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2020年下半年高中生物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
1、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
1.題目:《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
2.內容:
3.基本要求:試講時間十分鐘內,要有師生間的互動,要有實驗演示過程,要有適當板書。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結論,并引出科學家因為提取的DNA的純度不高,表示對實驗結果的懷疑。那么赫爾希和蔡斯究竟是如何做的呢?從而引出新課。
(二)新課展開
1.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的前提條件
提問學生:T2噬菌體的結構特點,侵染過程分別是什么?
(噬菌體由DNA和蛋白質外殼組成,侵染過程:吸附—注入—合成—組裝—釋放。)
2.介紹實驗的過程
利用掛圖呈現實驗的整個過程,并講解其中的關鍵步驟,輔助學生理解。
(1)首先在分別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的培養基中培養大腸桿菌,再用上述大腸桿菌培養T2噬菌體,得到DNA含有32P標記和蛋白質含有35S標記的噬菌體。然后,用32P和35S標記的T2噬菌體分別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經過短時間的保溫后,用攪拌器攪拌、離心。提問學生:為什么不直接標記噬菌體?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噬菌體的繁殖依靠大腸桿菌,后代中的原料都來自于寄主大腸桿菌所以要想標記噬菌體我們必須要標記大腸桿菌,不能直接標記噬菌體。)
(2)離心后,檢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質發現:用35S標記的一組感染實驗,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用32P標記的一組實驗,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試管的沉淀物中。提問學生: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因為噬菌體侵染細菌的時候,將遺傳物質DNA注射到大腸桿菌內,蛋白質外殼則留在細菌外,在離心后DNA隨著細菌沉在下方,蛋白質外殼因為質量輕而在上清液中。)
(3)進一步觀察發現細菌裂解釋放出的噬菌體中,可以檢測到32P標記的DNA,但卻不能檢測到35S標記的蛋白質。提問學生:想一想,這一結果又說明了什么?
(實驗結果表明:噬菌體侵染細菌時,DNA進入到細菌的細胞中,而蛋白質外殼仍留在外面。因此,子代噬菌體的各種性狀,是通過親代DNA遺傳的。DNA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三)提問鞏固,小結作業
1.艾弗里與赫爾希等人的實驗選用了結構十分簡單的生物——細菌或病毒,以細菌或病毒作為實驗材料具有哪些優點?
2.作業:結合兩個實驗分析DNA作為遺傳物質所具備的特點。
【板書設計】
略
2、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反射
1.題目:高中《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反射》片段教學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約10分鐘;
(2)引導學生掌握反射活動的產生條件;
(3)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4)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試題解析]
一、直觀導入
教師呈現視頻:學生打球等體育運動的視頻片段,提出問題:打球、游泳、騎自行車不論從事什么運動, 全身各個器官都能夠保持高度的協調一致。這是為什么?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后,引出本節課題。
二、講授新知
環節一、反射與反射弧
教師提出:人體復雜的活動離不開神經系統的調節,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單位是什么?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又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自由閱讀教材,進行歸納總結后舉手回答,教師給予及時評價,最后師生共同得出神經元的基本結構和反射的概念,并對神經元、神經纖維和神經之間的關系進行適當講解。接著提問:完成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什么?教師課件出示反射弧的結構模式圖,弓I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辨識并描述反射弧的基本結構,由學生舉手回答后,教師評價,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出反射弧的結構,并對常見反射弧模型的圖例進行適當講解。
環節二華反射的過程
教師在繼續提問:什么是興奮?反射是如何實現的?反射弧中某一結構被:切斷或喪失功能后,反射活動還能順利進行嗎?學生結合教材上的“思考與討論”進行小組學來過程中教師點撥:手指被針扎了以后,是先縮手再感覺到疼,還是先感覺到疼再縮手?學生討論完畢后舉手回答,教師評價并進行適當講解,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出反射活動的過程及實現條件,并對不同構成部分損傷引對反射活動的影響進行分析。
三、鞏固練習
教師分別播放草履蟲能夠趨利避害、含羞草葉被觸碰后會合攏的視頻片段,學生觀看同時思考:這屬于反射嗎?舉手回答,教師進行評價和適當的講解。
四、課堂小結恧
學生自主回顧總結學習收獲和心得。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習題冊上本課時的內容。
2.找出生活中常見的反射活動,并思考不同的反射活動有何區別與聯系?
