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姿的民間色彩》
1.題目:《多姿的民間色彩》
2.內容:
3.基本要求:
(1) 寫出教學過程的主要步驟;
(2)設置合理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發現民間美術的色彩搭配,了解民間美術色彩的特點;同家照
(3)教學過程中最少設置2個有效提問;
(4)試講時間10分鐘以內。.
查看答案
參考解析: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民間美術的種類,知道民間美術的色彩搭配多用純度較高的原色進行強烈對比的手法,了解民間美術特有的裝飾風格。
2.通過對民間美術作品的分析,教師引導,學生談論,提高觀察能力和鑒賞評述能力。因
3:感受中國民間美術的魅力,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感受包含在民間美術中的濃濃情感
二、教學重點:
明確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主要特點。
三、教學難點:
具體了解并民間美術色彩搭配的規律,并運用美術語言進行鑒賞。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談話導入,創設情境。
教師引出;我們外地旅游,那除了瀏覽景色之外、還會帶回一些當地很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比如:食品、工藝品等,但食品會被吃掉,因為不能保存,而那些工藝品卻有紀念意義,問在座的同學們去外地都收集了哪些民間工藝品呢?學生回答:惠山泥人、剪紙、風箏、蠟染、小香包、繡花工藝品等。教師指出:這些工藝品非常漂亮,你們說說這些民間工藝品是什么地方吸引你的呢?引導學生說出色彩。以此引出民間色彩的話題,順勢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知
1.課件出示:廣義民間美術和狹義民間美術作品。教師向學生介紹民間藝術的概念: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運用最鄉土、最自發的藝術語言,完美的體現了民間百姓意識中最美好的愿望。提出問題:同學們能不能總結一下民間美術都有哪些種類呢?學生思考
后得出:
(1)民間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及綜合材料所制玩具等。
(2)染織刺繡。包括蠟染、印花布、織錦、刺繡。教師
(3)民間服飾。包括民族服裝、繡花荷包、鞋墊。
(4)各地剪紙。包括窗花
(5)紙扎燈彩。包括各種花燈、各種紙扎。司敬照
(6)繪畫。版畫、年畫。.
(7)雕塑。彩塑、小型泥人、木雕、面塑等。
2.多媒體與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呈現一組民間美術的作品,提問:
(1)民間美術作品有什么明顯的特點?
(2)民間美術作品有什么明顯的特點?
學生思考回答后,師生共同總結:間美術作品形象古拙、概括、簡練,即抓住了形象的主要客觀特征,又進行大膽的取舍、夸張、變形。色彩鮮艷,對比強烈,提取自然形象的色彩并進行夸張和隨心所欲的搭配,常采用互補色的對比關系:如紅雨綠、藍玉黃等單純鮮艷的色彩搭配,體現- -種質樸、真摯、熱烈的情懷。色彩表現為飽滿、艷麗,清新、多施以純度較高的原色。色彩搭配采用了強對比手法,形成了特有的裝飾風格。
3.教師出示庫淑蘭的剪紙作品《春來了》,請學生分組找一找作品共有多少種顏色,從色彩等角度對作品進行賞析。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引導總結:作品造型夸張、用色生動。深紅色的小馬與黑色裝束、白色面孔的人物構成畫面主體,與黃、綠、藍、白、紅、黑等符號化的不同圖案構成了和諧的整體。利用色彩的面積對比和相互呼應,畫面中的形象活潑而充滿律動感,色彩既穩重又協調,形成了艷麗而不失明快的鄉土浪漫風格。
4.教師展示更多民間美術的作品引導學生欣賞,并提問:通過這些作品的欣賞,你能嘗試總結民間美術的色彩規律嗎?
總結:要點:民間美術中的。 五彩”指的是青、赤、黃、白、黑五色。
(三)分享評價
教師引導學生從教材中選取自己喜歡的民間美術作品,說一說喜歡它的原因以及這件作品的色彩規律,將自己的觀點與全班同學分享,并相互評價各自的觀點。
(五)小結拓展
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鼓勵學習態度,并做情感升華。
有人認為:在科技發展的今天,民間美術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你同意這種觀點么?撰寫- -篇短文論述自己的觀點。
板書設計:
多姿的民間色彩
種類:剪紙、年畫、刺繡、皮影、面具、木偶、玩具、木雕、泥塑
色彩:飽滿、艷麗,清新、純度較高、強對對比
二、《工藝編織》
1.題目:《工藝編織》
田華
2.內容:營照
(1)我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有著無窮無盡的自然資源。千百年來,我國古代的居民利用這些資源,用他們的巧手制造了許許多多的工藝性很強的生產、生活用具,其中,編結和編織的生活用具在我國傳統的工藝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編織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各種編織工藝。編織品可分六大類:竹編、草編、藤編、柳編、棕編、葵編。產品可分為籃、盤、席、簍、提包、帽、鞋、玩具等等.
