一樣的,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同,因此,事先所設計的教學方法可能會受到來自于教學內容特點、學生知識水平、教師自身的素質與能力以及學校現有的客觀條件等多方面的制約。因此,只有教師臨場對課堂實時調控,靈活選擇切實可行的方法,才能夠有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我們要真正的做到“得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從以下的三個方面進行提升。第一個方面,抓住教學規律,總結教學法;第二,關注教學體驗,教育科學化;第三,圍繞教學要點授課多元化。同時強調教師在教學中使用這些方法時要將學生的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尤其要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與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相結合,這才是我們在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規律。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真正的有所受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