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至2011年,5000名年輕人以特崗教師的身份奔赴我市潁上、阜南、臨泉三縣的農村學校。他們有的來自農村,有的來自城市,更有一些來自山東、山西等地……他們有一個特點,曾經書生意氣,對青春和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
兩年經歷,終生財富。特崗教師們用自己的經歷,詮釋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青春。
他們說,青春是與夢想同行的努力、堅持、忍耐與追求,陳雜著迷惘、挫敗、找尋和堅定。青春,有很多種命名,但絕不僅僅是一段青澀的時光。
學生一句話增添了他的勇氣
清晨6點,床頭上的鬧鐘突然響起。起床、做飯,去學校……胡偉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晚自習結束,送走班里的每一位學生,胡偉開始收拾自己的教案,走進家門時,時鐘已指向21點。
1983年,胡偉出生于潁上縣楊湖鎮胡巷村,2006年畢業于阜陽師范學院中文系。當年7月,他通過應聘,進入阜陽市第二中學從事高中語文教學。與其他幾所省示范高中相比,阜陽二中的學生更多的來自農村。工作中,胡偉發現,很多應該在初中階段就掌握的知識,直到高中,一些學生仍聞所未聞。
“我們那里一個學校只有幾個老師,很多都快退休了。”交流中,許多學生告訴胡偉,他們也想努力學習,但農村教師的缺乏打破了他們所有的夢想。
“我要把他們欠下的知識補上。”從此,胡偉幾乎天天和學生呆在一起,一過就是3年。
2009年,很多學生通過高考,進入高校的大門。胡偉也成為我市第一批特崗計劃的入圍者,成了潁上縣夏橋鎮中心校的一名教師。
“一排排低矮的小房子,看上去破舊不堪。”回想自己到夏橋鎮中心校報到時的一幕,胡偉笑著說,他已經習慣于繁華熱鬧的城市生活、高檔現代的辦公教學條件、綠草如茵的校園環境,當時的他心生茫然。
百無聊賴中,胡偉打開了自己的電子郵件。
“胡老師,前兩天我回阜陽二中了,找遍所有的教學樓也沒有找到你,沒有你的二中,對我還有什么意義。”胡偉注意到,寫這封信的學生本來成績平平,三年來自己一直鼓勵他,主動為他補課,如今他已成為一名大學生。
關掉電腦,胡偉在校外租了一間不足8平方米的民房,一家三口安頓了下來,他發誓一定要在這里干出一點名堂。
給他們一個青春的夢想
“周六、周日,只要我一回家,前來請教問題的孩子就擠滿屋子。”面對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胡偉暗暗下定決心:“傾其所能,把我會的知識都交給學生。”
工作伊始,學校領導安排他承擔七、八年級兩個班的語文課教學,并擔任七年級的班主任。由于班里留守兒童多,許多學生比較調皮,學習基礎差。為了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胡偉每天認真備課,盡量把課堂設計的有趣、簡單、易懂,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學習知識。
“只激勵,不指責;只幫助,不埋怨。”這是胡偉的工作原則。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他班里的很多同學一年到頭只能與父母見上一面,親情的缺乏讓這些孩子變得十分自私。為詳細掌握學生的情況,胡偉利用雙休日幾乎走遍了夏橋鎮的每一個村莊,對學生進行家訪。
在他的幫助下,許多性格孤僻、不愛學習的孩子,在班級里找到了“家”的溫暖。下課鈴一響,總有學生圍在胡偉身旁,向他訴說自己的煩心事、高興事,這時的他儼然一位“公共家長”。
“其實留守兒童因為家庭原因,很早就對自己的未來有所規劃。與同齡的孩子相比,他們的心智更為成熟。”回憶兩年來的經歷,胡偉笑著說,他最大的收獲就是走進了這些孩子的內心,幫助他們去實現心中的夢想。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兩年來,胡偉先后獲得潁上縣優質課大賽一等獎、潁上縣優秀特崗教師等稱號,并被聘為潁上縣暑期備課語文學科主講教師等。今年5月,他還應邀前往北京,參加教育部舉辦的2011特崗計劃實施工作視頻會。9月8日,他再次應邀前往合肥,參加全省優秀教師表彰。
“與城市相比,農村師資力量薄弱,年輕人在這里大有作為。”胡偉笑著告訴記者,他在這里收獲的也是夢想。
這里的夜晚除了黑暗就是寂靜
與胡偉不同,朱華靜和劉元白兩位女孩出生在潁上縣城。2009年,她們也通過特崗計劃考試,來到夏橋鎮中心校任教。
朱華靜告訴記者,她2008年畢業于阜陽師范學院,先后參加過多個地方的教師招聘考試,但均以失敗告終。后來,她在潁上縣某私立高校找了一份工作。