3.基本要求:
(1)寫出教學過程的主要步驟;
(2)設置合理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工藝編織的種類和藝術特點;
(3)教學過程中最少設置2個有效提問;
(4)試講時間10分鐘以內。
查看答案
參考解析: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運用設計和工藝方法,進行創意、設計和制作活動。
2.感受各種編織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種材料和工具進行制作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對民間美術的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點:
了解傳統的編織藝術的魅力及其美化生活的功能性。
三、教學難點:
如何運用藝術的形式法則,利用編織材料的特性,進行創意、設計和編織。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大屏幕播放廟會老人進行編織螞蚱的視頻,并提出問題:你們有沒有見過這種藝術品,學生回答后,教師語言簡單總結視頻中是編織藝術,屬于中國傳統工藝的一種,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并板書課題《工藝編織》。
(二)講授新知
1.教師出示各種編織作品圖片(頗具中國民間傳統藝術感染力草編金魚、中國結、麥秸、毛線編的鳥和羊)并講解中知識點,
編織: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各種編織工藝。編織品可分六大類:竹編、草編、藤編、柳編、棕編、葵編。產品可分為籃、盤、席、簍、提包、帽、鞋、玩具等等。
(1)編織藝術在現代運用很廣泛,且可以美化我們的生活。有編織服裝、編織壁掛、與現代材料組合的藤椅,學生從中了解了編織藝術在現代的運用及美化生活的;
(2)織法種類多樣,造型美觀、大方,實用結實,粗中有細、凈中有色是我國傳統編織品的特色;
(3)色彩豐富,造型多樣,材料越來越豐富。
2.教師出示不同的竹編實物發給各組,學生分組觀察摸一摸、拆一拆,互相討論-下:編織的方法有哪些?編織的創作原則是什么?學生思考后得出:編織方法:編織、包纏、釘串、盤結等;
創作原則是實用、經濟、美觀、適用。
(三)教師示范
教師示范柳織品的編織過程,在示范過程中講解具體步驟和注意事項。學生認真觀察,進行總結:盤底、立柱、編織、收邊i
(四)學生練習
學生三人為一組創意出發編織一件實用性、藝術性的工藝品。
(1)在作品中要體現出不同的編織方法;
(2)作品大膽,完整。
(3)注意工具剪刀的使用。
教師巡視指導,對于掌握不好的學生再一次指導示范。
五、展示評價
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上臺的學生講解自己制作的過程。
邀請學生互相評價,選出自己認為最漂亮的編織作品,最后教師評價,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的形式來激發每個學生的表達欲望,從而形成說、做、講的課堂氛圍。
六、小結拓展
教師以提問學生的方式共同總結本課內容,課下用你學會的基本結編制方法,創作-件編結作品,送給你要祝福的人吧!
板書設計:
工藝編織
分類:竹編、草編、藤編、柳編、棕編、葵編
步驟:盤底、立柱、編織、收邊。
三、《人物頭像素描寫生》
1.題目:《人物頭像素描寫生》片段教學
2.內容:
(1) 了解人物頭部的基本比例、基本形,頭部的透視規律,知道人物臉部五官比例是以“三庭五眼”的規律分布,懂得由于人物頭部的基本形以及五官的細微不同產生的人物相貌的差異性。
(2)把握正確的透視關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畫出特征鮮明的人物肖像。
3.基本要求:
(1) 試講時間約10分鐘;
(2)試講過程和板書體現素描寫生的步驟;
(3)教學結構和節奏合理,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查看答案
參考解析: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人物頭部的基本比例、基本形,頭部的透視規律,知道人物臉部五官比例是以“三庭五眼”的規律分布,懂得由于人物頭部的基本形以及五官的細微不同產生的人物相貌的差異性。
2通過觀察周圍臉形、表情,欣賞畫家作品等方法,初步學習通過觀察并以線造型、明暗造型的不同表現方法,表現人物相貌特征和表情。
3.體驗觀察、分析不同同學的臉型、表情和性格中的快樂,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
二、教學重點:
掌握人物頭像的基本要素并學習素描寫生頭像的繪畫方法。
三、教學難點:
把握正確的透視關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畫出特征鮮明的人物肖像。
四、教學過程:
(一)提問導入,引入新知
課程開始,教師進行課堂提問: " 我們平時在數學課學習了比值和比例,在生活中是否觀察過身邊物品的比例?”學生積極尋找身邊物品,并舉例物品的比值。經過啟發和觀察后得出結論并發現其中的比例關系,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對知識探究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人物頭像素描寫生》。
