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一】閱讀理解能力
1.理解閱讀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瀏覽文段、把握主旨是解題的前提。
(2)借助語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
(3)結合文體特點、修辭方法來理解詞語。
(4)代詞理解的“就近原則”。
2.理解閱讀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從句子中的重要詞語人手。
(2)從分析句子的結構入手。
(3)從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人手。
(4)從分析上下文的語境人手。
3.篩選并整合閱讀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
(1)篩選信息的途徑
第一,從文章的基本概念中篩選信息;第二,從重要的句子中篩選信息;第三,從運用的材料中篩選信息。
(2)整合信息的方法
在答題中,首先,要把文中相關的材料、語句提取出來,然后加以分析、歸納,即進行整合。其次,要根據題目的要求進行作答,表達的內容應圍繞題目中提示的“陳述的內容”。最后,在整合信息時,要注意加工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結構。
4.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結構可以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人手:
第一,從形式方面分析:抓住材料中的關鍵性詞語;抓住文體特征;分析段內表達方式。
第二,從內容方面分析:根據句意歸類;把握體現思路的重要語句。
5.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抓住關鍵詞語。
(2)抓住關鍵句子。
(3)分析相關文字的層次。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作者的觀點態度,在不同類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現形態。有的是直接表述出來的,有的則是分散在多處,需要經過辨別、篩選后才能掌握。具體的方法有:
(1)從關鍵詞人手。
(2)從概括性強的句子人手。
(3)從文中運用的材料人手。
(4)從作者的評述人手。
【考點二】邏輯思維能力
1.概念
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
概念具有內涵和外延兩個性質。其中內涵是概念所具有的特征,外延是概念所指的對象。內涵與外延具有反變關系。根據外延,概念之間具有全同、屬種、種屬、交叉、全異5種關系。
全同關系:全同關系是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的關系。
屬種關系:屬種關系是一個概念的部分外延與另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相重合的關系。
種屬關系:種屬關系是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和另一個概念的部分外延相重合的關系。
交叉關系:交叉關系是一個概念的部分外延和另一個概念的部分外延相重合的關系。
全異關系:全異關系是兩個概念在外延上沒有任何部分相重合的關系。
2.直言命題
命題也叫判斷,是對事物情況有所判定的一種思維形式。
(1)直言命題的類型
根據所含聯項和量項的不同,可以把直言命題分為六種類型:
①全稱肯定命題:所有S都是P,記為SAP,縮寫為A。
②全稱否定命題:所有s都不是P,記為SEP,縮寫為E。
③特稱肯定命題:有的s是P,記為SIP,縮寫為I。
④特稱否定命題:有的S不是P,記為SOP,縮寫為0。
⑤單稱肯定命題:a(或某個S)是P。
⑥單稱否定命題:a(或某個S)不是P。
(2)直言命題之間的對當關系
直言命題之間的對當關系是指有相同素材(即有相同主項和謂項)的直言命題間的真假關系。如果沒有相同的主謂項,則無法比較它們的真假。可以把A、E、I、O之間的真假關系概括為四類,即反對關系、差等關系、矛盾關系和下反對關系。
(3)三段論
所謂三段論,就是由一個共同詞項把兩個作為前提的直言命題聯結起來,得出一個新的直言命題作為結論的推理。三段論由三個直言命題構成,其中兩個是前提,一個是結論。
要想使一個三段論有效,就必須遵守一般規則。三段論的一般規則有如下幾條:
①在一個三段論中,有且只能有三個不同的項。
②兩個前提不能都是特稱命題,且只要前提有一個為特稱,則結論為特稱。
③兩個前提不能都是否定命題,且只要前提有一個為否定,則結論為否定。
3.模態判斷
在邏輯中,“必然”“可能”“不可能”“一定”等叫作“模態詞”,包含模態詞的命題叫作“模態命題”。
四種模態命題之間的對當關系為:
(1)矛盾關系:必然P與可能非P;必然非P與可能P。
(2)反對關系:必然P和必然非P。
(3)下反對關系:可能P和可能非P。
(4)從屬關系:必然P和可能P;必然非P和可能非P。
4.復合判斷
復合命題是指由簡單命題用聯結詞聯結而成的命題。根據其邏輯含義,可以將這些邏輯聯結詞分為四大類,這四大類構成了四種不同邏輯含義的復合判斷: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假言判斷和負判斷。其中,假言判斷在邏輯判斷試題中涉及最多。
5.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是指從個別性知識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
根據前提所考查對象范圍的不同,把歸納推理分為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
(1)完全歸納推理
完全歸納推理是根據某類事物中的每一個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從而推出該類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
(2)不完全歸納推理
不完全歸納推理是根據一類事物中部分個體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從而推出該類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不完全歸納推理可以分為簡單枚舉歸納推理和科學歸納推理。
6.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一系列屬性上是相同或相似,從而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類比推理的結論具有或然性,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因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提高類比推理的可靠性:
第一,前提中確認的相同屬性越多,那么結論的可靠程度也就越大;
第二,前提中確認的相同屬性越是本質的,相同屬性與要推出的屬性之間越是相關的,那么結論的可靠程度也就越大。
7.邏輯基本規律
(1)矛盾律
矛盾律是指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命題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在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命題中必須否定其中一個,不能兩個都肯定。否則,就會犯“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
(2)排中律
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假,必有一真,這就是排中律。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都否定,必須肯定其中一個,否則會犯“兩不可”的錯誤。
(3)同一律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思維必須與自身保持同一,這就是同一律。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則就會犯“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的錯誤;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保持論題自身的同一,否則就會犯“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錯誤。
相關推薦:
2020年教師資格證《各科目》模擬題匯總 ※ 教師資格證試卷結構
2020教師資格準考證打印時間及入口 ※ 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考試科目
2020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大綱 ※ 教師資格復習指導※教師資格考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