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校來了新老師嘍!”伴隨著孩子們熱烈的歡呼聲,年輕的特崗教師們走上了隆回縣羅洪鄉(xiāng)山區(qū)學校的三尺講臺。
羅洪鄉(xiāng)地處隆回最北面的深山溝,近年由于很少有新分配的教師,而教師老齡化日益明顯,即將退休的教師越來越多,所以小學教師大多是“爺爺奶奶”,方法老化,知識陳舊,方式單一。而小孩子喜歡的是充滿青春、充滿歡笑的年輕教師,所以當中心學校送這些特崗教師到學校時聽到的是孩子們的一片歡呼!
這些特崗教師誠懇、扎實、愛崗敬業(yè),如今他們不負所托,挑起了農(nóng)村教育工作的大梁。
廖惠娟,婁底漣源人,中共黨員,一個1米5幾的姑娘,遠離家鄉(xiāng)遠離父母,來到貨真價實的山溝學校——羅洪鄉(xiāng)孟公中學。她謙遜溫和待生如友,為學生供開水,幫學生釘紐扣,給學生補衣服,學生感冒了就為他們熬制姜湯;輔導學生學習,教會他們做人。同學們都說:“廖老師真好!”她以瘦小的身軀挑起全鄉(xiāng)教師習練太極拳的教練重任,雙休日、課余時間“廖教練”帶領老師們學習太極拳。一個一個動作輔導,逐個逐個教師教會。“獻身隆回教育,揮灑三尺講臺,我一點也不后悔。”這是廖惠娟的心里話。
來自洞口縣的許鈞老師,帶著對教育的熱愛、帶著年輕的教師夢想來到羅洪小學,學音樂的他帶領教師唱紅歌,輔導學生唱紅歌。練表情,練唱法,那么專業(yè),那么專注,那么敬業(yè)。她還重點輔導學生,成立音樂愛好小組,教學生彈鋼琴,教學生練風琴。為了山區(qū)的孩子,她奉獻青春,揮灑汗水。用他的話說:“看著這些可愛的孩子,誰不為之動容呢?”
孟公小學的兩位特崗教師都是女孩,于是兩人被安排同處一室(里外兩間,各自一間),在不足9平方的小小居室里做飯、吃飯、辦公、睡覺。電腦沒地方放,可辦公很需要,那就放床上吧。她們一位是聶珍珍,一個專修英語教育的女孩,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從小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她告訴筆者,“我明白了一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只要所有人都堅定自己的腳步,我想總有一天偏遠山區(qū)的教育狀況會得到改變。”另一位來自綏寧的苗族姑娘叫賀黎霞,主修音樂教育,她帶著“希望和愛”來到學校,把快樂帶給孩子們,“在音樂課上,我不是單純教孩子們唱兩首歌曲,而是充分培養(yǎng)孩子們的能力,讓他們自己在課堂上練習編音樂、創(chuàng)舞蹈動作,孩子們快樂中學習,快樂中成長”。
雖然清苦,但這些特崗教師卻非常歡樂;雖然平凡,但他們樂意。在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施展著才華,在教育的舞臺上揮灑著汗水,他們才華橫溢,信心滿滿,把自己的一片愛心揮灑在山區(qū)學校的三尺講臺。(周治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