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師(中級)財政稅收專業知識與實務輔導:財政資源配置職能
1.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含義和必要性。(掌握)
(1)資源配置
是通過對現有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理調配,實現資源結構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財政資源配置也可稱為是政府資源配置:
財政資源配置指政府決定提供某種公共產品并為之提供資金的職責,主體是政府。
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過程效率的統一表現為現實中的效率。
(3)財政資源配置的必要性: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起主導作用的是市場配置。從總體上說,市場配置是有效率的。但是,市場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僅僅依靠市場機制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它需要與財政配置相配合,才能達到整個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之所以必須進行財政資源配置,兩個原因:
一是許多社會公共需要和公共產品是無法通過市場來提供和滿足,
二是市場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經濟活動主體往往容易從自身的當前的經濟利益出發,產生短期行為,而市場提供的錯誤信息,往往又會使他們走入歧途,這樣必然會影響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2.財政資源配置方式。(掌握)
財政資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決定方式和資金供應方式。
公共產品的決定方式即公共決策(公共選擇)。決定財政分配格局的原則是效率。在實踐中它是通過政治程序決定的。因此效率取決于政治程序的制度安排。
政府資源配置的資金提供方式也是通過政治程序完成的。政府一旦決定提供公共產品,就通過公共預算和預算外資金向公共部門提供資金。但政府的資金是通過法律法規從再生產領域取得的。公共部門則從事公共產品的具體生產與管理。因此,公共部門的組織和管理對于公共產品的生產效率有重要的意義。
公共產品的效率由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組成,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實質上涉及政治體制的民主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的問題。
3.公共產品效率供給的難點。主要包括:
第一,公共產品偏好表達的困難。
第二,公共產品效率供給的困難。
4.解決公共產品效率問題的基本途徑。
實現公共產品資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徑是完善民主、科學的財政決策體制。
實現公共產品生產效率的基本途徑是完善公共部門的組織制度和激勵約束制度。
5.財政資源配置的范圍
(1)公共產品
(2)準公共產品。
(3)天然壟斷行業的產品。
6.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
(1)調節資源在地區之間的配置。其主要手段是通過稅收、投資、財政補貼和財政體制中的轉移支付等手段和政策來實現。
(2)財政調節資源在產業部門之間的配置。調整產業結構有兩條途徑:一是調整投資結構,增加對國家需要優先發展的產業的投資;二是改變現有企業的生產方向,即調整資產的存量結構,進行資產重組,來調整產業結構。
(3)調節全社會的資源在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這體現在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高低。
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