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貨市場的風險的特征與類型
1、風險的客觀性:來自期貨交易內在機制的特殊性,如杠桿作用、雙向交易、對沖等。
2、風險因素的放大性:波動頻繁、以小博大、連續交易、大量交易。
3、風險與機會的共生性:高風險、高收益。
4、風險評估的相對性。
5、風險損失的均等性。
6、風險的可防性。
風險的類型:
從是否可控分:不可控風險,如宏觀經濟環境、政府政策。
可控風險,如管理風險和技術風險。
從交易環節分:代理風險,交易風險,交割風險等。
從產生的主體分:有期貨交易所的、期貨經紀公司的、客戶和政府的。
從產生成因分: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
流動性風險:流通量風險,在廣度上——既定價格水平滿足交易量的能力;
在深度上——市場對大額交易的承接能力
資金量風險,資金無法滿足保證金要求時,面臨強平頭寸。
二、期貨市場風險的成因來源:
1、價格波動
2、杠桿效應——區別其它投資工具的主要標志,也是期貨市場高風險的原因。
3、非理性投機
4、市場機制不健全——產生流動性、結算、交割等風險
三、期貨市場風險監管的目的與原則
監管目的:保證市場的有效性、保護投資者利益、控制市場風險。
監管原則:充分競爭、規范性、安全性、穩定性、系統性、靈活性。
四、期貨市場風險監管體系。
國際期貨市場的風險監管體系有美國、英國、香港等幾種模式。美國期貨市場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后,形成了政府宏觀管理、行業協會自律及期貨市場主體自我管理的三級風險監督管理體系,具有代表性。
(1)、期貨交易的政府監管:美國CFCT對期貨、期權和現貨選擇交易有全面的主管權。英國SIB(證券投資委員會),香港是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
(2)、期貨交易的行業自律:美國NFA,英國SIB下設四個自律組織(證券期貨協會SFA、投資管理監督組織IMPS、金融中介管理人和經紀商監管協會FIMBRA、人壽保險和單位信托基金監管組織LAUTRO)。
各自律組織行業協會的主要共同監管職能:強化職業道德規范、負責會員資格審查和會員登記、監管已注冊會員的經營狀況、調解仲裁期貨交易糾紛、宣傳普及期貨知識培訓期貨從業人員。
(3)、期貨市場交易所的自我監管:期貨交易所成為三級管理體制的基礎,成為整個期貨界自律管理體系的核心。交易所的自管活動受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監督。標準自我監管——CBOT的調查審計部門。下設五個處:財務監視、市場調查、審計、調查、報告研究。
交易所自我監管的共性:對會員資格的審查、監督交易運行規則和程序的執行、制定客戶定單處理規范、規定市場報告和交易記錄制度、實施市場稽查和懲戒、加強對市場造假的監督。
五、我國期貨市場的風險監管體系
基本與美國相同,形成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期貨業協會、期貨交易所的三級監督體系。通過立法管理、行政管理與行業自律管理的三個方面相結合的模式:
1、中國證監會的監管職責:
?隨時檢查交易所、經紀公司的業務及財務,必要時檢查會員和客戶與期貨交易有關的業務、財務狀況。
?對有違法嫌疑的單位和個人有權進行詢問、調查。
?市場出現異常情況時,可以采取必要的風險處置措施。
?對交易所、經紀公司高管人員和其他從業人員實行資格認定。
2、2000年12月成立中國期貨業協會。宗旨是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期貨市場的方針政策,發揮政府與行業之間的橋梁作用,實行行業自律管理,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維護期貨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開展對期貨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專業技術培訓和嚴格管理,促進中國期貨市場規范、健康穩定的發展。
3、交易所內部風險控制:交易所(結算所)是期貨成交合約的中介,作為賣方的買方和買方的賣方,擔任雙重角色。要保證合約的嚴格履行,交易所是期貨交易的直接管理者和風險承擔者。這就決定了交易所的風險監控是整個市場風險監控的核心。其主要風險源有二:一是監控執行力度問題;二是非理性價格波動風險。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