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漸起,位于烏蒙高原上的威寧縣海拉鄉平原小學即將迎來一所固定的校舍,從此這個背在孩子們身上的“遷徙的學校”成為歷史。
平原小學建于1965年,土墻圍建的教室在2008年成為危房后,一直租用民房作為教室使用。現在,183名學生在3間不到100平米的出租民房內混合上課,學校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每天回家要走2-3個小時的山路。教室里的課桌都是孩子們自己從家里背來的,放假時再背回家。學校的負責人王傳銀說:“現在一切都在逐漸變好了,老師多了,沒有固定教室的情況也要結束了”。據海拉鄉政府負責人告訴記者,政府已撥款70余萬元人民幣興建的平原小學新校舍正在緊張施工中,包括2層共600余平方米的教學樓、配套嶄新、高度合適的課桌椅、廁所和水泥地面的籃球場,今秋9月學生們將結束這樣“遷徙的教室”在固定的教室里上課。
自2006年開始,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保障部、中央編辦在中西部地區開始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5年來,貴州省邊遠山區農村學校的師資力量得到有效改善。
貴州省威寧縣海拉鄉平原村平原小學是貴州省跟進國家“特崗計劃”實施的縣級“特崗計劃”的小學之一。原來只有3位老師的平原小學,2010年通過特崗計劃補充了4名老師。22歲的朱慧英畢業于黔西師范學校,2010年通過特崗教師的考試來到平原小學。在她租住的房子里,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間,沒有電視,沒有網絡,晚上陪著朱慧英的,除了山上呼呼的風聲,還有她最喜歡的玩偶熊。每天孩子們放學以后,朱慧英就改改作業、備備課,看看書。朱慧英告訴記者:她希望通過3年的考核留下來,還希望有機會進行培訓學習,交給孩子們更多的東西。
貴州省自2006年開始“特崗計劃”,全省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有30多萬農村教師,特崗教師達3萬多人,占農村教師十分之一,為貴州50余個邊遠貧困山區近2000所貧困縣農村學校補充了老師,部分鄉鎮學校,特崗教師比例可達80%。
5年來,特崗教師很大程度上填補了農村結構性教師的缺口,特別是英語、音樂、自然科學等學科。經過專業院校系統學習的畢業生通過自愿填報、考試選拔的形式加入,使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根據統計,在三年的執教期滿后,96%以上的教師們都選擇了留下。為改善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生活條件,貴州省政府在“十二五”期間,將建設7.2萬套農村教師周轉宿舍。
據了解,貴州省2011年特崗教師招聘工作順利結束,共招聘7043名特崗教師充實農村教師隊伍。這批特崗教師經崗前培訓后,今秋新學年開學時將分別到50個縣(市、區、特區)農村中小學校任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