(二)講授新知,加強理解
1.感受新知
教師展示名家人物肖像圖(例如錢紹武的人物素描系列、安格爾的青年男子肖像、肖惠祥的維族姑娘阿麗亞等)。引導學生發現每幅畫的特點:繪畫都抓住了人物的內心和神態特征,線條流暢,人物面貌具有特點,易于識別等。
2.深入了解
(1)多媒體展示各種臉型圖片,學生了解“申、甲、由、田、用、國、目、風”頭部八格,并找出臉型相近的同學,活躍課堂氛圍。
(2)接下來講解肖像速寫中最重要的部分一“E 庭五眼, 二目分中”。
三庭:發際線到眉毛一眉毛到鼻底一鼻底到下頜底,這三停長度相等。
五眼:五眼橫連是臉寬,兩眼之間隔一眼。
二目分中:兩只眼睛在頭部上下方向的中部。耳朵長度與第二停長度相等。畫耳朵必須看鼻子。
3.教師示范
教師對于人物繪畫進行初步講解和示范。在觀察人物形象時,第一印象往往是最強烈也是最本質的,它包括人物的外形、五官和精神面貌。提醒學生在作畫時要牢牢抓住這一點,對所畫人物形象做到心中有數。
具體作畫步驟: (1) 用簡練的線條起稿,確定頭像在畫面中的基本位置,注意頭、頸、肩的銜接關系以及頭發、臉形、頸部的比例位置; (2) 進-步明確五官的比例和特征。深入刻畫時,重點突出人物的形象和表情特征,線條要流暢有力,(3)最后,從畫面整體效果出發,調整完成。( 教師進行相應板書:線條起稿一確定比例一 明確特征一 整體調整) 。
(三)課堂練習
1.講解結束后,鼓勵學生進行互相寫生,通過實踐掌握三庭五眼的理論知識以及人物頭像的初步畫法。
2.教師進行巡回指導。
(四)展示評價
繪畫結束后,請學生上臺展示作品,自己對所畫的肖像作品進行介紹,并請其他同學從線條、造型、比例等方面進行點評,提出意見,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給予鼓勵。在評價作品的同時進一步鞏固人物頭像的畫法。
五、小結拓展
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鼓勵學生隨時做一些身邊的和生活中的人物頭像練習,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技能,為以后的創作搜集積累素材。
以線條的方式畫一幅自畫像,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初步嘗試用人物五官練習刻畫人物心理。
板書設計
人物頭像素描寫生
四、《泥塑》
1.題目:《泥塑》
2.內容:
(1)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在民間俗稱“彩塑”、“泥玩”。
(2)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3)唐宋時代,泥塑藝術發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肅敦煌莫高窟的菩薩,山西太原晉調的宮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兩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張”, 南方有無錫惠山泥人,此外,陜西鳳翔、河北白溝河、蘇州虎丘等地亦為著名的民間泥塑重要產區。
3.基本要求:
(1)寫出教學過程的主要步驟;
(2)設置合理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泥塑的發展、種類和藝術特點;
(3)教學過程中最少設置2個有效提問;
(4)試講時間10分鐘以內。
查看答案
參考解析: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民間泥塑藝術,泥塑的各種材料,不同地方泥塑的風格。
2.通過尋找、收集我國民間泥塑藝術的概況,分析泥塑的不同風格,提高觀察分析能力和欣賞評述能力。
3.欣賞我國各個地方的泥塑藝術品,并能養成關注生活,熱愛生活的優秀品質。培養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
了解我國民間泥塑藝術以及泥塑的各種材料。
三、教學難點:
運用美術語言多角度對泥塑作品進行鑒賞評述。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課伊始,大屏幕播放動畫短片,并提出問題;看了這段動畫片請大家想一想,這個影片中的角色都是用什么藝術形式塑造的?學生答出:泥巴。這種藝術形式叫做泥塑,它有什么魅力呢?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并板書課題《泥塑》。
(二)講授新知
1.感知華國
請學生結合生活自由閱讀課本,思考一下什么是泥塑?泥塑的種類有哪些?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我國的泥塑藝術最早可上溯到距今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泥塑俗稱“彩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在民間俗稱。 彩塑”、“泥玩”。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我國著名的泥塑有無錫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張”、 陜西鳳翔泥塑、淮陽”泥泥狗”、河南浚縣”呢咕咕”和老北京泥塑“兔兒爺”等。
2.理解.
