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財務管理環境
一、技術環境
財務管理的技術環境,是指財務管理得以實現的技術手段和技術條件,它決定著財務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目前,我國進行財務管理所依據的會計信息是通過會計系統所提供的,占企業經濟信息總量的60%~70%。在企業內部,會計信息主要是提供給管理層決策使用,而在企業外部,會計信息則主要是為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等提供服務。
目前,我國正全面推進會計信息化工作,力爭通過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會計信息化法規體系和會計信息化標準體系[包括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XBRL)分類標準],全力打造會計信息化人才隊伍,基本實現大型企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化與經營管理信息化的融合,進一步提升企事業單位的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做到數出一門、資源共享,便于不同信息使用者獲取、分析和額利用,進行投資和相關決策;基本實現大型會計師事務所采用信息化手段對客戶的財務報告和內部控制進行審計,進一步提升社會審計質量和效率;基本實現政府會計管理和會計監督的信息化,進一步提升會計管理水平和監管效能。通過全面推進會計信息化工作,使我國的會計信息化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化的全面推進,必將促使企業財務管理的技術環境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二、經濟環境
在影響財務管理的各種外部環境中,經濟環境是最為重要的。
經濟環境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經濟體制、經濟周期、經濟發展水平、宏觀經濟政策及社會通貨膨脹水平等。
(一) 經濟體制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統籌企業資本、統一投資、統負盈虧,企業利潤統一上繳、虧損全部由國家補貼,企業雖然是一個獨立的核算單位但無獨立的理財權利。財務管理活動的內容比較單一,財務管理方法比較簡單。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有獨立的經營權,同時也有獨立的理財權。企業可以從其自身需要出發,合理確定資本需要量,然后到市場上籌集資本,再把籌集到的資本投放到高效益的項目上獲取更大的收益,最后將收益根據需要和可能進行分配,保證企業財務活動自始至終根據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作出各種財務管理決策并組織實施。因此,財務管理活動的內容比較豐富,方法也復雜多樣。
(二) 經濟周期
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與運行帶有一定的波動性。大體上經歷復蘇、繁榮、衰退和蕭條幾個階段的循環,這種循環叫做經濟周期。
在不同的經濟周期,企業應采用不同的財務管理戰略。西方財務學者探討了經濟周期中的財務管理戰略,現擇其要點歸納如表1-1所示。
表1-1 經濟周期中的財務管理戰略
復蘇繁榮衰退蕭條
1. 增加廠房設備1. 擴充廠房設備1. 停止擴張1. 建立投資標準
2. 實行長期租賃2. 繼續建立存貨2. 出售多余設備2. 保持市場份額
3. 建立存貨3. 提供產品價格3. 停產不利產品3. 壓縮管理費用
4. 開發新產品4. 開展營銷規劃4. 停止長期采購4. 放棄次要利益
5. 增加勞動力5. 增加勞動力5. 削減存貨5. 削減存貨
6. 停止擴招雇員6. 裁減雇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