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了解到,中海油旗下子公司中海油氣電集團與國內煤炭巨頭淮南礦業集團在淮南舉行蕪湖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及配套工程項目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正式涉足LNG內陸市場。
典型“燒錢”產業LNG從來都不是中海油一項可有可無的副業,對于漂泊在海上多年的中海油來說,LNG是其實現上岸目標至關重要的一環。
但投入千億元巨資之后,現狀卻是,盡管中海油已經成了目前國內LNG產業的老大,占進口LNG市場七成的份額,但時至今日,中海油依然蜷縮在東南沿海一帶,新的LNG產業布局仍然難以快速破冰。
1993年,在兩大石油公司夾縫中力圖生存的中海油最初涉足LNG這個空白市場,在當時看來,這是個不錯的決定。按照當時中海油的中期規劃,到2010年,LNG占中海油總能源供給的1/4,成為中海油拓展下游市場的關鍵一步。
彼時,管道氣是中石油的傳統優勢,非常規油氣被中石化[微博]捷足先登,LNG成為中海油為數不多的優先選擇。
而中石油和中石化在下游的爭搶由來已久。安迅思能源分析師陳云穎表示:“中石油、中石化已在內陸占據競爭優勢地位,中海油國產氣源較少,進口LNG則成了其拓展國內天然氣市場的重要突破口。”
布局遇阻
接收站的建成只是LNG產業的第一步。事實上,LNG產業鏈包括上游(勘探、開發、凈化、分離、液化等環節)、中游(LNG專用船運輸、終端站和配套供氣主干管網)和下游(終端市場用戶),以及向下延伸的LNG衛星站、加氣站、LNG加注站及冷能利用等。整個LNG產業鏈的項目總投資至少在千億元量級。
從2003年開始,中海油就大規模建設LNG港口、接收站、管線等,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中海油已經完成了LNG產業布局。
此外,中海油還通過直接參股、并購來獲取海外資源地的LNG權益產量,甚至獨立運作LNG一體化項目,開始建立境外LNG生產基地。
據上述海油氣電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中海油年LNG接收能力已超過2700萬噸,簽訂的國際LNG中長期合同超過2500萬噸/年。2014年中海油進口LNG量1411萬噸,占全國LNG進口總量的73.6%。而在2013年進口LNG中,中海油占67%的份額,中石油僅為32%。
中海油目前已經在廣東、福建、上海、浙江、海南和天津建成并投產7個大型LNG接收站。正在建設的粵東LNG、深圳LNG和廣西LNG接收站預計將于今明兩年相繼投產。屆時,中海油年總接卸LNG能力將達到3000萬噸。事實上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LNG進口商。
同時,中海油在全國已建成LNG加氣站座144座,在建加氣站54座;一張輻射22個省(直轄市)加注LNG的綠色交通網現已建成。至此,中海油在LNG方面已經形成了上游找氣、中游造船、下游建站的產業格局。
LNG船正是布局LNG全產業鏈的重心所在。在中海油看來,這個連接上游資源與下游用戶間的產業“咽喉”必須自己掌握。
但LNG是典型的“燒錢”行業,建成一個LNG接收站的成本動輒上百億元。預估中海油在LNG產業方面的硬件投資已達上千億元。該業內人士認為,雖然LNG動力能夠大幅降低燃料費用,但只有在節省的燃料費用足以抵消公司新增投資、并且不對操作和維護保養帶來額外投資時,才具有現實意義。
LNG運輸船的造價為同噸位油輪的五六倍,甚至高于波音747飛機。“以16萬方LNG船為例,造價需要13億元左右”,金銀島分析師江波告訴記者,無論是新建還是改造船舶,都前期投入巨大。據他透露,中海油目前還有4艘16萬方左右的LNG船在建,總成本約60億元。
現實中,伴隨油價不斷下行,運輸物流企業的油價負擔大為減輕,但另一方面,隨著需求量增大,不時傳來天然氣價格上漲的風聲。一漲一跌間,LNG動力船的經濟效益大打折扣。
受諸多因素困擾,LNG動力船的推廣雖然已取得一些成效,但相比于此前的規劃目標,進度仍差強人意。此前就曾曝出消息,中海油LNG船由于在國內難以找到買家,開始罕見地尋求國際買家。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