板書設計:略
3、異源多倍體
1.題目:高中《異源多倍體》片段教學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約10分鐘;
(2)設計合作探究的過程;
(3)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3)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試題解析]
一、口直觀導入
課堂之初,教師出示兩組不同品種的小麥植株的圖片,提問學生從外在性狀,上而言,同學們覺得哪-一個品種的小麥產量更高呢?、引起學生的思考進而引出課題-異源多倍體育種。
二、講授新知
教師大屏幕呈現通過雜交獲得八倍體小麥的模擬視頻,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后前后左右四人為一-個小組交流思考,培育成八倍體小麥的過程是什么?學生在交流的同時老師進行巡視指導,結束后隨機請同學進行回答,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與鼓勵后師生共同得出:普通小麥是異源六倍體(AABBDD),其配子中有三個染色體組(ABD),共21個染色體;二倍體黑麥(RR),配子中有一個染色體組(R),7個染色體。普通小麥與黑麥雜交后,子代含四個染色體組(ABDR),由于是異源的,聯會紊亂,是高度不育的。若子代染色體加倍為異源八倍體(AABBDDRR),就能形成正常的雌雄配子,具有可育性了。隨后教師引導學生以八倍體小麥的培育過程為實例,同桌之間相互交流,嘗試總結異源多倍體的概念。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進行巡視指導,討論結束后教師隨機請同學們進行闡述,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性評價。隨后師生共同總結出異源多倍體的概念為:由2個或2個以上不同染色體組所形成的多倍體,稱異源多倍體。
三、鞏固練習
教師再次播放培育異源六倍體小麥的視頻,引導學生分析其育種過程。
四、課堂小結
學生自主回顧總結學習收獲和心得。
五、布置作業
查閱資料,搜集其他用異源多倍體育種的實例。
板書設計:略
4、細胞膜的功能
1.題目 高中《細胞膜的功能》片段教學
2.內容:
3.基本要求:
(1) 試講約10分鐘;
(2)引導學生理解細胞膜的功能對于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性;
(3)要有適當的師生互動。
(4)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試題解析]
一、直觀導入
教師.用課件呈現照片,一個國家有陸地、海域、領空的邊界,人體有將內部與外部分隔開的皮膚和黏膜作為邊界,而細胞作為--個基本的生命系統,它的邊界是什么?在細胞的生命活動中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呢?由學生獨立思考并闡述自己的觀點后,引出本節課題。
二、講授新知
教師提出;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它的邊界就是細胞膜,那細胞膜到底有什么樣的功能呢?引導學生自主瀏覽課本,快速找出細胞膜的三大主要功能,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評價。接著重點分析三大功能。
環節一:教師播放原始海洋景觀想象圖,引導學生結合生命的起源,理解膜的產生是生命起源中的重要階段,膜將生命物質與外界分隔開,產生了原始的細胞,并成為相對獨立的系統,細
胞膜保障了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
環節二:教師課件展示臺盼藍染色后的活細胞和死細胞的電鏡照片,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活細胞不能被染色而死細胞能被染色?這說明了細胞有什么樣的功能?如果喪失了這種功能會有什么后果?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展開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后由小組代表回答,教師進行評價和適當的講解,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出:細胞膜可以控制物質進出細胞,但這種控制作用具有相對性。
環節三:教師繼續提問:在多細胞生物體內,各個細胞不是獨立存在與生活的,它們如何進行彼此之間的協調配合,實現細胞:生命活動的有序進行?能舉例說明嗎?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圍繞思考題繼續開展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后,由小組代表回答,教師進行評價,并結合激素調節、精卵結合以及植物細胞的胞間連絲等實例進行適當地講解,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出:細胞膜可以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三、鞏固練習
胞膜,那細胞膜到底有什么樣的功能呢?引導學生自主瀏覽課本,快速找出細胞膜的三大主要功能,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評價。接著重點分析三大功能。
環節一:教師播放原始海洋景觀想象圖,引導學生結合生命的起源,理解膜的產生是生命起源中的重要階段,膜將生命物質與外界分隔開,產生了原始的細胞,并成為相對獨立的系統,細
胞膜保障了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
環節二:教師課件展示臺盼藍染色后的活細胞和死細胞的電鏡照片,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活細胞不能被染色而死細胞能被染色?這說明了細胞有什么樣的功能?如果喪失了這種功能會有什么后果?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展開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后由小組代表回答,教師進行評價和適當的講解,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出:細胞膜可以控制物質進出細胞,但這種控制作用具有相對性。
環節三:教師繼續提問:在多細胞生物體內,各個細胞不是獨立存在與生活的,它們如何進行彼此之間的協調配合,實現細教師分別舉出不同的實例,由學生快速搶答該實例屬于細胞膜哪一種功能的體現,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評價和適當地講解。
