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當息稅前資金利潤率低于借入資金利息率時,須動用自有資金的一部分利潤來支付利息?
【分析】息稅前利潤是由借入資金和自有資金共同創造的,所以,當息稅前資金利潤率低于利息率時須動用自有資金的一部分利潤來支付利息。舉例說明如下:
假設自有資金為100萬元,借入資金為200萬元,息稅前資金利潤率為10%,借入資金利息率為12%,則自有資金創造的息稅前利潤為100×10%=10(萬元),借入資金創造的息稅前利潤為200×10%=20(萬元),需要支付的利息=200×12%=24(萬元),顯然需要動用自有資金創造的息稅前利潤 4萬元支付利息。
2.如何理解當企業息稅前資金利潤率高于借入資金利息率時,增加借入資金可以提高自有資金利潤率?
【分析】當企業息稅前資金利潤率高于借入資金利息率時,借入資金產生的息稅前利潤大于借入資金的利息,多出的部分歸屬于自有資金投資人,所以增加借入資金會提高自有資金利潤率。
假設自有資金為100萬元,借入資金為200萬元,息稅前資金利潤率為12%,借入資金利息率為10%,則自有資金創造的息稅前利潤為100×12%=12(萬元),借入資金創造的息稅前利潤為200×12%=24(萬元),需要支付的利息=200×10%=20(萬元),所以借入資金創造的息稅前利潤在支付利息后還有剩余,可以增加自有資金的利潤,從而提高企業的自有資金利潤率。
3.為什么企業對風險的態度越是回避,要求的補償也就越高;對待風險的容忍程度越高,則要求的補償就越低?
【分析】對于風險回避的企業,是不喜歡風險的,所以會把項目的風險估計的比較高一些,這樣就會要求比較高的補償,這樣風險價值系數就會比較大;相反,對風險容忍程度比較高的企業來說,是不害怕風險的,這樣企業要求的風險補償就會低一些,這樣風險價值系數就比較小一些。
4.為什么說對于多個投資方案而言,無論各方案的期望值是否相同,標準離差率最大的方案一定是風險最大的方案?
【分析】對于多個投資方案而言,如果各方案的期望值不相同,標準離差率最大的方案一定是風險最大的方案。如果各方案的期望值相同,標準離差最大的方案一定是風險最大的方案。而根據“標準離差率=標準離差/期望值”可知,在期望值相同的情況下,標準離差越大,標準離差率也越大,所以,如果各方案的期望值相同,標準離差率最大的方案也一定是風險最大的方案。
5.只有在借款利息率低于投資報酬率的情況下,增加負債才可能提高企業的每股盈余。關于后一句話應如何理解?我認為增加負債不是應該利潤減少嗎?
【分析】您的理解不正確,提醒您:用增加的負債進行投資可以獲得報酬,在借款利息率低于投資報酬率的情況下,用增加的負債進行投資獲得的報酬高于增加的借款利息,所以,可以提高企業的凈利潤,從而提高企業的每股盈余。
相關推薦:2009年《中級會計實務》各章重點詳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