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財產物資的收發、增減和使用
財產物資通常包括:原材料和庫存商品等流動資產,以及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運輸工具等固定資產。
一、原材料
原材料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經過加工改變其形態或性質并構成產品主要實體的各種原料和外購半成品,以及不構成產品實體,但有助于產品形成的輔助材料。具體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輔助材料、外購半成品(外購件)、修理用備件(備品備件)、包裝材料、燃料等。
原材料的日常收發及結存,既可以采用實際成本核算,也可以采用計劃成本核算。
企業應當設置下列科目對原材料進行核算:
(1)“在途物資”賬戶,用于核算企業采用實際成本(進價)進行材料、商品等物資的日常核算、貨款已付尚未驗收入庫的在途物資的采購成本。
(2)“原材料”賬戶,核算企業庫存的各種材料,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輔助材料、外購半成品(外購件)、修理用備件(備品備件)、包裝材料、燃料等的計劃成本或實際成本。收到來料加工裝配業務的原料、零件等,應當設置備查簿進行登記。
(3)“材料采購”賬戶,核算企業采用計劃成本進行材料日常核算而購入材料的采購成本。
該賬戶的借方登記外購材料的實際成本和結轉入庫材料的節約差異;貸方登記已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和結轉入庫材料的超支差異;如有余額,在借方,表示尚未入庫(在途)材料的實際成本。
(4)“材料成本差異”賬戶,核算企業采用計劃成本進行日常核算的材料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
該賬戶的借方登記兩項:①已入庫材料的超支差異,②出庫材料負擔的節約差異;貸方登記兩項:①已入庫材料的節約差異,②出庫材料負擔的超支差異;該賬戶期末余額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貸方。如果余額在借方,表示庫存材料應負擔的超支差異(此時,填列資產負債表“存貨”項目時,要加上該余額,得出實際成本);如果余額在貸方,表示庫存材料應負擔的節約差異(此時,填列資產負債表“存貨”項目時,要減去該余額,得出實際成本)。
(一)購買材料的賬務處理
外購原材料的采購成本一般包括:采購價格、進口關稅和其他稅金(消費稅、資源稅等價內稅;不能抵扣的增值稅)、運輸費(一般納稅人可以抵扣7%的進項稅)、裝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直接歸屬于存貨采購的費用(如運輸途中合理損耗、入庫前挑選整理費用等)。
1.計劃成本法
計劃成本法是指企業存貨的收入、發出、結存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作為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聯系的紐帶,用來登記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的差額。這種方法適用于存貨品種繁多、收發頻繁的企業。計劃成本法下企業應設置的會計科目有“原材料”、 “材料采購”、 “材料成本差異”等。
【例10-5】20×1年1月8日,紅星公司購入甲材料一批,貨款200000元,增值稅34000元,發票賬單已收到,計劃成本為220000元,材料已用銀行存款支付.相關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材料采購——甲材料 2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34000
貸:銀行存款 234000
借:原材料——甲材料 220000
貸:材料采購——甲材料 200000
材料成本差異——甲材料 20000
歸納:(重點)
在計劃成本法下,外購的材料先要通過“材料采購”科目進行核算,材料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科目進行核算。
借:材料采購(按材料實際采購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將企業購入驗收入庫的材料:
借:原材料(按計劃成本)
貸:材料采購(按計劃成本)
同時結轉入庫材料的差異:
如為超支:
借:材料成本差異
貸:材料采購
如為節約:做相反的分錄。
也可以將上述合并:
借:原材料(按計劃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入庫材料的超支差異)
貸:材料采購(按實際成本)
材料成本差異(入庫材料的節約差異)
2.實際成本法
是指材料收發及結存,均按實際成本計價。采用實際成本核算,日常反映不出材料成本是節約還是超支,不能反映和考核材料采購業務的經營成果。這種方法通常適用于材料收發業務較少的企業。
【例10-6】20×1年4月12日,紅星公司從宏遠公司購入A材料一批,專用發票上記載貨款為60000元,增值稅10200元,宏遠公司代墊運雜費200元,全部款項已用轉賬支票付訖,材料已驗收入庫。會計分錄如下:
借:原材料——A材料 602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10200
貸:銀行存款 70400
如果材料在運輸途中,則需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在途物資——A材料 602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10200
貸:銀行存款 70400
【例題13·單選題】某企業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企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采用實際成本日常核算。該企業購入甲材料600千克,每千克不含稅單價為50元,發生運雜費2 000元(運雜費不考慮增值稅),入庫存前發生挑選整理費用200元。該批甲材料的入賬價值為( )元。
A. 30 000 B. 32 200 C. 32 000 D. 32 700
【答案】B
【解析】該批甲材料的入賬價值=買價600千克×單價50+運雜費2000+入庫存前發生挑選整理費用200=32200元。
【例題14·單選題】某商業企業為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采用實際成本日常核算。2010年10月9日購入商品一批,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 21200元,增值稅額為 3604元。商品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為200元,商品已驗收入庫。則該企業取得的商品的入賬價值應為( )元。
A.20200 B.21400 C.23804 D.25004
【答案】D
【解析】該企業取得的商品的入賬價值=21200+3604+200=25004(元)
(二)發出原材料的賬務處理
1、計劃成本法
企業發出材料按計劃成本核算時,月末應當根據相關資料,按所發出材料的用途,分別借記“生產成本”、“制造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等科目,貸記“原材料”科目,并根據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材料成本差異,將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通過科目進行結轉,按照所發出的用途,分別計入相應的會計科目。
材料成本差異率=(期初結存材料的成本差異+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成本差異)÷(期初結存材料的計劃成本+本期驗收入庫材料的計劃成本)×100%
注意:分子的正負號——超支要加,節約要減。
注意:分母的范圍——不含暫估入庫的材料計劃成本。
本期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材料成本差異率
本期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發出材料的計劃成本×(1±材料成本差異率)
注意:超支要加上,節約要減去。
見教材【例10-7】
【例題15·業務題】某工業企業采用計劃成本日常核算,月初庫存原材料計劃成本為
18500元,材料成本差異貸方余額為l000元,本月10日購入原材料的實際成本為42000元,計劃成本為41500元。本月發出材料計劃成本為20000元。本月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為( )元。
A.20000 B.39678.33 C.19833.33 D.40322.67
【答案】C
【解析】材料成本差異率=(-1000+500)÷(18500+41500)=–0.8333%
本期發出材料應負擔的成本差異=20000×(–0.8333%)=-166.67(元)
本月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20000-166.67=19833.33(元)
或:
本月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20000×(1–0.8333%)=19833.33(元)
2、實際成本法
采用實際成本法,企業可以采用的發出存貨成本的計價方法包括: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等。
見教材【例10-8】
【例題16·業務題】某企業8月份“發料憑證匯總表”列示:基本生產車間生產產品領用甲材料500 000元,輔助生產車間領用200 000元,車間管理部門領用甲材料6 000元,企業行政管理部門領用甲材料2 000元。應根據“發料憑證匯總表”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 500 000
――輔助生產成本 200 000
制造費用 6 000
管理費用 2 000
貸:原材料——甲材料 708 000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