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300漢語國際教育
上海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國際交流資源豐富,與國外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已經在美國、愛爾蘭、土耳其和泰國開辦4所孔子學院,每年派遣20名左右研究生出國工作,擔任漢語教學志愿者。
上海大學中文系成立于1979年。從1997年開始即設有對外漢語專業,到2001年上海市教委正式批準設立,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歷史,積累了比較豐碩的、高質量的理論研究成果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逐步形成了實踐性、國際化、復合型、高規格的辦學特色。為提高我國漢語國際推廣能力,加快漢語走向世界,培養適應漢語國際推廣新形勢需要的國內外從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的專門人才,上海大學文學院從2011年起,招收攻讀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學生。
"漢語國際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英文名稱為"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簡稱MTCSOL。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與國際漢語教師職業相銜接的專業學位,主要培養具有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技能和良好的文化傳播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專門人才。要求學生既要具有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又要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與系統的專業知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較高的中華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能流利地使用一種外語進行教學和交流,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科技手段進行教學。
同等條件下,復合型人才優先考慮錄取。
研究方向:
01.漢語國際教育
招生人數:3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54漢語基礎
4.445漢語國際教育基礎
5.面試:普通話、英語口語、綜合素質和教師潛質(復試科目)
備注:
聯系方式:上海大學中文系辦公室地址:上海市寶山區上大路99號郵編:200444
電話:(021)66133632傳真:(021)66133632
055101英語筆譯
翻譯碩士(MTI)是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具有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熟練的翻譯技能和寬廣的知識面,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才。
我院翻譯碩士教學采用互動研討式、口譯現場模擬式、項目翻譯、專家講座等多種教學方式。重視實踐環節,強調翻譯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翻譯案例的分析,翻譯實踐貫穿教學全過程。學員應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成績合格,可申請學位論文的寫作。學位論文答辯通過后按規定程序申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統一印制的MTI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證書和學歷證書。
研究方向:
01.英語筆譯(文學翻譯;應用翻譯;典籍翻譯;商務翻譯)
指導教師:
朱振武、程琪龍、謝之君、馮奇、周平、唐述宗、莊恩平、龐好農、肖福壽、唐青葉、傅敬民、王曉元、尚曉進、朱巧蓮、姚喜明等。
招生人數:78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11翻譯碩士英語
3.357英語翻譯基礎
4.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
5.英漢互譯(復試科目)
其中:考試科目"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分基礎知識(100分)和專業知識(50分)兩部分,共計150分。
備注:
本專業只招收本科畢業生。
055200新聞與傳播
上海大學是我國首批具有博士學位授權的高校,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校。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是國家2006年設立的,現有教授13名,兼職教授23名,副教授16名,具有博士學位的骨干教師20名,博士生導師8名,碩士生導師30多名。目前共承擔科研項目28項,其中國家項目5項,與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的高校保持學術交往,互派學生和老師。本學科近五年出版學術專著60余部,發表論文500余篇,獲國家級獎2項,省部級獎6項。
研究方向:
01.全媒體新聞
(該方向在注重融合媒體新聞生產的基礎上,分為印刷媒體新聞、廣播電視新聞、新媒體新聞三個專業分支)
02.策略傳播
(該方向在注重藝術技術結合的基礎上,分為廣告、會展、公共關系三個專業分支)
指導教師:
教授:鄭涵、戴元光、吳信訓、張敏、許正林、張祖健、薛中軍、李建新、沈薈、王晴川、趙士林等。
副教授:趙為學、黃建新、陶建杰、張斌、郜明、孔秀祥、龍景、尤游、吳小坤等。
招生人數:37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或203日語
3.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
4.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
