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207電氣工程
本領域針對能源、電力、汽車、儀表等行業的電力傳動和變換控制問題,研究方向覆蓋了電機設計、電力傳動、電力系統、應用電子等領域的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本領域已建成上海市重點學科,是學校"211工程"建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電氣工程博士后流動站,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二級學科博士點,電氣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上海市電站自動化技術重點實驗室,以及上海大學-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隸屬上海電氣集團)等上海市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實驗設備和儀器先進,具有良好的學習和科研環境。
本領域所設課程反映當今電氣工程領域的最新技術和應用趨勢,培養學生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知識,并具有在相關領域內進行研究開發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
本學科師資隊伍雄厚、學科梯隊完整,長期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目前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的基礎研究、國際合作、人才培養和科技攻關項目,以及企業合作科研項目等幾十項。
研究方向:
01.新型電機設計及應用
02.智能電器設計及應用
03.電力電子功率變換技術
04.電力傳動控制系統
05.電動汽車電驅動技術
06.新能源發電及其并網技術
07.現代電力系統優化及運行
08.控制系統的故障分析與診斷
09.機器人伺服驅動技術及應用
10.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11.新型儲能及變換技術
指導教師:
黃蘇融教授、阮毅教授、章躍進教授、冉峰教授、徐美華教授、張琪教授、胡越黎教授、鄒斌教授、張少華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及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
招生人數:1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34電路(專)
5.模擬與數字電路(復試科目)
085208電子與通信工程
本專業是國家第一批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招生和培養專業,主要研究領域有:數字通信與接入網絡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與傳輸技術、光纖通信、寬帶無線通信、多媒體通信及終端技術、光纖器件、光纖傳感網絡、微帶天線、微波毫米波電路與微波輸能、嵌入式與片上系統(SOC)、醫學電子學與信息系統等。
本專業是國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研究生層次專業,是上海市教委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已與中國電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努力。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實驗設備先進,擁有開展電子與通信工程研究所需的成套精密實驗儀器設備。
本專業開設的課程包括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以及反映本領域行業特點的企業課程。本專業培養目標是使研究生掌握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門知識,掌握解決工程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化技術手段。依托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機制,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培養既有國際視野,又具有產品研發能力和解決生產一線科技問題能力的電子通信行業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研究方向:
01.寬帶接入網
02.特種光纖及光通信和傳感技術應用
03.通信信號處理與傳輸
04.視音頻技術與安全保障
05.有線與無線接入技術的融合
06.微帶天線理論與應用
07.微波介質測量
08.微波毫米波電路與微波輸能
09.微波遙感
10.嵌入式與片上系統(SOC)
11.數字媒體系統
12.醫學電子學與信息系統
招生人數:9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12模擬電子技術(專)
5.通信原理(專)(復試科目)
085209集成電路工程
本工程領域培養專業依托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信息材料系,僅十余年來獲得了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投資及"211工程"建設資助,設有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等碩士點,材料學博士點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擁有微電子器件及相關材料制造等先進的儀器和設備。本學科研究領域涉及微電子器件及集成電路的制造、測試、封裝、材料與設備;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新型顯示技術與應用集成等多個方向,是一個集集成電路、器件物理、微電子材料等多學科交叉的領域。該工程領域目前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市部委級課題,并注重與企業的廣泛聯系,已與Intel、中芯國際、宏力、華虹NEC、美國應用材料、上廣電等多家國際知名集成電路相關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建有Intel-上海大學集成電路封裝失效分析聯合實驗室,并受中芯國際等企業委托開展微電子相關領域的成人教育和人員培訓工作。
本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工作的開展能進一步滿足上述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和在職人員在職進修的迫切需要。
