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的編制方法】
一、增量預算法與零基預算法(按出發點的特征不同分類)
1.增量預算法
(1)本方法要點:以基期成本費用水平為基礎,結合預算期業務量水平及有關降低成本的措施,通過調整有關費用項目而編制預算的方法。
(2)增量預算法假定
①企業現有業務活動是合理的,不需要進行調整;
②企業各項業務的開支水平是合理的,在預算期予以保持;
③以現有業務活動和各項活動的開支水平,確定預算期各項活動的預算數。
(3)特點
以過去的費用發生水平為基礎,主張不需要在預算內容上作較大的調整。
(4)缺點
可能導致無效費用開支項目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2.零基預算法(以零為基礎的編制計劃和預算的方法)
(1)本方法要點
在編制費用預算時,不考慮以往會計期間發生的費用項目或費用數額,而是一切以零為出發點,根據實際需要逐項審議預算期內各項費用的內容及開支標準是否合理,在綜合平衡的基礎上編制費用預算的方法。
(2)零基預算的編制程序
①相關員工討論出每一項費用開支目的及數額;
②劃分不可避0元用項目和可避0元用項目;
資金優先安排不可避0元用項目,屬于不可避免的約束性固定成本,全額滿足要求。
屬于可避0元用項目的,對于剩余的資金,按照成本與效益分析進行分配。
③劃分不可延緩費用項目和可延緩費用項目。
優先安排不可延緩費用項目的支出,然后根據需要,按照費用項目的輕重緩急確定可延緩費用項目的開支。
(3)優點
①不受現有費用項目的限制;
②不受現行預算的束縛;
③能夠調動各方面節約費用的積極性;
④有利于促使各基層單位精打細算,合理使用資金。
(4)缺點:編制工作量大。
二、固定預算法與彈性預算法(業務量基礎的數量特征不同)
1.固定預算法與彈性預算法的比較
定 義 |
優缺點 |
適用于 | |
固定預算法(靜態預算法) | 根據預算期內正常的、可實現的某一固定的業務量(如生產量、銷售量等)水平作為唯一基礎來編制的方法 | 適應性和可比性差 | 固定費用或數額比較穩定的預算項目 |
彈性預算法(動態預算法) | 是在成本性態分析的基礎上,依據業務量、成本和利潤之間的聯動關系,按照預算期內可能的一系列業務量(如生產量、銷售量、工時等)水平編制系列預算的方法 | 預算的適用范圍寬;便于預算的執行和考核 | 與預算執行單位業務量有關的成本費用、利潤等預算項目 |
2.彈性預算法編制預算的基本步驟
(1)選擇業務量的計量單位
需要選擇一個最能代表生產經營活動水平的業務量計量單位。例如,以手工操作為主的車間,應該選用人工工時;制造單一產品或零件的部門,可選擇實物數量;修理部門可以選用直接修理工時等。
(2)確定適用的業務量范圍
一般來說,可定在正常生產能力的70%-110%之間,或以歷史最高業務量和最低業務量為其上下限。
(3)逐項研究并確定各項成本和業務量之間的數量關系;
(4)計算各項預算成本,并用一定方式來表達。
3.彈性預算編制方法:公式法和列表法的比較
編制要點 |
優 點 |
缺 點 |
成本的彈性預算(Y)=固定成本預算數(a)+單位變動成本預算數(b)×預計業務量(X) | ①便于在一定范圍內計算任何業務量的預算成本,可比性和適應性強 ②編制預算的工作量相對較小 |
按公式進行成本分解比較麻煩,對每個費用子項目甚至細目逐一進行成本分解,工作量很大 |
通過列表的方式,將與多種業務量對應的預算數列示出來的一種彈性預算編制方法 | 直接從表中查得各種業務量下的成本費用預算,不用再另行計算,因此直接、簡便 | 編制工作量較大,而且由于不能隨業務量變動而任意變動,彈性仍然不足 |
4.彈性預算法的特點
(1)彈性預算是按一系列業務水平編制的,從而擴大了預算的適用范圍;
(2)彈性預算是按成本性態分類列示的,在預算執行中可以計算一定實際業務量的預算成本,以便于預算執行的評價和考核。
三、定期預算法與滾動預算法(預算期的時間特征不同)
1.定期預算法
以不變的會計期間作為預算期的一種編制預算的方法。
2.滾動預算法(連續預算法、永續預算法)
(1)特點
將預算期與會計期間脫離開,隨著預算的執行不斷地補充預算,逐步向后滾動,使預算期始終保持為一個固定長度的一種預算方法。滾動預算的基本做法是使預算期始終保持12個月,每過1個月或者1個季度,立即在期末增列1個月或者1個季度的預算,逐期往后滾動。
(2)優點
保持預算的持續性,有利于結合企業近期目標和長期目標;考慮未來業務活動,使預算隨時間的推進不斷加以調整和修訂,使預算與實際情況更相適應,有利于充分發揮預算的指導和控制作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