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
(一)存貨的初始計量
1.入賬價值的確定基礎
歷史成本或實際成本。
2.不同取得渠道下存貨的入賬價值構成
(1)購入方式
1)非商業企業
購入存貨的入賬成本=買價+進口關稅+運費(內扣7%形成進項稅額)、裝卸費、保險費
注:倉儲費(不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的倉儲費)是計入當期損益的。
2)商業企業進貨費用的三種處理
①與非商業企業相同:進貨費用計入存貨的采購成本;
②先進行歸集,期末根據所購商品的存銷情況分別進行分攤,對于已售商品的進貨費用,計入當期損益(主營業務成本),留存部分的進貨費用計入存貨成本;
③金額較小的,也可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2)委托加工方式
入賬成本=委托加工的材料+加工費+運費+裝卸費+(如果收回后直接出售的或收回后再加工非應稅消費品然后再出售的,受托方代收代繳的消費稅應計入成本;如果收回后再加工應稅消費品而后再出售的,則計入“應交稅費——應交消費稅”的借方,不列入委托加工物資的成本)。
(3)自行生產的存貨
入賬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
備注: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應計入當期損益(自然災害類損失列支于“營業外支出”,管理不善所致的損失列支于“管理費用”),不得計入存貨成本。
(4)投資者投入方式
按投資各方的確認價值來入賬,但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
(5)債務重組方式換入的
換入存貨的公允價值。
(6)非貨幣性交易方式換入的
詳見《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章節。
(7)盤盈的存貨
按重置成本作為入賬成本。
(8)通過提供勞務取得
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費用+間接費用
【要點提示】存貨的入賬成本計價常見于單選題,考生應重點掌握購入方式、債務重組方式、委托加工方式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方式下入賬成本的內容構成及數據推算。
(二)存貨的期末計量
1.成本與可變現凈值的確認
(1)成本:賬面成本(賬面余額)
(2)可變現凈值的確認
1)庫存商品(即完工待售品)的可變現凈值確認
①可變現凈值=預計售價-預計銷售費用-預計銷售稅金
②可變現凈值中預計售價的確認
A.有合同約定的存貨,以商品的合同價格為預計售價。
B.沒有合同約定的存貨,按一般銷售價格為計量基礎。
2)材料的可變現凈值的確認
①用于生產的材料可變現凈值=終端完工品的預計售價-終端品的預計銷售稅金-終端品的預計銷售費用-預計追加成本
另外,與之有關的兩個論斷:
A.對于用于生產而持有的材料,其終端產品如果未貶值,則該材料不認定貶值,應維持原賬面價值不變。
B.如果終端產品發生貶值而且貶值是由于材料貶值造成的,則以可變現凈值確認存貨的期末計價。
②用于銷售的材料可變現凈值=材料的預計售價-材料的預計銷售稅金-材料的預計銷售費用
2.存貨減值的確認條件
發現了以下情形之一,應當考慮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1)市價持續下跌,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無回升的希望;
(2)企業使用該項原材料生產的產品的成本大于產品的銷售價格;
(3)企業因產品更新換代,原有庫存原材料已不適應新產品的需要,而該原材料的市場價格又低于其賬面成本;
(4)因企業所提供的商品或勞務過時或消費者偏好改變而使市場的需求發生變化,導致市場價格逐漸下跌;
(5)其他足以證明該項存貨實質上已經發生減值的情形。
存在下列情況之一的,應全額提取減值準備:
(1)已霉爛變質的存貨;
(2)已過期且無轉讓價值的存貨;
(3)生產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的存貨;
(4)其他足以證明已無使用價值和轉讓價值的存貨。
3.科目設置及會計分錄
(1)需設置的科目:
“資產減值損失”、“存貨跌價準備”
(2)會計分錄
①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時:
借:資產減值損失
貸:存貨跌價準備
②反沖時:反之即可
4.存貨計提減值準備的方法
(1)單項比較法。
(2)分類比較法。適用于數量較多、單價較低的存貨
5.存貨跌價準備的結轉方法
(1)單項比較法前提下,直接對應結轉。
(2)分類比較法前提下,加權計算后結轉。具體計算如下:
當期應結轉的跌價準備=(期初總的跌價準備額/期初總的存貨賬面余額)×當期轉出存貨的賬面余額
(3)結轉跌價準備的會計處理
①如果是銷售出去的,應隨同存貨一并結轉,分錄如下:
借:主營業務成本
存貨跌價準備
貸:庫存商品
②如果在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方式下結轉存貨,其對應的跌價準備應同時結轉,但不沖減當期的資產減值損失,具體處理見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章節。
【要點提示】存貨的期末減值計提是每年的必考內容,所涉題型以單選題為主,主要從跌價準備的計提額角度進行測試。除此以外,在諸多題型中此內容也是常用的一個知識點,考生應就此內容進行全面掌握。
6.存貨盤盈、盤虧的會計處理
盤盈 |
盤虧 | ||
當時 |
處理時 |
當時 |
處理時 |
借:原材料等 |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
借:管理費用(正常損耗) |
【要點提示】對現金、存貨和固定資產的盤盈盤虧應進行對比分析掌握,側重于盤盈盤虧的損益歸屬方向。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