研究方向:
01.電子器件及集成電路的封裝技術
02.電子器件及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
03.電子器件及集成電路的測試與失效分析
04.光電子材料及器件集成化
05.微、納電子材料及器件集成化
06.信息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
指導教師:
王林軍、陳益鋼、沈悅、李冬梅、閔嘉華、朱文清、趙岳、徐閏、曹萌、張繼軍、黃健、楊偉光等正副教授15余名。
招生人數:19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21普通物理(二)(專)
5.量子力學或固體物理(復試科目)
備注:
聯系人:張文竹021-66132031shuemat@oa.shu.edu.cn
085210控制工程
本領域針對電氣、儀表、冶金、能源等行業的自動化測控問題,研究方向覆蓋了控制、檢測、優化、建模、信息處理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到高技術發展的不同層次,既有學科前沿又有應用熱點。本學科點已建成上海市重點學科,是學校"211工程"建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上海市電站自動化技術重點實驗室,產學研合作的上海數字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英科學橋能源與自動化聯合實驗室,以及上海大學-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隸屬上海電氣集團)、上海大學-上海寶信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隸屬寶鋼集團)等上海市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實驗設備和儀器先進,具有良好的學習和科研環境。
本學科是中國系統仿真學會副理事長單位、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單位等,全國嵌入式儀表及系統技術分會、全國生命系統建模仿真專委會等國家二級學會的掛靠單位,近年來成功組織了AsiaSim2012&ICSC2012、LSMS&ICSEE2010、ICIC2008、LSMS2007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具有良好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平臺。
本學科所設課程反映當今國際上自動化與信息處理領域的最新發展水平和趨勢,培養學生掌握堅實的控制、檢測、優化、智能信息處理與模式識別的理論和系統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并具有在學科相關領域內進行研究開發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
本學科師資隊伍雄厚、學科梯隊完整,長期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目前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的基礎研究、國際合作、人才培養和科技攻關項目,以及其他橫向協作項目等幾十項。
研究方向:
01.控制工程技術及應用
02.電站與電網監控優化技術
03.圖像及語音處理技術及應用
04.先進檢測與自動化裝置
05.計算機及網絡應用技術
06.儀器儀表測控系統
07.混合動力汽車驅動系統
08.嵌入式智能系統
09.無損檢測與故障診斷
10.新能源并網技術
11.汽車電子
12.機器人技術及應用
指導教師:
費敏銳教授、李斌教授、朱曉錦教授、馬世偉教授、秦霆鎬教授、付敬奇教授、劉廷章教授、張少華教授、王冰教授、鄒斌教授、賈立教授、彭晨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及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
招生人數:4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17自動控制理論(含經典和現代)(專)或918模擬與數字電路(專)
5.微機硬件及軟件(包含8086和C語言)(復試科目)
085212軟件工程
上海大學軟件工程領域碩士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位辦[2002]25號文件批準的國內首批軟件工程碩士點之一。本專業領域研究方向緊密聯系計算機發展的最新熱點以及上海市計算機行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培養具有扎實的計算機硬件、軟件基礎理論知識,能夠從事計算機系統結構研究與應用開發的高級專門人才。
計算機學院是在錢偉長校長親切關懷下成立的上海市高校中第一個計算機學院。前身為始建于1988年的上海工業大學計算機工程系和上?萍即髮W計算機科學系聯合而成立。學院院長由著名計算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三立教授擔任。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含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和計算機系統結構三個二級學科碩士點),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授予點。1990年以來,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連續四次被上海市列為重點學科進行建設,計算機學科被學校列為"211工程"重點發展學科。本專業緊密聯系計算機發展的最新熱點以及上海市計算機行業的發展方向,開展與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計算機科學及應用技術研究。本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網格計算、高性能計算與并行處理、軟件工程、軟件方法學、數據庫、信息管理系統、多媒體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智能信息處理、信息安全等。
學院研究力量強,學術梯隊結構合理,在計算機系統集成、軟件工程、信息安全、智能信息處理、高性能計算和容錯計算以及網絡與多媒體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卓著。近年來,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技術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項目等,多次獲得部、市科技進步獎,經費充裕。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14人,包括教授19名(其中博導11名),副教授30名。目前每年招收本科生270多名、碩士研究生140多名、博士研究生10多名,在有關研究方向上聯合培養了一批外國留學生,還與國內外多所大學簽有學術交流、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協議,每年有十多名在讀研究生被推薦出國攻讀學位。