四、課堂小結
學生自主回顧總結學習收獲和心得。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習題冊上本課時的內容。
2.查閱資料項細胞膜的功能在臨床醫學上有哪些應用實例?下一節課師生共同分享。
板書設計:略
5、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
1.題目:高中《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片段教學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約10分鐘;
(2)設計合作探究的過程;
(3)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4)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試題解析]
一、直觀導入
課堂之初,教師出示染色體,蛋白質和DNA的圖片,提問學生染色體構成中的蛋白質和DNA哪一種是遺傳物質?請學生思考討論,自己認為的遺傳物質可能具有的特點?以及如何設計實驗去證明某一種物質是遺傳物質?引起學生的思考進而引出課題--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二、講授新知
教師大屏幕呈現T2噬菌體的形態結構示意圖及模擬繁殖的視頻,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后同桌之間交流思考,噬菌體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他的繁殖方式又是什么呢?學生在交流的同時老師進行巡視指導,結束后隨機請同學進行回答,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與鼓勵后師生共同得出噬菌體噬菌體有蛋白質外殼和包裹在其中的DNA組成。同時明確噬菌體的繁殖方式。隨后教師在大屏幕上以動畫模擬視頻的方式播放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過程,學生們認證觀察后,教師引導學生四人為一個小組,嘗試討論總結出本實驗的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結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進行巡視指導,討論結束后教師隨機請小組代表進行闡述,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性評價。隨后師生共同總結出實驗的目的時進--步證明DNA時主要的遺傳物質;實驗原理是分析被特殊標記了的噬菌體的繁殖結果;實驗步驟為:1、培養用P32和S35標記的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培養噬菌體。P32 用于標記噬菌體蛋白質,S35用于標記噬菌體DNA。2、用培養后的P32和S35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的大腸桿菌。3、培養物離心,分離。4、分別對: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進行檢測。上清液中有 S35,而沉淀中幾乎沒有;沉淀中有P32而上清液中幾乎沒有。實驗結論是: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三、鞏固練習
教師再次播放實驗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用P35標記時,上清液并不是完全檢測不到放射性,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舉手回答,教師進行評價和適當的講解。
四、課堂小結
學生自主回顧總結學習收獲和心得。
五、布置作業
查閱資料,搜集并整理其他與證明DNA是主要遺傳物質實驗。
板書設計:略
6、恩格爾曼的實驗
1.題目: 高中《恩格爾曼的實驗》 片段教學
2.內容:
(1)試講約10分鐘;
(2)設計合作探究的過程;
(3)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3)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試題解析]
一、直觀導入
課堂之初,教師出示水綿的圖片,提問學生:通過我們上節課學習,我們知道了葉綠體可以吸收光能,那葉綠體還有其他功能么?引起學生的思考進而引出課題一恩格爾 曼的實驗。
二、講授新知
教師繼續展示水綿的圖片以及相關的資料,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嘗試總結水綿的生理特點。學生思考結束后教師隨機提問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評價,隨后師生共同總結出:水綿是常見的淡水藻類,每條水綿有許多個結:構相同的長筒狀細胞連接成的。永綿很明顯的特點是:葉綠體呈帶狀,螺旋排列在細胞里。教師大屏幕:呈現恩格爾曼的實驗的模擬視頻,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后前后左右四人為一個小組交流思考,嘗試簡述恩格爾曼的實驗過程,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又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學生在交流的同時老師進行巡視指導,結束后隨機請同學進行回答,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與鼓勵后師生共同得出:。把載有水綿和好氧細菌臨時裝片放在沒有空氣的黑暗環境里,然后用極細的光束照射水綿,通過顯微鏡觀察發現,好氧細菌向葉綠體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臨時裝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細菌則分布在葉綠體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圍。從而證明:氧是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三、鞏固練習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恩格爾曼的這個實驗好在哪里?
