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財務管理體制
企業財務管理體制是明確企業各財務層級財務權限、責任和利益的制度,其核心問題是如何配置財務管理權限。
一、企業財務管理體制的一般模式
(一)集權型財務管理體制
集權型財務管理體制是指企業對各所屬單位的所有財務管理決策都進行集中統一,各所屬單位沒有財務決策權,企業總部財務部門不但參與決策和執行決策,在特定情況下還直接參與各所屬單位的執行過程。
采用集權型財務管理體制,有利于在整個企業內部優化配置資源,有利于實行內部調撥價格,有利于內部采取避稅措施及防范匯率風險等等。它的缺點是:集權過度會使各所屬單位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喪失活力,也可能因為決策程序相對復雜而失去適應市場的彈性,喪失市場機會。
(二)分權型財務管理體制
分權型財務管理體制是指企業將財務決策權與管理權完全下放到各所屬單位,各所屬單位只需對一些決策結果報請企業總部備案即可。
它的優點是:有利于針對本單位存在的問題及時作出有效決策,因地制宜地搞好各項業務,也有利于分散經營風險,促進所屬單位管理人員及財務人員的成長。它的缺點是:各所屬單位大都從本位利益出發安排財務活動,缺乏全局觀念和整體意識(有可能出現內耗),從而可能導致資金管理分散、資金成本增大、費用失控、利潤分配無序。
(三)集權與分權相結合型財務管理體制
集權與分權相結合型財務管理體制,其實質就是集權下的分權,企業對各所屬單位在所有重大問題的決策與處理上實行高度集權,各所屬單位則對日常經營活動具有較大的自主權。
集權與分權相結合型財務管理體制意在以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目標為核心,將企業內重大決策權集中于企業總部,而賦予各所屬單位自主經營權。其主要特點是:
(1)在制度上,企業內應制定統一的內部管理制度,明確財務權限及收益分配方法。
(2)在管理上,利用企業的各項優勢,對部分權限集中管理。
(3)在經營上,充分調動各所屬單位的生產經營積極性。
二、集權與分權的選擇
企業的財務特征決定了分權的必然性,而企業的規模效益、風險防范又要求集權。
從聚合資源優勢,貫徹實施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目標的角度,集權型財務管理體制顯然是最具保障力的。但是,企業意欲采用集權型財務管理體制,除了企業管理高層必須具備高度的素質能力外,在企業內部還必須有一個能及時、準確地傳遞信息的網絡系統,并通過信息傳遞過程的嚴格控制以保障信息的質量。但與此同時,信息傳遞及過程控制有關的成本問題也會隨之產生。但各所屬單位或組織機構的積極性、創造性與應變能力卻可能在不斷削弱。
分權型財務管理體制實質上是把決策管理權在不同程度上下放到比較接近信息源的各所屬單位或組織機構,從而使信息傳遞與過程控制等的相關成本得以節約,并能大大提高信息的決策價值與利用效率。但隨著權力的分散,就會產生企業管理目標換位問題(只顧本部門利益),這是采用分權型財務管理體制通常無法完全避免的一種成本或代價。集權型或分權型財務管理體制的選擇,本質上體現著企業的管理政策,是企業基于環境約束與發展戰略考慮順勢而定的權變性策略。
財務管理體制的集權和分權,需要考慮企業與各所屬單位之間的資本關系和業務關系的具體特征,以及集權與分權的“成本”和“利益”。作為實體的企業,各所屬單位之間往往具有某種業務上的聯系,特別是那些實施縱向一體化戰略的企業,要求各所屬單位保持密切的業務聯系。各所屬單位之間業務聯系越密切,就越有必要采用相對集中的財務管理體制。反之,則相反。只有當企業掌握了各所屬單位一定比例有表決權的股份(如50%以上)之后,各所屬單位的財務決策才有可能相對“集中”于企業總部。
集中的“成本”主要是各所屬單位積極性的損失和財務決策效率的下降,分散的“成本”主要是可能發生的各所屬單位財務決策目標及財務行為與企業整體財務目標的背離以及財務資源利用效率的下降。集中的“利益”主要是容易使企業財務目標協調和提高財務資源的利用效率,分散的“利益”主要是提高財務決策效率和調動各所屬單位的積極性。
集權和分權應該考慮的因素還包括環境、規模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例題】(2011年第一大題第10小題)某企業集團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初步形成從原料供應、生產制造到物流服務上下游密切關聯的產業集群,當前集團總部管理層的素質較高,集團內部信息化管理的基礎較好。據此判斷,該集團最適宜的財務管理體制類型是( )。
A.集權型
B.分權型
C.自主型
D.集權與分權相結合型
『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題目信息點直接指向了集權型財務管理體制,所以,選項A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