多媒體展示著名的泥塑作品,并啟發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分析泥塑藝術特色。
(1)無錫惠山泥人:品類豐富,分為粗貨、細貨兩大類。粗貨又稱耍貨,主要以吉祥祈福為題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其造型夸張,線條簡拙,整體豐碩稚胖,彩繪用筆粗放,色彩對比強烈。主要供兒童玩耍。細貨是以手捏為主塑造藝術形象
(2)天津“泥人張"彩塑: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藝術特色,天津泥人張作品能真實地刻畫出人物性格、體態;追求解剖結構,夸張合理,取舍得當;用色敷彩,典雅秀麗。
(3)陜西鳳翔泥人:鳳翔彩繪泥塑為陜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 泥貨”。鳳翔縣位于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當地老鄉購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3.升華華國際師
PPT分別展示佛教泥塑、宋代彩塑、現代彩塑作品,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泥塑從古至今有什么變化?現代彩塑有什么特點?學生思考后得出:唐宋時代,泥塑藝術發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肅敦煌莫高窟的菩薩,山西太原晉調的宮女等。現代彩塑種類較多,風格獨特,裝飾性強,形象上更為夸張
(三)分享評價
小組討論問題:如今的社會快速發展,工業發達,我們該如何繼承中國傳統泥塑工藝?以小組為單位分享小組討論結果,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總結評價的方式對于學習小組討論結果進行質性評價,小組討論結果無論好與壞,都給予鼓勵并且進行指導。
五、小結拓展
教師以提問學生的方式共同總結本課內容,課后搜集本地民間泥塑作品的資料、圖片或實物并準備好學具,(橡皮泥、自制工具)為下一節制作課做好準備。
板書設計:
泥塑
題材:人物、動物.
造型夸張、色彩豐富
無錫彩塑、天津泥人張、陜西鳳翔彩塑
五、《民間生活的寫照—剪紙藝術》
1.題目:《民間生活的寫照—剪紙藝術》
2.內容:要點提醒或建議:
(1)這一課主要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剪紙藝術的含義、剪紙藝術的應用、剪紙藝術的分類和剪紙藝術的技法等;
(2)需要結合具體例子,幫助學生理解上述知識;
(3)根據這一內容自行設計學生的實踐活動;
(4)選擇一至二個知識點進行試講。
3.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約10分鐘;
(2)寫出教學過程的主要步驟;
(3)教學過程中設計提問;教師
(4)根據教學內容適當板書(板繪 )。
教師
查看答案
參考解析: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剪紙的主要特點,掌握剪紙的基本技巧和創作方法,完成一幅剪紙創作作品。
2.通過賞析、實踐,掌握簡單剪紙的創作技巧,培養動手能力。
3.學生養成熱愛民間剪紙藝術,善于觀察生活,提高表現生活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剪紙藝術的基本技能的掌握.
三、教學難點:比較生動地剪刻出作品。
四、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通過視頻展示1981年的國產剪紙動畫短片《南郭先生》,請學生盡情欣賞有趣的剪紙人物及故事,請學生分享你看到的動畫片是以什么藝術形式進行表現的?平時你在什么地方還看過這種形式?引出今天的課題《民間生活的寫照一剪紙藝術》。.
(二)新知講解,探索學習
1.教師講授,初步感知
教師講解民間藝術剪紙的歷史地位:剪紙是流傳最廣泛、數量最大、地域性最鮮明的藝術形式之一。這一藝術形式從古至今幾乎遍及我國城鎮鄉村,深深地扎根在民間沃土之中。
介紹剪紙的起源與發展: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它們采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折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引導學生走將剪紙藝術的世界,進- -步誘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探索知識,具體分析
請學生欣賞不同題材、不同風格剪法的剪紙作品戲曲窗花" .‘門神"、圖騰"等,提出問題:剪紙的表現題材有哪些?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民間剪紙所表現的內容很廣,有流傳久遠的歷史事件,有神話傳說,有戲曲人物,有生活中的花草、樹木、房屋以及勞動的場面等。
請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剪紙的應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加強藝術與生活的聯系。總結剪紙的生活用途:窗花、邊花、窯頂花、圖騰和門神等.
