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
一、古代神話
中國古代神話名篇有:《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盤古開天辟地》、《黃帝戰蚩尤》等。
二、先秦文學
先秦散文分為歷史散文與諸子散文兩個部分。
(1)歷史散文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于前五世紀,傳統《尚書》由伏生傳下來。考證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
《春秋》:《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春秋》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后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左 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曹劌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選自此書。
《國語》:又名《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相傳為春秋末魯國左丘明所撰,但現代有的學者從內容判斷,認為是戰國時期的學者依據春秋時期各國史官記錄的原始材料整理編輯而成的。《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記錄范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 xiǎng )、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戰國策》:《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于戰國初年,止于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2)諸子散文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 《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老子因此被稱為“中國哲學之父”。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與《詩》、《書》、《禮》、《易》、 《春秋》等并稱“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是中國現傳揚并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孟子》由孟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輯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孟子》長于辯論,善用比喻,對后世議論性散文的發展影響很大,《梁惠王》等出自此書。
《莊子》的作者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子。他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莊子》屬諸子哲理散文,具有濃厚浪漫主義色彩,對后世文學有很大影響。
相關推薦:
2022教師資格準考證打印時間 ※ 2022教師資格考試時間 ※ 考試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