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基礎章節,2006年像瘋了一樣出了16分的題,而2007年又惜分如金般的只出了2分的題。本斑竹預計2008年在本章出題的分數應該大于2007年,但不會超過10分。
先說一下第一個大問題:存貨的初始計量。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后面的計算公式為該種情況存貨初始計量的成本):
1,外購:購買價款(不包括可以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注意是“可以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而不是“所有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相關稅費(包括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進項稅額)+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其他可歸屬于存貨采購成本的費用(包括倉儲費、包裝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用等)。
2,委托外單位加工:實際耗用的原材料(半成品)+加工費+運輸費+裝卸費+應計入成本的稅金。這里需要注意消費稅的問題,如果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用于連續生產應稅消費品,則應交的消費稅計入到“應交稅費”科目的借方;如果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直接用于銷售,則應交的消費稅計入到“委托加工物資”科目的借方。
3,自行生產:投入的原材料(半成品)+直接人工+制造費用(按照一定方法分配后的金額)。
4,投資者投入: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不公允的除外)。比如A在投資合同中約定,他投資的一支普通圓珠筆價值10萬元,顯然不能按此確定這支普通圓珠筆的成本。
5,通過提供勞務取得: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可歸屬于該存貨)。
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先進先出法、移動加權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等,知道這句話足矣。
這一章大家比較關注的恐怕就是存貨的期末計量了。該內容的核心是:期末存貨的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價(即誰低就用誰反映存貨的財務信息)。存貨的成本在本章第一節已經進行了講述,于是關鍵問題就出來了:存貨可變現凈值的計量。這分為7種情況(后面的計算公式為該種情況計量存貨可變現凈值的公式):
1,直接用于出售的產成品、商品等(無合同):產成品(商品)的市場銷售價格-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
2,直接用于出售的材料等(無合同):材料的市場銷售價格-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
3,直接用于出售的產成品、商品、材料等(有合同):存貨的合同價格-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
4,需要經過加工的材料等(加工后的產品無合同且“加工后的產品的市場估計售價-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加工后的產品的成本”):不需計量可變現凈值。
5,需要經過加工的材料等(加工后的產品無合同且“加工后的產品的市場估計售價-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加工后的產品的成本”):加工后的產品的市場估計售價-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
相關推薦:2008年會計職稱考試各科目真題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