請學生再次觀看教材圖片,說一說課本.上剪紙在色彩表現形式上有什么區別?引導學生認識剪紙的分類,教師具體邊講解邊引導學生欣賞。
單色剪紙:單色剪紙是剪紙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紅色、綠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種顏色剪成,主要用于窗花裝飾和刺繡的底樣,主要有陰刻、陽刻、陰陽結合三種表現手法;
分色剪紙:有的也稱為剪貼剪紙。是兩種或兩種以上單色剪
紙的組合拼貼,基本.上還是單色剪紙;
染色剪紙:以顏色在刻紙上進行點染色;
套色剪紙:套色剪紙通常以陽刻為主,與點染剪紙相反,進行大面積鏤空,給套色留有余地。.
再次提出問題:這些剪紙藝術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教師總結: (1) 構思; (2) 畫稿; (3)剪刻。
教師展示兩件陰刻與陽刻的剪紙作品,繼續引導學生這兩張剪紙的剪刻方法.上有什么區別?請學生小組討論這些作品的技法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并板書:陽刻與陰刻。陽刻是保留原稿的輪廓線,減去輪廓線以外的空白部分。陰刻是刻去原稿的輪廓線,保留輪廓線以外的部分。
(三)教師示范
教師示范如何動手制作剪刻一幅單色剪紙作品。
(1) 確定剪紙題材與構圖位置;
(2)勾畫具體內容與形象;
(3)選擇剪刻方法進行剪刻;
(四)課堂練習、展示評價
1.要求:用剪紙陰刻或陽刻的方式,把自己喜歡動物形象剪刻在8開單色剪紙上。注意剪刀、刻刀的安全使用。
2:練習:對學生在創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指導,并輔助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作品;對學生表現較好的也應及時地給予反饋表揚。
3.評價:創作完成后組織學生們展示作品,互相欣賞。 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表現,請同學們說一說對其他同學作品的感受;請小作者分享創作過程及方法。教師鼓勵全班學生的剪紙作品。
五、教學小結、拓展延伸
請學生說一說本節課所學到的剪紙知識,
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獲。課下請學生把今天的創作分享給爺爺與奶奶,豐富更多的剪紙知識。
板書設計:
民間生活的寫照——剪紙藝術
六、《千里江山圖》
1.題目:《千里江山圖》
2.內容: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面細致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游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在該作品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具展翅翱翔之態。
這幅作品代表著青綠山水發展的歷程;而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將創作者的情感付諸創作之中。《千里江山圖》雖屬于寫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現了青年畫家具有嚴謹的生活態度。
《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3.基本要求:
(1) 教學過程中至少有2次有效提問;
(2)設置合理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欣賞其藝術特色;
(3)教學過程需要運用多媒體;
(4)試講時間10分鐘以內。
查看答案
參考解析: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的形式、風格與流派,形成審美判斷能力。
2.通過初步感知,深入體會,多媒體展示,學會從多角度欣賞與認識美術作品,逐步提高視覺感受、理解與評述能力。
3.提高對美術作品的興趣,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視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豪感,養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二、教學重點:
學會欣賞《千里江山圖》了解其表現技法、創作背景、形式與風格。
三、教學難點:
理解《千里江山圖》的設色特點和青綠山水畫的藝術風格。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課伊始,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并提出問題:聽到這美妙的古琴聲的時候,同學們都聯想到了哪些景象呢?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并板書課題《千里江山圖》。
(二)講授新知
1.運用多媒體展示《千里江山圖》整體面貌,學生初步感知。北宋時期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王希孟十多歲入宮中“畫學" 為徒,趙佶親手所教,技藝精進,王希孟十八歲時用了半年時間終于繪成千古名畫《千里江山圖》卷,此外再沒有關于他的記述,不久就早逝。北宋末期,宋金形成軍事對峙之勢,北宋的王室衰微,國土淪喪,民不聊生,所以在朝野內外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愛國主義力量。其中,以青年.學生為主流的愛國力量正在崛起,這幅畫以描繪景秀河山來抒發自己的愛國之情。
2.教師出示《千里江山圖》局部,引導學生了解其主要內容。整個來看,《千里江山圖》長卷將近12米.展現了北宋時期的江山風貌、自然風光、人文地理、戶外生活,畫面千山萬壑,江河交錯,煙波繚繞,場面廣闊,景物繁密,富麗堂皇,氣象萬千。氣勢雄偉壯麗,氣象萬千對宋朝山河表達的贊美之情。
3.提出問題:你能分辨出在這幅作品里運用了哪些技法嘛?