四、課堂小結
學生自主回顧,總結學習收獲和心得。
五、布置作業
查閱資料,搜集其他驗證葉綠體作用的相關實驗。
板書設計:略
7、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1題目:高中《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片段教學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約10分鐘;
(2)引導學生理解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的關聯性;
(3)要有適當的師生互動。
(4)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試題解析]
一直觀導入
教師幻燈片展示曼徹斯特地區黑色和淺色兩種不同體色的樺尺蠖。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蠖基因頻率雖發生改變,但并沒形成新物種,這是為什么呢? ,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能形成新的物種?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順勢導入新課題一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二、講授新知
環節一、生殖隔離
教師提問:日通過上一節所學的物種的概念,我們知道了同種生物都能進行交配,那不同種的生物都不能交配嗎?由此引出螺作為馬和驢的不育后代,從而引出生殖隔離的概念。有學生自主總結生殖隔離的概念,并引導學生舉出生殖隔離的例子以及生殖隔離的不同情況:花期不同、”兩性生殖細胞的不融合、求偶方式的不同而生殖器官不相配等,教師評價并適當地講解,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生殖隔離即不同物種的個體之間一般不能交配或交配后產生的后代不可育,存在生殖隔離的兩種生物,就屬于不同物種。
環節二、地理隔離
教師,屏幕展示隔離的池塘的圖片,提問:生活在不同池塘的魚能自由交配嗎?為什么?請學生回答,由此引出地理隔離的概念。教師組織學生結合圖例閱讀教材內容,分組討論下列問題:當這群鼠:被大河分開后它們是-一個種群還是兩個種群呢?幾千年后,大河干涸,兩群各自都發生了變化的鼠會合在一起時,還能發生交配嗎?學生回答完之后,讓學生猜想一個種群形成不同物種的具體過程,要求寫出流程圖。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流程圖:一個鼠種群--分開產生地理隔離-成為兩個鼠種群長期分開-基因交流能力逐漸喪失即產生生殖隔離-形成兩:個鼠物種。
環節三、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在.上述例子的基礎上,教師屏幕展示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地雀的形成的圖片,學生觀察并思考:物種形成最常見的形式是怎樣的?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分析討論并回答,教師評價并引導學生得出物種形成最常見的形式是:長期的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最終導致物種形成,但地理隔離并不一定會導致生殖隔;同時結合多倍體育種的實例,引導學生理解生殖隔離也可以在短期形成。由此可見,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三、鞏固練習。
教師口述判斷題,由學生快速搶答:
1.兩個種群間的生殖隔離一旦形成,這兩個種群就屬于兩個物種。(V)
2.物種大都;是經過長期的地理隔離,最后出現生殖隔離兒形成的。(V)
3.地理隔;離一定會導致生殖隔離。(X)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適當講解。
四、課堂小結
學生自主回顧總結學習收獲和心得。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習題冊上本課時的內容。
2.查閱資料:獅虎獸是如何誕生的,并思考:你對這種培育目的是:獲得觀賞價值雜交后代的行為有什么看法。下一節課師生共同交流。
板書設計:略
8、HIV 在T淋巴細胞中增殖過程
1.題目:高中《HIV 在T淋巴細胞中增殖過程》片段教學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試講約10分鐘;
(2)設計合作探究的過程;
(3)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4)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試題解析]
一、直觀導入
課堂之初,教師出示幾篇關于HIY最新研究進展的文章,提問學生:艾滋病的死因往往不是因為病毒本身,而是免疫系統的崩潰,這是為什么呢?引起學生的思考進而引出課題一-HIV在T淋巴細胞中增殖過程。
二、講授新知恿
教師展示HIV病毒的圖片以及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嘗試總結出HIV病毒的結構特點。學生思考結束后教師隨機提問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評價,隨后師生共同總結出:HIV病毒是由蛋白質外殼和遺傳物質RNA組成。繼續提問同學:當遺傳物質是RNA的時候,病毒的繁殖涉及那個特殊的過程的?用到的酶又是什么呢?隨機請學生回答后共同的出:涉及到的是逆轉錄的過程,用到的酶是逆轉錄酶。教師大屏幕呈現HIV在T淋巴細胞中增殖過程的模擬視頻,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后前后左右四人為一個小組交流思考,嘗試結合以前學過的病毒的繁殖方式,闡述HIV在T淋巴細胞中增殖過程。學生在交流的同時老師進行巡視指導,結束后隨機請同學進行回答,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與鼓勵后師生共同得出: HIV病毒侵入寄主細胞后,利用逆轉錄酶合成DNA,并整合到T淋巴細胞DNA上,然后在細胞核中轉錄出病毒RNA,同時以該RNA為模板在細胞質中合成病毒蛋白質,并裝配成完整的病毒顆粒,通過胞吐出細胞。
三、鞏固練習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思考:T細胞釋放出來的HIV病毒會繼續侵染T細胞嗎?
四、課堂小結
學生自主回顧總結學習收獲和心得。
五、布置作業
查閱資料,結合HIV病毒侵染T細胞的特點,思考治療HIV疾病的切入點。
板書設計:略
相關推薦:
2021教師資格報名時間及入口 ※ 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教師資格考試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