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模擬試題 |
第 4 頁:應用題 |
第 5 頁:設計與應用題 |
第 6 頁:參考答案與解析 |
參考答案與解析
一、單選題
1.B【解析】數據模型三個要素包括:
①數據結構
數據結構是所研究的對象類型的集合。它從語法角度表述了客觀世界中數據對象本身的結構和數據對象之間的關聯關系,是對系統靜態特征的描述。
②數據操作
數據操作是對數據庫中對象的實例允許執行的操作的集合,主要指檢索和更新(插入、刪除、修改)兩類操作。數據模型必須定義這些操作的確切含義、操作符號、操作規則(如優先級)以及實現操作的語言。數據操作是對系統動態特性的描述。
③數據完整性約束
數據完整性約束是一組完整性規則的集合,規定數據庫狀態及狀態變化所應滿足的條件,以保證數據的正確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2.D【解析】數據庫三級模式結構:
①內模式也稱存儲模式或物理模式,它是數據物理結構和存儲結構的描述,是數據在數據庫內部的表示方式。并且一個數據庫只有一個內模式。
②模式也稱邏輯模式,是數據庫中全體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它是數據庫系統模式結構的中間層,不涉及數據的物理存儲細節和硬件環境,與具體的應用和所使用的開發工具及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無關。
③外模式也稱子模式或用戶模式,它是數據庫用戶(包括應用程序員和最終用戶)看見和使用的局部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征的描述,是數據庫用戶的視圖,是與某一應用有關的數據的邏輯表示。外模式是模式的子集,一個數據庫可以有多個外模式。
數據庫系統的三級模式結構是指數據庫由外模式、模式和內模式三級構成,并通過二級映象功能將三個模式聯系起來。
3.C【解析】數據流圖(Data Flow Diagram,簡稱DFD)是便于用戶理解系統數據流程的圖形表示。DFD建模方法的核心是數據流,它能精確地在邏輯上描述系統的功能、輸入、輸出和數據存儲等,從而擺脫了其物理內容。數據流圖是系統邏輯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DFD特性:
①抽象性:在DFD中具體的組織機構、工作場所、物質流等都已經去掉,只剩下信息和數據存儲、流動、使用以及加工的情況。所以描述的是抽象出來的數據。
②概括性:它把系統對各種業務的處理過程聯系起來考慮,形成—個總體,可反映出數據流之間的概括隋況。
4.A【解析】如果關系模式R中不包含多值屬性,則R滿足第一范式,簡稱1NF,記作RClNF。易知此題中RClNF,且R的所有非主屬性不依賴于一個候選碼,候選碼(A、C)→(B、D)存在非主屬性對主碼的部分函數依賴,故不滿足2NF,所以R最高clNF。此題選A。
5.C【解析】邏輯設計的主要工作是將現實世界的概念數據模型設計成數據庫的一種邏輯模式,即適應于某種特定數據庫管理系統所支持的邏輯數據模式。與此同時,可能還需為各種數據處理應用領域產生相應的邏輯子模式,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的“邏輯數據庫”。ER圖到關系模式的轉換和定義數據的約束條件都是在邏輯設計層面上的操作,設計ER圖是概念設計階段的產物。
6.D【解析】數據庫應用系統設計的四個層次分別為:①表示層;②業務邏輯層;③數據訪問層;④數據持久層。在這四個層次中,數據持久層的設計工作屬于數據組織與存儲等方面的物理設計內容,而索引設計屬于物理設計階段。因此,索引設計是在數據持久層上的設計。
7.B【解析】數據庫物理設計階段活動包括:①數據庫邏輯模式;②選擇或配置基本關系表的文件組織形式,為基本關系表設計數據存取方法或存取路徑;③數據分布設計;④安全模式設計;⑤確定系統配置;⑥物理模式評估。
8.B【解析】查詢處理器中最主要的模塊是查詢編譯器和查詢執行器,負責DML語句解析和執行,因此B項中所闡述的不是存儲管理器的功能,應該是查詢處理器的功能。
9.D【解析】在UML類圖中,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關系:①泛化(【箭頭及指向】:帶三角箭頭的實線,箭頭指向父類);②實現(【箭頭及指向】:帶三角箭頭的虛線,箭頭指向接口);③關聯(【箭頭及指向】:帶普通箭頭的實心線,指向被擁有者);④聚合(【箭頭及指向】:帶空心菱形的實心線,菱形指向整體);⑤組合(【箭頭及指向】:帶實心菱形的實線,菱形指向整體);⑥依賴(【箭頭及指向】:帶箭頭的虛線,指向被使用者)。D選項是屬于組合關系,因此實心菱形的箭頭應該指向“窗體”,即實心菱形應該標在窗體旁邊。
10.A【解析】Ⅲ選項中INTERSECT返回兩個集合皆有的數據,該SQL語句返回顧客A和B都購買的商品號,不符合題意;lV選項中的UNION查詢出了顧客A購買的商品,通過UNION關鍵字合并了顧客B沒有購買的商品,因此總的視圖為顧客A購買的商品和B沒有購買的商品總和,不符合要求。Ⅰ、Ⅱ實現的是顧客A購買商品集合與顧客B購買商品集合的差集。因此滿足要求的為l和Ⅱ,答案為A。
相關推薦:
2015年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無紙化考試系統操作指南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