組織學生先觀察再討論,最后得出:
(1)大青綠著色,富麗細膩青綠山水的畫法:畫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綠重彩,用石青石綠烘染山巒頂部,顯示青山.疊翠、延綿不絕。江河用墨色勾出水紋,全圖既壯闊雄渾而又細
膩精致,是青綠山水畫中的-幅巨制杰作。
(2)散點透視:豐富的大山大河,布局合理、井然有序。運用了三遠構圖,疏密之中講求變化,給人. 咫尺有千里之趣”“咫尺有千里之趣"。
(3)運用了披麻皴和斧劈皴來表現山石的這個肌理紋路,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遠處的房子和船只,非常的細致入微。
4.引導學生了解其作品的意義影響。學生繼續觀察作品,提出問題:你還了解過哪些青綠山水畫?引導學生拓展知識面。
(三)分享評價
教師通過相關代表作品展示來檢驗學生是否能正確理解:
(1)什么是青綠山水畫?
(2)大、小青綠有何區別?
(3)通過小組討論、交流與探討。
教師巡視指導,針對于學生不懂得問題進行解答。
以小組為單位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對于學生的回答,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總結評價的方式進行質性評價,對完成不很好的小組語言鼓勵.
(四)小結拓展
教師以提問學生的方式共同總結本課內容,課下請學生繼續了解其他青綠山水畫,可以去當地的博物館進行參觀。
板書設計:
千里江山圖:
時代背景
畫面內容
藝術特色
意義影響
七、《建筑民居》
1.題目:《建筑民居》
2.內容:
民居建筑是中國建筑中最基本的類型。一般而言,民居建筑的實用性要求大于精神性追求。在我國,因疆域遼闊,各地區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出現了多種風格樣式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大體可分規整式住宅和自由式住宅兩大類。
北方民居多采取中軸對稱的四合院或三合院布局,寧靜、親切,有十分理想的室外活動空間,以北京四合院住宅和山西民宅最為典型。北京四合院多坐北朝南,有內、外兩院。大門開在東南角。外院橫長,-般設有客房、男仆房、廚房和廁所。像這樣的北方民居,某些山西商人的大宅其建筑規模和藝術水平都超過了北京。如祁縣的喬家大院、渠家大院、靈石的王家大院等。
南方炎熱多雨,人口密集,住宅緊湊,多樓房。一般以天井為中心,北面列三間樓房,樓下為堂屋,其他為居室,東、南、西是較低矮的房或廊。大門開在前墻。墻面多用白灰粉刷,墻頂
蓋以青瓦,色調明朗素雅。宅門裝飾有華麗的磚雕,院內和室內的門、窗、梁、柱廣泛雕刻人物、花卉、圖案等紋飾,只涂素油,于繁麗中顯出幾分雅致。如云南民居、安徽民居大多采用這種類型。
在福建省南部和廣東北部的一些客家人,以族為單位,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如方形和圓形的上樓,其特點是以一圈高可達五層樓的圍墻圍成。內為中心院,在各層與宅院正門正對的中軸線
;上設有祖堂,是祭祀和舉行家族大禮的地方。外圈土墻的厚度可達2米以上,一、二層是廚房或谷倉,對外不開窗,只開鑿射孔,
可以架槍射擊。三層以上為居室,才開窗戶。整體建筑有很強的防御功能。
3:基本要求:
(1)寫出教學過程的主要步驟;
(2)設置合理的教學活動,注意師生互動;
(3)教學過程中最少設置2個有效提問;
(4)試講時間10分鐘以內。
敬師
查看答案
參考解析:
一、教學目標:
1.觀察各種傳統民居的特征,感受民居建筑的藝術魅力。
2.能從多角度對民居建筑進行分析,提升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3.在體會建筑美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二、教學重點:
各種傳統民居的不同特征。
三、教學難點:
能從多角度運用準確的語言去分析傳統民居。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教師播放班級學生去宏村寫生的照片,從學生快樂的回憶中引出宏村的建筑美感其實是中國建筑的冰山一角,建筑的世界也是豐富多彩的,從而引出課題,教師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知
1.教師出示一組傳統民居的圖片,讓學生把建筑類型與地區進行匹配。學生通過看圖,依靠自己的知識儲備,基本上能夠得出答案。北京有四合院、福建有土樓、內蒙有蒙古包、湘西有干欄式建筑、皖南民居等等。從對圖片的感知中,營造欣賞建筑藝術的情境。
2.教師播放視頻,視頻內容介紹南北方氣候和環境差異,挑個別學生對視頻內容進行總結。教師引導學生猜測,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是否會對建筑產生影響,得出肯定答案。
3.教師展示福建土樓的各種圖片,引導學生從圖片對福建土樓展開分析,從圖片中學生可以發現:土樓有方形和圓形,其特點是以一圈高可達五層樓的圍墻圍成。內為中心院,在各層與宅院正門正對的中軸線上設有祖堂,是祭祀和舉行家族大禮的地方。外圈土墻的厚度可達2米以上,一、二層是廚房或谷倉,對外不開窗,只開鑿射孔,可以架槍射擊。教師補充:在福建省南部和廣東北部的一些客家人,以族為單位,居住大型集團住宅。三層以上為居室,才開窗戶。整體建筑有很強的防御功能。
