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案例分析題(答案要點)
1.馮老師的做法違背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的關愛學生、為人師表的道德規范。
(1)關愛學生”方面所規定的具體職業行為要求有以下幾點: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而該老師因為學生沒有買禮物就對學生大罵的現象明顯違背了關愛學生的要求。
(2)“為人師表”方面所規定的具體職業行為要求有以下幾點: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案例中老師收取學生禮物的現象就是違背了“廉潔奉公””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的規定。
2.李老師的做法是不正確的。相關的教育法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李老師罰學生在操場上跑15圈以及罰站都屬于對學生進行了變相體罰。另外,李老師讓學生在教室外站兩節課,也侵犯了學生的受教育權。
六、論述題(答案要點)
1.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主要有遺傳、環境、教育(學校教育)和個體主觀能動性等。
(1)遺傳。其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決定人的發展;②遺傳素質的個別差異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的原因之一;③遺傳素質的成熟機制制約著人的身心發展的水平及階段。
(2)環境。①社會環境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使遺傳提供的發展可能變成現實;②環境是推動人身心發展的動力;③環境不決定人的發展;④人對環境的反應是能動的。
(3)教育(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表現(學校教育在影響個體發展上的特殊功能):①學校教育對于個體發展做出社會性規范;②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③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④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4)個體主觀能動性。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人的一種內在需要和動力,是一種尋求發展的積極動機和渴望。所以,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促進個體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
總之,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物質前提,環境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而教育作為特殊的環境對人的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個體因素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內因和動力。這些因素彼此關聯、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促進人的身心發展。
2.(1)配合運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區分事物的本質和非本質,抽取事物的本質要素,拋棄事物的非本質要素。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概括時,不僅要注意抽取本質的一面,也要注意拋棄非本質的一面。為此,必須配合使用概念或規則的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稱肯定例證,指包含著概念或規則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的例證;反例又稱否定例證,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規則的主要屬性和關鍵特征的例證。一般而言,概念或規則的正例傳遞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則傳遞了最有利于辨別的信息。
(2)正確運用變式。理性概括是通過對感性知識的加工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識的獲得是把握事物本質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教學實際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須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識,必須注意變式的正確運用。所謂變式,就是變換使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屬性,使本質屬性保持不變而非本質屬性或有或無,以便突出本質屬性。
(3)科學地進行比較。概括過程即思維過程,也就是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因而,區分對象的一般與特殊、本質與非本質特征的比較過程,對于知識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較主要有兩種方式:同類比較和異類比較。同類比較是關于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通過同類比較,便于區分對象的一般與特殊、本質與非本質特征,從而找出一類事物所共有的本質特征。通過異類比較,不僅能使相比客體的本質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確切了解彼此間的聯系與區別,防止知識間的混淆與割裂,有助于知識的系統化。
(4)啟發學生進行自覺概括。為了促進知識的獲得,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該啟發學生去進行自覺的概括,鼓勵學生自己去總結原理、原則,盡量避免一開始就要求學生記憶或背誦。教師啟發學生進行自覺概括,最常用的方法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討論。在概括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去歸納和總結,從根本上改變“教師做總結,學生背總結”的被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