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選擇題 |
第 5 頁:參考答案 |
選擇題答案與解析
1.C。【解析】結構化分析方法是面向數據流進行需求分析的方法,采用自頂向下、逐層分解,建立系統的處理流程,以數據、流圖和數據字典為主要工具,建立系統的邏輯模型。
2.A。【解析】對線性表進行二分法檢索,要求線性表是按順序方式存儲的,并按關鍵碼值的大小排好序。
3.D。【解析】結構化程序設計的主要觀點是采用自頂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設計方法;任何程序都可由順序、選擇和循環3種基本控制結構構造。
4.B。【解析】當數據表A中每個元素距其最終位置不遠,說明數據A按關鍵字值基本有序。在待排序數據基本有序的情況下,采用插入排序所用的時間最少。
5.A。【解析】數據庫系統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使程序和數據真正分離,數據蝕立性包括數據的物理獨立性和數據的邏輯獨立性。相對文件系統人工管理和數據項管理,數據庫系統的數據獨立性大大增加。
6.A。【解析】后序遍歷首先訪問左子樹,然后右子樹,最后根結點,即左右根。故該二叉樹的前序遍歷結果為“ATBZXCYP”。后序遍歷和中序遍歷的結果分別為“ZB—TYCPXA”和“TZBACYXP”。
7.B。【解析】鏈表采用的是鏈式存儲結構,它的結點空間可以動態申請和釋放;它的數據元素的邏輯次序靠結點的指針來指示,插入、刪除不需要移動數據元素。但是鏈式存儲結構也有不足之處:每個結點中的指針域需額外占用存儲空間,它是一種非隨機存儲結構。
8.B。【解析】數據唪設計階段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設計、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邏輯設計的主要工作是將E—R圖轉換為關系模式。
9.C。【解析】每個C程序有且只有一個主函數main(),且程序必須從main()函數開始執行,并在main()函數中結束。
10.B。【解析】c語言規定,標識符是由字母、數字或下劃線組成,并且它的第一個字符必須是字母或者下劃線,不能使用關鍵字和數字,A中void,C中if,D中D0,都屬于關鍵字。
11.B。【解析】在C語言中,用e來表示科學計數法時,規定在e后面的數字必須為整數。
12.B。【解析】選項A為表達式,因此不正確,選項C中a++本身就是表達式,無需再賦值,選項D中,在強制類型轉換時,類型名應用括號括起來,故選擇8選項。
13.C。【解析】在表達式中,其+=,-=的優先級相同,按從右到左的結合方向運算,而*的優先級最高,表達式寫成a=a+(a-(a*a)),代入3可得-12。
14.A。【解析】本題考查“%”運算符的使用。運算符“%”是整數除法的余數。本題中表達式a%=(b%2)等價于a=a%(b%2)=5%(7%2)=5%1=0。
15.B。【解析】當n為9時,此時if語句成立,執行n+ +后,n為10,因此輸出n的值為10,故選擇B選項。
16.C。【解析】因為a>b不成立,故表達式a>b的值為0,即為0賦給m,因此&&左邊表達式的值為0,0與任何值&&運算都為0,于是不再計算&&右邊表達式的值,所以此時的n仍然為2。
17.B。【解析】本題考查do—while語句,當X一23時,執行do后的語句,x--的表達式值為x=x-1,此時X的值為22,而!X為0,因此while循環不成立,退出,故選擇B 選項。
18.A。【解析】本題考查if-else語句。if為真則執行C =1,if為假則執行else中的條件,不符合繼續執行else。
19.B。【解析】子函數fun(int x,int y),將變量m和i聲明為局部靜態變量,因此第l次調用主函數后,局部靜態變量m和i的值為5和3,第l次函數調用結束時,它們的值不釋放保持不變,所以第2次調用時,局部靜態變量m和i 的初始值分別為5和3,即在執行“i+=m+1”時,i的值為9,因此最終m的值為11。
20.A。【解析】本題考查兩個概念:①用單引號括起來的一個字符常量只能存放一個字符;②℃語言中沒有字符串變量,只能用字符數組來存儲字符串。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