2009年,阜陽市第一批特崗計劃實施后,她順利通過考試。面對考試成績,朱華靜猶豫再三 :“這所私立高校雖然也在鄉下,但畢竟是高校,在那里鍛煉幾年收獲肯定很大。”對于這次職業選擇,朱華靜坦言,她偏重于私立高校。
“特崗教師雖然在鄉下,但3年后可以解決編制問題,女孩子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比較好。”家人紛紛向朱華靜建議,希望她不要放棄這次入選特崗的機會。
時至今日,朱華靜的內心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同學聚會時,大家往往會談論自己的工作、收入等,朱華靜只是靜靜聆聽,很少發言。因為與同學相比,她的差距很大,但正因為此,她更珍惜這份工作。
“這里沒有商場,沒有KTV……夜晚最大的特點就是黑暗和寂靜,條件十分艱苦。”朱華靜告訴記者,一旦有機會,她會向上發展,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那時,她會比自己的同學更加珍惜自己的位置,努力工作,教書育人,“因為我有一段在農村拼搏的經歷。”
同樣的感受也充分體現在劉元白身上。2009年7月份,她從阜陽師范學院畢業,9月進入夏橋鎮中心學校。劉元白說,她是從一所學校走進另外一所學校,從學生變成了老師,“生活還好,很快就適應了,畢竟我們是為了這里的孩子來的,沒有過高的要求,鄉村的寂靜更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學習和工作。”
回憶在農村兩年的從教經歷,劉元白說,她越來越發現自己適合做教師,今生恐怕再也離不開這個職業。
10位特崗教師先后離開
據夏橋鎮中心校校長李文功介紹,2009年他們接收特崗教師41人,2010年為9人,今年計劃為25人。截至目前,先后有10多人離開了崗位,“有些是因為結婚了,不想兩地分居,大部分人是因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
分析這些教師離開的原因,李文功把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作為首要因素。據介紹,特崗教師中“80后”占據很大比重,從小學到大學,他們往往在鮮花和掌聲中長大,對大學畢業后的工作、收入、生活都有一個前期的規劃。由于城鄉差別,當前農村中小學校基礎配套設施薄弱,“這些大學生還沒有做好扎根農村的心理準備。”
“人生觀、價值關與傳統的道德觀念之間落差很大。”說起這一點,李文功心情較為沉重。他說,教師是一種奉獻性很強的職業,除規定的課堂教學外,備課、批改作業、為學生補差補缺都需要教師全身心地投入,甚至是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而現在的年輕人維權意識、法律意識較強,不愿加班,因此形成了一種“錢少了不干,錢多了影響休息也不愿意干”的局面,最終主動離開了教育崗位。
“關鍵還是條件苦,收入低。”說起特崗教師流失的原因,市教育局人事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年輕人之間往往會有一種比較,當前我市教師工資水平與南方一些城市相比,往往低了幾倍。潁上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當地沿淮的一些學校,因為條件艱苦,留人更難,“有些特崗教師剛剛到工作地看上一眼,轉身就離開了。”
傾其所能留住特崗教師
特崗教師的到來,讓夏橋鎮中心校在教育教學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為當地的教育事業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作為校長,兩年來,李文功考慮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留住這批人才。
“只要特崗教師一來我們這里報到,立即解決住宿問題,四位教師一間房。”除此之外,教師宿舍內還專門添置了熱水器、洗衣機等設備。針對年輕人愛熱鬧等特點,在人員分配時,夏橋鎮中心校總是把幾名教師一起分往同一所學校。
部分學校地理位置偏僻,夏橋鎮中心校專門要求,只要學校住有特崗教師,校長每天晚上必須在學校留宿,以確保他們的人身安全。同時,還為他們配備了電動車,方便出行。
“特崗教師的工資沒有核發前,中心校的教師在學校食堂用餐,村小教師的茶米油鹽由學校備齊。”李文功說,他們是傾其所有,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對待所有的特崗教師,盼望著能為農村的教育事業留下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