本專業領域學生所設課程反映計算機學科的各個領域的當前國內外先進水平,旨在使學生具有扎實和寬廣的軟件專業基礎知識,以及獨立進行研究與開發的能力,學生畢業后就業形勢良好,就業范圍廣闊,能適應計算機軟件開發、系統維護和項目管理等與計算機相關的各種工作。在高新企業、外資企業和軟件公司,以及各大、中、小企業的IT部門,銀行、金融行業的數據中心,政府部門、機關和學校的信息中心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工作。
研究方向:
01.軟件架構與設計
02.軟件評測與過程控制
03.計算機輔助設計
04.電子商務
05.系統集成和項目管理
06.信息系統管理與技術支持
07.數據庫
招生人數:24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22操作系統與數據結構(專)
5.C++程序設計(復試科目)
備注:
聯系人:計麗莉電話:021-66135529傳真:021-66135273
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網址:Http://www.cs.shu.edu.cn
085213建筑與土木工程
在學科帶頭人葉志明教授的帶領下,上海大學土木工程系現擁有"結構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學術碩士學位授予權以及"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專業/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在結構計算理論與工程應用、結構抗震減震及控制、風工程、飽和/非飽和土的基本特性及理論模型、巖土結構變形機理及加固技術、港口工程與水工結構、混凝土及鋼結構、地下空間結構和土木工程材料等領域有著較強的師資力量和科研實力,擁有多名高聲譽專家學者,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如美國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加拿大UniversityofManitoba、英國AstonUniversity、UniversityofExeter、澳大利亞UniversityofNewcastle和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等)有長期的合作關系,共同完成多項合作研究項目。掛靠土木工程學科的上海大學-上海城建(集團)公司建筑產業化研究中心牽頭成立了"上海建筑信息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重點加強建筑信息化和綠色建筑的研究和應用,先后獲得曾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等7項。
近五年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項目23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6項和國際合作項目2項以及眾多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在國內外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300余篇次;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4項,這些科研成果成功應用于建筑與土木工程相關行業的實際工程,獲得較高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為相關技術規范的制定和投資決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在教育教學方面,注重人才的全面培養,注重科研與教學的相互統一、相互支撐與促進,曾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精品教材等等眾多獎項,現擁有"土木工程專業學科基礎課教學團隊"國家級和上海市教學團隊、《土木工程概論》國家級精品課和2門上海市精品課程,為高質量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土木工程專業學術碩士研究生著重研究解決建筑、橋梁、道路、隧道、地下及水工等結構的基礎理論、計算方法及其工程應用,緊密結合上海市的長遠規劃,在民用及工業建筑、橋梁隧道、災害預測防治、結構修復與加固、港口工程、再生建筑材料及近代優秀歷史建筑保護等工程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豐富科研成果。
依托上海城建集團、上海市閘北區房管局、上海上大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土建甲級)、上海真迪土木工程檢測有限公司等實踐基地,本科學碩士研究生強調專業理論與應用實踐的結合,以重要的實際工程為背景,結合工程中所出現的重大技術及其理論問題進行研究分析,著重培養研究生獨立解決和處理實際工程問題的分析研究能力,使研究生具有廣博的專業理論基礎及一定的工程應用經驗,最大限度地開拓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研究方向:
01.結構計算分析與應用
02.結構抗震與減震及其設計研究
03.結構優化、計算機輔助設計及可視化研究與應用
04.結構振動控制及應用
05.鋼結構分析及設計
06.結構風工程分析及應用
07.港口工程與水工結構研究及應用
08.城市防災減災及施工技術研究
09.橋梁、隧道的性能分析及其設計、施工
10.土工合成材料及加筋土結構應用
11.地基處理技術
12.建筑物及地下結構的加固理論與設計
13.樁-土及上部結構共同作用研究及應用
14.城市道路與輕軌交通工程的設計及施工技術
15.土木工程材料斷裂損傷、裂縫控制及其應用
16.新型生態型道路材料的研究及應用
17.再生混凝土集料穩定碎石研究及應用
18.工程結構抗風
19.BIM與建筑信息管理技術
指導教師:
葉志明教授、周文波教授、徐旭教授、楊驍教授、張孟喜教授、朱杰江教授、李春祥教授、孫德安教授、姚文娟教授、劉文光教授、徐金明教授、彭妙娟教授、孫家瑛教授及15名副教授和副研究員及相關企(事)業校外導師等。
招生人數:53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33結構力學(專)
5.專業英語,混凝土和土力學(復試科目)
6.材料力學,工程結構抗震(同等學力考生和跨專業考生加試科目)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