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題14分,共42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30、材料:
湯老師接手3班班主任一個月了,他在課間經常把做作業的同學“攆”出教室,還“異想天開”的讓學生自主設計去世界文化遺產的考察路線,讓學生模仿在聯合國發言,讓學生設計一次公益募捐的方案
就在其他老師議論湯老師的這些做法時,他又在“折騰”分層教學,現在他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準備,上課要同時兼顧班上多個小組的精神狀態有老師建議他少“折騰”,還說:“你關注大多數學生就行了,何必那么費勁,再說即使你這樣辛苦,也不一定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學好。”湯老師依然堅持他的做法,在經過多次試驗后,他慢慢發現分層教學還有很多竅門,比如可以把分層教學和“小先生制”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所學所思所得。例如,在學完《屈原》之后,學生交上來的作業有讀后感,有續寫、改寫,有詩歌、圖畫、短劇,角度多樣,觀點鮮明,一段時間之后,湯老師發現學生越來越樂于在作業中另辟蹊徑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題干】問題:結合材料,從學生的角度,評價湯老師的行為。(14分)
【參考答案】
湯老師的行為符合現代“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主要表現在:
(1)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老師應該充分信任學生,要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展。材料中湯老師相信學生具有發展潛力,才有了豐富多樣的作業活動方式,才真正探索出能促進所有學生發展的分層教學。
(2)學生是發展的主體。學生是教育活動中具有主體地位、主體需求以及主動發展可能性的人。教師必須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材料中湯老師讓學生自主設計世界文化遺產考察路線,模仿聯合國發言,設計公益募捐的方案,積極推動“分層教學”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學好,等等都體現了湯老師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3)學生是獨特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教師應該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材料中湯老師非常注重結合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他不跟其他老師一樣滿足于關注大多數學生,而是探索創新實驗新的教學方式,使每個學生能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
教師正確的學生觀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正是因為湯老師堅持“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才使得血神孤兒來月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才使得自己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斷創新提高。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學習和借鑒的。
【解析】
【考點】
31、【題干】材料:
剛參加工作的夏老師,承擔高中一年級的英語教學,第一次上課時,夏老師正在用英語做自我介紹,其他同學都在認真的聽,唯獨做在第一排的一個男生沒有抬頭,夏老師注意到他正在看一本英文小說,她雖有些不快,但也未多想,就開始教學,夏老師朗讀課文的時候,發現那個男生根本就沒有把課本拿出來,“要不要提醒他呢?”夏老師一分神,結果讀錯了一個單詞。“切!”那個男生發出了不屑的聲音,夏老師感覺特別尷尬,上課也沒了狀態。課后,夏老師從別的老師那里了解到,這個男生叫李奇,曾經因父母工作的關系在國外上了幾年學,英語水平已經很高了。
夏老師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并主動找到李奇交流,夏老師了解到李奇非常喜歡外國文學,于是,夏老師找來許多最新原版英文書籍,認真閱讀、思考,并利用課外時間與李奇交流心得,漸漸地,李奇也喜歡主動找夏老師交流,夏老師讓李奇擔任班級英語課代表,還鼓勵他在班上積極分享閱讀體會和學習經驗,一段時間后,夏老師發現,李奇不僅在課堂上積極發言,還主動帶領其他同學一起學習,整個班級學習英語的氛圍越來越濃厚了。
【題干】問題:請結合材料,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角度,評析夏老師的教育行為。(14分)
【參考答案】
夏老師的教育行為踐行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相關要求,主要表現在:
(1)愛崗敬業。教師職業道德要求教師要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要對工作和學生高度負責,不得敷衍塞責。材料中夏老師發現學生不認真聽講時,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找其他老師了解情況,并主動溝通交流,贏得了學生的尊重和信任。
(2)關愛學生。教師職業道德要求教師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做學生良師益友,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發展。材料中夏老師并沒因為學生對自己的不屑而批評責備學生,而是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所以李奇才會認可老師,配合老師,并幫助其他同學學習英語。
(3)教書育人。教師職業道德要求教師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材料中湯老師在了解到李奇的情況后,能主動提高自身水平,并通過借助學生的興趣點,與學生交流,使得學生學會分享,幫助同學,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夏老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僅認真踐行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還嚴格要求自己,真正促進了學生的健康發展。
【解析】
【考點】
32、【題干】材料:
影視產品擠壓紙媒讀物是當下一個明顯趨勢,正推動文化生態的劇烈演變。前者傳播快、受眾廣、聲色并茂,并具有文字所缺乏的諸多優越,不能不使寫作者們疑惑:文學是否己成為夕陽?
