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斷對錯并做簡要說明 (25分)
1、正確。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在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具有堅定性。此時,穩定的態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2、錯誤。“組織者”一般呈現在要學習的材料之前(“先行組織者”),也可以在學習材料之后呈現。它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性上高于學習材料的材料,也可以是具體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低于學習材料。
3、錯誤。當不良行為出現時,應給以必要的懲罰,兩種方式:一是給予某種厭惡刺激,如批評、處分、輿論譴責等;二是取消個體喜愛的刺激或剝奪某種特權等,如不許參加某種娛樂性活動。但應嚴格避免體罰或變相體罰。懲罰不是最終目的,給予懲罰時,還要給學生指明改正的方向。
4、正確。程序教學是基于操作性條件反射和積極強化的原理而設計的教學模式,并以此設計了教學機器。程序教學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內容細分成很多的小單元,并按照邏輯關系順序排列起來,構成由易到難的很多層次或小步子,讓學生循序漸進,依次進行學習。教師(或教學機器)要在學生每回答一個問題后立即反饋,出示正確答案。這是一種個別化的學習方式。它適合那些能力高且個性獨立的學生。它基本上是一種自學程序,缺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
5、錯誤。發現學習只是比接受學習多了前面一個階段—---發現,其他沒有任何不同。研究者必須消除對接受學習的誤解。他認為:接受學習未必就是機械的,它可以而且也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課堂教學所采用的有意義學習活動多偏重于接受學習,這是有原因的:首先,由于發現學習費時太多,一般不宜作為獲取大量信息的手段。其次,在一些學習情境里,學生必須用言語來處理各種復雜的、抽象的命題。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都是教學中的有效方法,關鍵是看具體的條件和目的。
四、簡答題(20分)
1、根據兩個維度對認知領域的學習分類:一個是學習進行的方式,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另一個維度是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系,可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這兩個維度互不依賴,彼此獨立。并且每一個維度都存在許多過渡形式。
2、(1)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知識按獲得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類。(2)學生學習知識的認識過程又具有特殊性。過程相對徑直而簡短。
3、一、有效的說服。不僅要以理服人,還要以情動人。二、樹立良好的榜樣。三、利用群體約定:經集體成員共同討論決定的規則、協定,對其成員有一定的約束力,易使成員承擔執行的責任。四、價值辨析:討論交談等。五、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另外,角色扮演、小組道德討論也有效。
4、創造性與智力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二者既有獨立性,又在某種條件下具有相關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創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3)低創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創造性者必須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即高智商不是高創造性的充分條件,但是必要條件。
5、(一)生物因素:1、生物遺傳因素。2、病菌、病毒感染、3、腦外傷或化學物質中毒。(二)社會環境因素:1、早期教育與家庭環境。2、生活事件與環境變遷。(三)個體心理因素:1、心理沖突。壓力最大的“趨—避式沖突”。2、特殊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