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確認和計量的一般原則
小問題:A企業12月20日銷售商品25萬元,貨款在第二年的1月10日收到,請問應確認為12月收入?還是1月份收入?哪種更能準確反映企業當月的經營成果?如果11月5日預收了貨款,12月20日才發貨呢,那什么時候確認收入?
1、權責發生制原則
這是指收入和費用是否計入某會計期間,不是以是否在該期間內收到或付出現金為標志,而是依據收入是否歸屬該期間的成果、費用是否由該期負擔來確定。具體來說,凡在當期取得的收入或者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已經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或費用;凡不屬于當期的收入或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到或應景當期支付,都不能作為當期的收入或費用。因此,權責發生制原則,也稱為應收應付原則。如在此原則下,上問題銷售行為是在12月發生,收入應由12份取得的,即使沒有收到,也是屬于12月份的收入。而11月或1月即使收到款項,由于沒有發生銷售行為,也不能作為當月收入確認。
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是收付實現制。收付實現制也稱現收現付制,是以實際收到或付出款項作為確認收入或費用的依據。如在此原則下,上問題只要是在1月10日收到貨款,不論這款項,是不是由本月業務實際發生的,都作為1月份收入。
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都是會計核算的記賬基礎。是由于會計分期前提,產生了本期與非本期的區別,因此在確認收入或費用時,就產生了上述兩種不同的記賬基礎,而采用不同的記賬基礎會影響各期的損益。建立在權責發生制基礎之上的會計處理可以正確地將收入與費用想配合,正確計算損益。因此,企業即營利組織一般采用這種記賬基礎,而預算單位等常采用收付實現制。
小問題:A制造企業12月銷售自產商品取得收入420萬元,這批商品成本220萬元;同時A企業兼營運輸勞務取得收入16萬元,各種汽油費、過路費及稅費等花費7萬元;為維持A企業12月份正常經營運轉,支付管理人員工資5萬,辦公費18萬,銷售費用20萬;請問A企業銷售商品取得利潤是多少?A企業運輸勞務利潤是多少?12月份A企業利潤總額是多少?
2、配比原則。
這是指將收入與對應的費用、成本進行對比,以結出損益。正確運用配比原則,將收入與相關的成本、費用進行對比,才能完整地反映特定時期的經營成果,從而有助于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因此當確定某一個會計期間已經實現收入之后,就必須確定與該收入有關的已經發生的費用,以正確確定該期間的損益。
配比原則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因果配比,將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配比。如將銷售商品的主營業務收入與主營業務成本相互配比,A企業銷售商品取得利潤是200萬元;將兼營運輸業務的其他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成本相互配比,A企業運輸勞務利潤是9萬元;二是時間配比,將一定時期的收入與同時期的費用相配比,如將當期的所有收入與當期應負擔所有成本、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想配比,12月份A企業利潤總額是166萬元。
小問題:B企業12月份收入360萬元,經核查12月支出明細如下:管理人員工資120萬元,購買固定設備100萬元,報刊費1萬元,電話費4萬元,辦公用品消耗6萬元。因此當月的費用是131萬元,利潤是229萬元。問為什么同樣是支出,固定設備支出不作為費用,與當期收入配比,固定設備支出與報刊費等其他支出有什么區別?
3、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這是指會計核算中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將收益性支出計入當期的損益,將資本性支出計入資產的價值。對于一項支出,如果支出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僅與當期有關,則這項支出就作為收益性支出;如果該支出的經濟效益不僅與本期間有關,而且與幾個會計期間有關,那么該支出就是資本性支出。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有助于正確確認當期損益和資產價值,保持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如,固定資產支出,提高企業生產運營能力,其使用期限超過一年或一個營業周期,所以其所帶來的效益不僅與當期有關,而且與以后幾個期間有關,所以屬于資本性指出,應當計入固定資產價值,而不能與當期收入相配比。
小問題:2005年12月購買的固定設備原值是100萬元,預計使用10年,2006年12月,該設備賬面價值90萬元,如果繼續使用9年該設備給企業帶來的現金流入現值為91萬元,但如果用此設備進行債務清償,其公允價值為95萬元,請問2006年12月如何確認該設備的價值,能客觀準確的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請幫忙看下,這個例子引出歷史成本原則是否合適??謝謝)
4、歷史成本原則
這是指將取得資產時司機發生的成本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在資產處置前保持其入賬價值不變。其后,如發生減值,應當按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歷史成本的依據是,成本是實際發生的,有客觀依據,便于核查,也容易確定,比較可靠;歷史成本數據比較容易取得。按照此原則,企業的資產應以取得時所耗費的一切成本作為入賬和計價的基礎,而且此成本也是其以后分攤轉為費用的基礎。
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應當采用歷史成本。但也可以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但前提是,要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