沒錯,如果文字知識用來記錄實情、實景、實物、實事,這樣的文學確實已遭遇強大對手,落入螳臂當車之勢,出局似乎是遲早的事。不過,再想一想就會發現,文學從不限于實錄,并非某種分鏡頭腳本,優秀的文學實中窩虛,虛實相濟,虛實相生,常有鏡頭夠不著的地方。錢鐘書先生早就說過:任何比喻都是畫不出來的,說少年被“愛神之箭”射中,你怎么畫?畫一支血淋淋的箭穿透心臟?今人同樣可以質疑:說戀愛者在“放電”,你怎么畫?畫一堆變壓器、線圖、插頭?
畫不出來,就是拍攝不出來,就是意識的非圖景化。其實,不僅比喻,文學中任何精彩的修辭,任何超現實的個人感覺,表現于節奏,色彩,韻味,品相的相機把握,引導出卻略、跳躍、拼接、置換的變化多端,使一棵樹也可能有上千種表達,總是令拍攝者為難,沒法用鏡頭來精確地追蹤。在另一方面,文字的感覺化之外還有文字的思辨化。錢先生提到的是:人是高智能動物,對事物總是有智性理解,有抽象認知,有歸納、演繹、辯證、玄思等各種精神高路,所謂“白馬非馬”,具體的白馬黑馬或可入圖,抽象的“馬”卻不可入圖;即便拿出一個萬馬圖,但“動物”“生命”“物質”“有”等更高等級的相關概念,精神遠行的諸多秒門,還是很難圖示和圖解,只能交付文字來管理,若沒有文字,腦子里僅剩一堆亂糟糟的影像,人類的意識活動其不會滑入幼兒化啊?
可見有了這兩條,寫作者大可放下心來,即便撞上屏幕上的聲色爆炸,漢語寫作的堅守、發展、實驗也并非多余。恰恰相反,文字與圖像互為隱形推手,一種強旺的文學成長,在這個意義上倒是優質影視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摘編自韓少功《鏡頭夠不著的地方》)
問題:
(1)【題干】文中畫線處“鏡頭夠不著的地方”指的是什么?請簡要概括。(4分)
【答案】指的是文學有影視產品所表現不出來的領域:文學從不限于實錄,并非某種分鏡頭腳本,文學在實處還有虛,是實外有虛,實中寓虛,虛實相濟,虛實相生的。
【解析】
【考點】
(2)【題干】如何理解文中認為“文學與圖像互為隱形推手”?請結合文本具體分析。(10分)
【答案】圖像作為影視產品的主要呈現方式,他傳播快,受眾廣,聲色并茂,還原如真,具有文字所缺乏的諸多優越,但是圖像并不能完全代替文字,因為有些東西圖像無法畫出來、拍攝出來。文字具有鏡頭夠不著的地方,那便是意識的非圖景化和文字的思辨化。一方面文學中任何精彩的修辭,任何超現實的個人感覺,表現于節奏、色彩、韻味、品相的相機把握,引導出缺略、跳躍、拼接、置換的變化多端,總是令拍攝者為難,沒法用鏡頭來精確地追蹤。另一方面,人是高智能動物,對事物總是有智性理解,有抽象認知,有歸納、演繹、辯證、玄思等各種精神高蹈。對于很多概念,精還是很難圖示和圖解,只能交付文字來管理。總之,文字的感覺承擔和思辨負載是影視鏡頭所短的。
所以說文字與圖像互為基因,互為隱形推手。一種強旺的文學成長,在這個意義上到時優質影視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解析】
【考點】
三、寫作題(本大題1小題,50分)
33、【題干】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網絡訪談中,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某領導談到,快遞業務的便捷,形成了郵政的一種新業務:為高校學生服務,可把積攢的臟衣服寄洗,再通過快遞寄回。這一現象引發社會熱議。
根據材料所引發的思考和感悟,寫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論說文。
要求:用規范的現代漢語寫作。角度自選,立意自定,標題自擬。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真題及答案 ※ 題庫對答案 ※ 微信對答案
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成績查詢 ※ 短信查分提醒 ※ 教師資格合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