4.在教師的帶領下,掌握分析建筑的方法后,學生分為南方組和北方組,分別對相應地區的建筑進行分析,要求盡量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集思廣益。小組討論后得出答案,挑選小組代表進行分享討論的結果。教師總結:北方民居多采取中軸對稱的四合院或三合院布局,寧靜、親切,有十分理想的室外活動空間,以北京四合院住宅和山西民宅最為典型。南方炎熱多雨,人口密集,住宅緊湊,多樓房。一般以天井為中心,墻面多用白灰粉刷,墻頂蓋以青瓦,色調明朗素雅。宅門裝飾有華麗的磚雕,于繁麗中顯出幾分雅致。如云南民居、安徽民居大多采用這種類型。教師對學生的分組合作能力予以肯定。
(三)學生練習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民居為對象進行評述稿的書寫,PPT展示作業要求,
(1)選擇--個自己喜歡的傳統民居類型進行評述;
(2)從盡量豐富的層面進行分析,注意條理清晰;
(3)字數在300字左右。
教師巡視指導,對有需求的學生進行答疑。
(四)展示評價
學生小組內分享自己的評述稿,選出最好的在班里進行閱讀分享。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總結評價的方式全面展示.
學生作品。
五、小結拓展
教師以提問學生的方式共同總結本課內容,課下請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了解更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
板書設計:(略)
八、《壽桃圖》
1題目:美術鑒賞:吳昌碩《壽桃圖》片段教學
2.內容:
3.基本要求:
(1)寫出教學過程的主要步驟;
(2)設置合理的教學活動,能深入分析作品;
(3) 要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4)試講時間10分鐘以內。
查看答案
參考解析:
教學過程:
一、知識導入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關于吳昌碩的知識,學生回答相關知識點,教師肯定大家對以前知識掌握的不錯,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吳昌碩的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教師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1.感知
(1)課件出示作品《壽桃圖》,同學們感受畫面的具體內容,提問:“畫面都描繪了哪些內容?”
請學生回答,教師對學生回答評價,并補充總結知識點。
(2)結合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請同學們介紹一下作者。
明確:吳昌碩是近代的畫家,是近代花鳥畫主流的代表人物,開創了雄渾蒼勁、色酣墨飽的畫風,直接影響其后花鳥畫的發展。其作品重整體,尚氣勢,富有金石氣,融詩書畫印于一體。
2.理解
(1)分析《壽桃圖》的創作背景。
(2)出示《壽桃圖》局部細節圖片,請同學結合教材,分析作品的藝術特征。學生討論后回答。
請學生回答,教師對學生回答評價,并補充總結知識點。
3.升華
出示吳昌碩的其他作品,提問:“你能總結出吳昌碩繪畫的什么特點?'
請學生回答,教師對學生回答評價,并補充總結知識點。
三、欣賞評析
通過剛才一步步的分析,同學們已經對這件作品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現在請同學們書寫這一作品的評述稿,談談自己對這件作品的理解,要求層次清楚、條理清晰、用語專業,分析深入。
四、展示評價
賞析結束后邀請同學們上臺展示,并自己談一談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賞析的?其他同學互相點評,選出‘ 最佳鑒賞者”,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從自評、互評、師評等方面進行展評,教師給予鼓勵性評價。
五、小結延伸
請同學們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從多個角度深層次的分析作品《壽桃圖》,深刻感受到畫家對生命的熱愛之情。課下請同學們再搜集其他現代的中國畫作品,下節課互相分享。
板書設計:略
九、《亨利·摩爾雕塑》
1.題目:《亨利·摩爾雕塑》
2.內容:
要點提示:
(1)亨利。摩爾:英國著名雕刻家。他對現代環境中解決雕像與周圍空間關系的課題作了很多探究,在雕塑形體.上采用線、洞孔來探索新的空間表現也給我們以啟發。
(2)作品以人體為母體,或躺臥或坐立或單人像或群像。有的放在室內、有的放在室外環境中,以草地、原野、園林樹木、云彩為陪襯。
(3)在雕塑形體.上采用線、孔洞來探索新的空間表現。
(4)代表作品:《著衣母嬰臥像》《國王和王后》等。
3.基本要求:
(1)寫出教學過程的主要步驟;
(2)教師帶領學生賞析雕塑作品,了解亨利·摩爾的藝術特點;
(3)教學過程中嘗試運用多維度的評價方式;
(4)試講時間10分鐘以內。.