備注:
1.在職人員面試時需提交已發表的新聞作品3-5件,或策略傳播策劃案1-2件,或調研報告1-2件,或其它研究成果1-2件。
2.聯系人:蔣安聯系電話:021-56333674
085201機械工程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擁有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并設有博士后流動站。依托機械電子工程國家重點學科、"211工程"先進制造及自動化重點建設項目。
本學科圍繞國家、地區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需求,積極探索高技術研究與先進適用技術開發相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并舉的學科建設方針,研究項目主要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防科工委和企業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經費約3000多萬,多項研究項目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省市級科技進步獎。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有長期的合作關系。
本領域點依托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招收和培養研究生。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機械自動化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上海大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上海機電一體工程中心、上海市機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學微機械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快速制造中心、上海大學電子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各專業研究室等。
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方向圍繞機械制造及自動化領域中的數字化設計和制造、檢測與控制、制造工藝和機電一體化裝備、制造過程管理與系統集成等,開展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通過學習與研究,培養具有扎實基礎理論,廣闊專業知識,能夠獨立從事應用基礎研究、工程應用開發、制造企業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機電一體化系統,機器視覺檢測及伺服控制,先進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工程,企業信息化及管理,包裝工程技術,工業設計技術與應用等。
機械電子工程方向集機械、電子、液壓、氣動等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檢測、傳感等技術于一體的新興綜合性學科,著重培養既有扎實的機電工程基礎知識,又掌握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和自動控制理論的機電系統集成技術,造就能從事機電一體化系統研究、開發及應用工作的高層次人才。機械電子工程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先進機器人技術及應用研究,工廠自動化及應用工程研究,基于精密技術的微機電系統研究,機電一體化裝置與工程研究,檢測與傳感技術,機械振動分析及智能控制,計算機圖像和虛擬現實技術,機電與流體智能測控技術等。
機械設計及理論方向以國際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論和尖端技術為發展目標,體現了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內容。培養學生不僅通曉機械方面的專門理論,而且掌握現代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等在機械工程領域中的應用技術。通過學習和研究,可獲得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開發、高等學校教學和選擇多種工作的能力。機械設計及理論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轉子系統的潤滑理論與軸承技術、密封技術,智能支承技術及機電一體化設計方法,機械工程現代設計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機械的強度和安全斷裂分析研究,摩擦學設計與測量技術,現代工業工程,潤滑工程與潤滑化學,半導體及平板顯示裝備與工藝等。
精密儀器及機械方向集精密機械工程、電子信息技術、光學工程與技術、自動檢測技術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術密集型綜合性學科。所設課程理論聯系實際,及時反映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著力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突出,具備在上述專業技術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和應用開發能力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本研究方向研究力量雄厚,為198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權點,屬上海市重點學科,并獲得"211工程"重點建設。本學科長期從事精密機械設計與機構優化、現代光電測試技術、精密測量與傳感技術、微機械與特種機器人技術等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應用開發,完成了包括國家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省市和國務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關和各類基金研究課題,并承擔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應用科研項目,先后獲包括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等多項各級各類科技獎勵。精密儀器及機械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精密儀器及機械的現代設計方法,現代測試與傳感技術,微機械與特種機器人技術等。
