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商品經歷了瘋狂上漲,原油(89.74,-0.10,-0.11%)作為大宗商品的領導者在65—88美元的區間范圍內盤整了近17個月后,似乎也按捺不住,開始躍躍欲試了。從紐約原油期貨價格的技術形態上看,其在11—12月份已經在88美元以上搭建好了新的上漲平臺,自12月22日紐約原油突破了90美元高點后表現十分強勢,連續合約最高已經沖至91.88美元。
原油作為基礎性的能源和原料,其價格對穩定全球商品價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原油價格發生大幅上漲,必將帶動下游乃全部商品價格整體上揚。因此原油價格上漲,既是所有商品上漲后的補漲,也可能是商品市場新一輪上漲的開端。什么因素導致原油最終發力呢?
首先,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美國大量印發貨幣是引發全球性通脹的根源所在。
其次,從資金流動看,原油價格由于受到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嚴加監管,資金一直難以在這個品種上有所表現。但在流動性泛濫的背景下,當所有品種都上漲之后,原油價格的上漲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情,只是時間上的早晚而已。目前CFTC基金持倉凈多單已經位于5年來高位,資金對原油后市價格堅定看漲。
資金的看多心態并非完全來自于流動性過剩因素,目前的原油供需及其他環境也有利于炒作油價,并推動其上漲。
其一,需求是支持原油價格長期走勢的根本因素。根據EIA最新的報告,原油需求預期被大幅提高。12月份報告顯示,今年全球每日平均石油需求量將增加約250萬桶,至8740萬桶,比上月報告的預測數字多出約13萬桶,這也是近30年來的第二高年增幅。最新的分析師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國際原油需求達到每日約8860萬桶,較今年增長150萬桶。12月初便襲擊北半球的寒冷天氣拉動了全球原油需求,美國國內預計2010年原油需求增長1.7%,而之前預測值為增長0.3%。美國的原油庫存連續三周大幅下降,合計減少庫存1900萬桶,令人咋舌。而美國近期的經濟數據似乎也表明其消費能力真的開始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原油需求也在大幅增長。中國海關總署12月2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11月,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為2090.75萬噸,環比增27.56%。從供給上來看,歐佩克國家決定不增產給予原油價格上漲的信心。供需平衡的逐漸偏緊,是支持原油價格上行的基礎所在。
其二,目前國際政治環境為原油上漲提供了契機。今年11月份的美國中期選舉中,共和黨戰勝了奧巴馬及其民主黨,奪取眾議院控制權,民主黨勉強保住參議院多數黨地位。共和黨一貫支持一個對商業有利的自由市場政策,奉行經濟自由主義,并且限制政府規模和政府管制。對于奧巴馬政府對金融體系的過于嚴厲的監管,共和黨人不以為然。共和黨政治選舉上的勝利增強了其目前的市場金融環境的話語權,導致投資者對原油市場的監管放松的預期加強。這為未來油價的上漲提供了較為寬松的政治環境。
11月下旬,朝鮮半島局勢陡然緊張,12月份美韓聯合軍事演習不斷,半島有可能被拖入戰爭,也正是在此時,原油重新回到了90美元以上——戰爭預期可能為原油上漲提供最好的借口。
筆者認為,2011年,原油價格有可能重新上沖100美元,并再次進入高價時代。(劉波)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