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計主體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持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現行會計處理方法大部分是建立在持續經營假設上的,否則一些公認的會計處理方法將缺乏存在的基礎。
例如,判斷企業會持續經營下去,固定資產就可以根據歷史成本計量,并按期(假設按5年)提折舊;否則,固定資產只能采用可變現凈值計量,并要把未提取的折舊在清算前全部分攤。
例如:某一房地產經紀公司06年3月以銀行存款50萬購入一輛轎車。
解析:企業購入固定資產支付的50萬最終會形成企業的費用,但不能一次性地全部作為06年3月或4月或06年的費用,因為該轎車預計使用壽命估計有好幾年。假設預計使用壽命為5年,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則應按5年平均分攤計入費用。購買時的50萬為該固定資產的歷史成本,到08年3月由于市場不景氣,該企業決定進入清算程序,則該固定資產就不能再以50萬核算,要將其進行處置,取得處置價款,扣除了各種處置費用后的凈值,即為該固定資產的可變現凈值;同時,也不能再按剩下的3年平均提折舊,而是要把未提取的折舊在清算前全部分攤。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以便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會計期間通常分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又可以分成季度、月度、半年度。這里的會計年度采用的是日歷年度,即從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為一個會計年度。
由于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以前、以后期間的差別,從而產生了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區別,進而出現了預收、預付、應收、應付、預提、待攤等會計處理方法。
【例6·單選題】由于( )的存在,才產生了本期與其他期間的差異,從而出現了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
A.會計主體
B.持續經營
C.會計分期
D.貨幣計量
[答案]C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采用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單位,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是衡量一般商品價值的共同尺度,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點。
在某些情況下,統一采用貨幣計量也有缺陷(結合會計定義: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即并非唯一計量單位)。
《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我國的會計核算要以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記賬時用的最基本的貨幣單位)。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企業,可以選定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進行會計核算,但對外提供報表時,應該折合成人民幣反映。在境外設立的中國企業,一般是以當地的貨幣進行日常核算,但在向國內報送財務報告時,也要折算成人民幣。(幣種選擇的基本原則是:根據信息使用者額需求)
四項基本假設,相互依存、相互補充。會計主體確立了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持續經營與會計分期確立了會計核算的時間長度,而貨幣計量為會計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沒有會計主體,就不會有持續經營;沒有持續經營,就不會有會計分期;沒有貨幣計量,就不會有現代會計。
【例7·判斷題】會計主體假設確立了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持續經營假設與會計分期假設確立了會計核算的時間長度,而貨幣計量假設則為會計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
[答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