查看答案
參考解析:
教學過程:
一、引人入勝,提問導入
教師上課前與學生互動,提問: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19世紀的雕塑作品,還記得有雕塑家哪些嗎?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從而引出課題一《亨利 ·摩爾雕塑》。
二、認識作者,初步感知
1.欣賞感知
大屏幕展示亨利·摩爾視頻簡介,提問:“你了解亨利·摩爾嗎?他有哪些代表作品?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進行總結。
2.深入探究
(1)教師多媒體展示亨利·摩爾的《母與子》,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作品,提問:看到作品的第一感受 是什么?學生暢所欲言,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引導學生采用“四步法”進行賞析,明確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的步驟。教師帶領學生欣賞作品。
(2)多媒體展示亨利,摩爾的《國王和王后》,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如何采用“四步法”進行賞析這幅雕塑作品?邀請學生大膽發言,教師進行鼓勵性評價,鞏固采用“四步法” 進行賞析雕塑作品。
(3)提問:通過欣賞亨利.摩爾的《母與子》《國王和王后》,
我們能總結出亨利.摩爾的藝術基本特征么?
請學生回答,教師對學生回答評價,并補充總結知識點。
三、分享評價
為學生再展示賈克梅蒂的現代雕塑的作品,并提問:賈克梅蒂的雕塑有什么特點?是否通過亨利。摩爾和其他藝術家的幾件作品可以歸納出西方現代雕塑的特征?
請學生回答,教師對學生回答評價,并補充總結知識點。
四、小結延伸
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鼓勵學習態度,并做情感升華。欣賞亨利.摩爾的其他作品,用電子相冊的方式制作亨利.摩爾的藝術導覽小冊子。
板書設計:略
十、《南方民居磚雕與北京故宮彩繪裝飾》
1.題目:《南方民居磚雕與北京故宮彩繪裝飾》
2.內容:
3.基本要求
(1)講解過程中配合板書;
(2)根據本課內容設計導入環節,設置合理的教學活動;
(3)教學過程中最少設置2個有效提問;
(4)試講時間10分鐘以內。
查看答案
參考解析: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播放紀錄短片《中國古建筑》,并提出問題:短片中出現的建筑同學們都認識嗎?在建筑裝飾、材質和藝術特點方面有什么不同。通過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引入本節課的學習,書寫板書課題《南方民居磚雕與北京故宮彩繪裝飾》。
二、講授新課
1.欣賞中國傳統建筑南方傳統民居、故宮、天壇等。初步感知整體建筑外形。提出問題:為什么說雕梁與畫棟是中國建筑之美的精髓所在?引出中國古代建筑裝飾的特點。
2.教師出示浙江東陽民居、徽派建筑、故宮太和殿藻井圖片并講解中國古代建筑特點。
3.引導學生觀察太和殿的門飾、南方傳統民居的門額磚雕,提出問題: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手法都有哪些?分別有什么特點?
請學生回答,教師對學生回答評價,并補充總結知識點。
4.欣賞故宮建筑彩飾,了解富于節奏感、色彩感的建筑裝飾組合。教師講解:圖案裝飾一般用在什么地方。
三、學生練習
學生根據分發的拼裝古代建筑模型,體會建筑結構。
請學生回答,教師對學生回答評價,并補充總結知識點。
四、展示評價
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生作品,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總結評價的方式全面展示學生作品,對作業完成不太理想的學生進行語言鼓勵。
教師總結。
五、小結拓展
教師以提問學生的方式共同總結本課內容,課后布置作業:尋找本地有哪些古建筑,并調查本地傳統建筑在建筑組群和裝飾上有什么特點。
板書設計:略
相關推薦:
2022年教師資格面試成績查詢時間及入口 ※ 2022年教師資格認定時間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