研究方向:
01.機械制造及自動化
02.機械電子工程
03.機械設計及理論
04.精密儀器及機械
指導教師:
01方向:屠大維教授、李明研究員、鞠魯粵教授、李朝東教授、何永義研究員、朱文華研究員、趙翠蓮研究員、周傳宏研究員、邢科禮研究員、劉建影教授及副教授24名;
02方向:錢晉武教授、劉亮教授、蔣蓁研究員、談士力教授、羅均研究員、謝少榮研究員、劉樹林教授、周曉君教授、陸利新研究員等30多名正副教授;
03方向:闞樹林教授、陳曉陽研究員、王小靜研究員、張建華研究員、沈學瑾教授、張鋼研究員、張朝教授及14名副教授;
04方向:于瀛潔教授、呂麗軍教授、郭紅衛教授、王志明教授、程維明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余名。
招生人數:8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13機械原理與設計(專)(研究方向02、04)或914電子技術與控制工程(專)(研究方向02、04)或915機械設計(專)(研究方向01、03)或916控制工程基礎(專)(研究方向01、03)
5.機電綜合(復試科目)(研究方向02、04)或機械原理(復試科目)(研究方向01、03)或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復試科目)(研究方向01、03)
085204材料工程
本專業為上海市重點學科,是上海大學首個教育部、財政部資助的第一類特色學科,獲教育部211工程、上海市重點學科、上海市"教育高地"等建設項目資助,擁有國內一流的金屬材料測試與分析研究裝備。
本專業目前承擔著國家863、973和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十多項,以及四十多項橫向科研項目。主要研究汽車用材料、工模具材料、高性能鋼鐵材料、非晶及納米材料、新型鑄造合金等材料,以及磁性材料、能源材料等功能材料,以材料的微結構分析、強韌化處理技術、凝固技術、塑性成型技術、鑄造技術、材料表面改性及合金化、材料集成計算方法等為主要研究方向。
本專業注重培養研究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上汽、一汽、寶鋼、鞍鋼、攀鋼等大型企業有著廣泛的產學研合作,為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科學研究與實踐的場所。本學科與北京鋼鐵研究總院等單位聯合成立了先進鋼鐵材料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上海汽車總公司及其所屬的公司聯合成立了汽車金屬材料研究工程中心、汽車用鋼研究所等研究機構,與寶山鋼鐵股份公司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本專業課題研究與上海市的支柱產業密切聯系,也為學生提供了寬廣的就業面,主要就業于汽車、鋼鐵、機電、家電、貿易等行業,為上海乃至全國培養材料工程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研究方向:
01.工模具材料及其表面技術、汽車用金屬材料(鋼板、鋁合金、結構鋼)、材料合金設計與熱力學和動力學計算、高性能金屬材料、金屬熱加工及其數值模擬。
02.薄膜電子材料、信息功能復合材料、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智能材料與系統、納米材料與器件、先進陶瓷材料、能量轉換材料。
03.金屬材料的精煉、熔體處理和分析、加工過程的數值模擬、加工過程中廢棄物處理與利用、電磁場在材料加工制備過程中應用。
04.高性能先進工程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以聚合物分子設計與合成、高性能高分子工程材料、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光、電、磁、催化、仿生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及樹脂基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應用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
05.核反應堆結構材料、碳/碳復合材料以及特種纖維材料、非晶合金材料、新型特殊鋼及高溫合金、材料制備新工藝以及材料在信息、能源、結構、腐蝕與防護等領域中的應用。
指導教師:
周邦新院士、孫晉良院士、丁偉中、魯雄剛、任忠鳴、翟啟杰、張捷宇、李麟、邵光杰、吳曉春、韋習成、張恒華、朱麗慧、楊弋濤、史文、魯曉剛、陳業新、董遠達、李愛軍、李謀成、李瑛、劉文慶、呂戰鵬、沈嘉年、王剛、王均安、肖學山、徐暉、趙世金、羅宏杰、高彥峰、趙景泰、施思齊、駱軍、卞建江、陳益鋼、程晉榮、施鷹、王林軍、夏義本、楊秋紅、朱玉斌、操光輝、鄧康、洪新、李重河、汪學廣、尤靜林、鐘云波、高玉來、李喜、張阿方、劉引烽、尹靜波、郭強、劉麗、程曉英、姚美意等正副教授118名。
招生人數:104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01方向:919材料科學基礎(二)(專)
02方向:920物理化學(二)(專)或921普通物理(二)(專)
03方向:919材料科學基礎(專)或920物理化學(二)(專)或921普通物理(二)(專)
04方向:920物理化學(二)(專)
05方向:919材料科學基礎(專)或920物理化學(二)(專)
5.01方向:材料工程基礎(固態相變或金屬材料學或材料力學性能)
02方向:固體物理或量子力學或無機化學
03方向:材料科學基礎或物理化學或金屬材料學
04方向:高分子綜合知識
05方向:固體物理或材料科學基礎或物理化學
備注:
聯系人:
01方向:閔永安56334194mya@staff.shu.edu.cn
02方向:張文竹66132031shuemat@oa.shu.edu.cn
03方向:鐘云波56336048yunboz@staff.shu.edu.cn
04方向:孫鶯66138063polymer@oa.shu.edu.cn
05方向:李謀成56334167mouchengli@shu.edu.cn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