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分析
34.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2008年,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設計出了第一個專家系統:1982年,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提出了新的神經網絡模型;1997年,IBM“深藍”電腦線路國際教程世界觀軍卡斯帕羅夫;2011年,IBM超級計算機“沃森”在美國電視答題節目中戰勝兩種人類冠軍;2013年,機器在人臉識別上超過人類;僅一年后,機器人在物體識別上也戰勝……未來人工智能繼續超越人類的可能性很高。
在人工智能應用前景充滿無限可能的情況下,其潛在風險也引發了廣泛討論。2016年2月,在美國加州發生了一起死人駕駛汽車因躲避路上障礙物而撞上公交車的交通事故。這凸顯出人中智能設備在應對人類社會各種場景時面臨的挑戰,人們還擔心人工智能技術成熟后的問題,比如將機器人用于戰爭是否會帶來像核武器一樣的后果。
有學者表示,人機對弈是人類思考自身作用契機。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幫助人類,創造出比李世石更優秀的棋手應該是人類的勝利,也有學者認為,在面對復雜的倫理問題時,人工智能技術可能會陷入不可預知的選擇困境,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也發出警告;“我不認為人工智能的進步一定會是良性的。”
德國人工智能研究所柏林分析所長漢斯·烏斯克萊特強調說,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類,而是要與人類互補,增強人類的能力,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因為只有人類才具有創造力和目標,而機器只關注如何解決眼前遇到的問題。要讓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層面的錯誤,關鍵在于人類自己,在美國《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看來,每個發明都不可避免帶來新問題,但同時也會帶來新的解決方案,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不是減少技術的使用,而是通過改進技術來提供解決方案,他認為,即使新的技術發展帶來的49%是問題,但它首先帶來了51%的好處,這正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阿爾法圍棋”和李世石無論誰勝誰敗,人類都是最后的贏家,總之,用好人工智能,關鍵還在人類自身。
(1)從真理和價值辯證關系的視角看,為什么人們對人工智能技術會產生多種多樣的說法和評價?(4分)
(2)如何理解“用好人工智能,關鍵還在人類自身”?(6分)
【參考答案】
(1)真理和價值的辯證關系是:成功的實踐以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為前提。價值的形成以真理為前提,真理又必然具有價值。堅持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辯證統一,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由于價值評價具有主體性的特征,因此評價結果會因為主體的特征而轉移,因此人們對人工智能技術會產生多種多樣的看法和評價。
(2)矛盾具有普遍性,人工智能的出現是人類技術的進步,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得好會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積極的作用;利用不好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事物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對事物發展的進程起決定性的作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結合,因此人工智能如何發揮作用關鍵看人。
35.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在寧德地委強力推動下,赤溪村打響了以轉變觀念為突破口的“橫血”破堅戰——“挪窮窩”:用移民搬遷的方式把分散的14個自然村集中起來:通路、通電。搬遷成功了,生活環境改善了,新問題又來了:搬了窮富。靠著人均不足1畝的土地,如何維持窮根,走一條自我致富之路?赤溪村兩委干部再次幫助群眾轉變觀念,因地制宜培育旅游特色優勢產業。今天,生態旅游已成為赤溪人致富的主導產業,2015年全村人均統統入達1.3萬多元,其中45%以上來自旅游業。
三十多年來,赤溪村干部群眾在黨的扶貧政策支持下,在社會各方的大力幫助下,從“輸血”幫扶到“換血”搬遷再到“造血”開發,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特色的扶富亂貧之路,把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建成了小康村。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問赤溪村干部群眾進行在線支流時指出:“‘中國扶貧第一村’這個評價是很高的,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的實踐印證了現在的扶貧方針,就是要精準扶貧。”
赤溪村矢志不渝推進扶貧開發、脫貧致富的艱辛歷程,正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探索之路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使七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當前,我國脫貧攻堅已進入沖刺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是要把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盡快補齊”,而“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最突出的短板”,“脫貧攻堅戰的充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堅戰。”
摘編自人民網(2016年2月1日、11月9日)、新華網(2016年7月25日)、央視網(2016年8月6日)等
(1)如何理解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5分)
(2)赤溪村脫貧致富之路對當前我國實施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有何啟示?(5分)
【參考答案】
(1)農村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改善民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堅持共享發展,著力增進人民福祉,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所以說,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
(2) 赤溪村脫貧致富之路,豐富了扶貧脫貧的途徑,為進一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脫貧致富要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推進精準扶貧脫貧,創新扶貧工作機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規措施,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扶貧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兜底措施,在醫保、新農合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要脫貧也要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赤溪村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這是產業扶貧的體現;要做好教育扶貧,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移民搬遷也是扶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扶貧脫貧要在黨的領導下有序的進行,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要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推進扶貧攻堅工程的實施。扶貧攻堅工程的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36.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長征途中,我們黨通過艱苦卓絕的實踐探索,不斷打開戰局的最重要的保證。聯系在一起,把長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進陣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國內革命戰爭的抗日民族戰爭的轉變,為奪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長征的勝利,不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使我們黨找到了中國革命力量生存發展的落腳點,打到了中國革命事業勝利前進新的出發點,從長征的終點出發,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展開了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新畫卷。
歷史是不斷向前的、要達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著我們確定的道路不斷前進,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實現偉大的理想,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奪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發展,奪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新成效,奪取具有許多新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勝利,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晴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貧圖安逸、不愿繼續艱苦奮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驕傲自滿、不愿繼續開拓前進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摘自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為什么說長征的勝利既是“中國革命力量生存發展新的落腳點”,也是“中國革命事業勝利前進新的出發點”?(6分)
(2)如何理解“長征永遠在路上”?(4分)
【參考答案】
(1)我們黨領導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勝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長征,宣告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圖謀徹底失敗,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肩負著民族希望勝利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
長征途中,我們黨通過艱苦卓絕的實踐探索,成功把解決生存危機同拯救民族危亡聯系在一起,把長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進陣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變,為奪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長征的勝利,不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使我們黨找到了中國革命力量生存發展新的落腳點,找到了中國革命事業勝利前進新的出發點。長征的勝利,使我們黨以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為中心,推動一大批革命根據地如雨后春筍般建立和發展起來,革命的火種在神州大地漸成燎原之勢,有力推動了新的革命高潮到來。
(2)長征永遠在路上。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第一,必須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奮斗。第二,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勝利而矢志奮斗。第三,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奮斗。第四,必須把握方向、統攬大局、統籌全局,為實現我們的總任務、總布局、總目標而矢志奮斗。第五,必須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為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而矢志奮斗。第六,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而矢志奮斗。
37.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他說:“每每看到自己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后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這也代表了大國工匠們的心聲。
“工匠精神”是一種工作態度。在工匠們的心目中,制作出來的產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高鳳林在36年的工作中,攻克了200多項技術難關,經他的手創造了140多發火箭的發動機,焊接的焊縫總長達送到12萬多米,沒有出現過一次質量問題。他先后獲得過部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紐倫堡國際發展展覽全會獎等30多得獎勵,而這沒有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顯然是無法做到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匠的工作或許會逐漸被機器所取代,但是“工匠精神”卻不可能被代替。我國作為一個擁有“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具有歷史悠久而技藝高超的手工業,薪火相傳的能工巧匠們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傳世佳作。我們今天弘揚“工匠精神”,不僅是對傳統工的技藝的留戀,而且是對一切職業的道德呼喚。“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制造業的需要,也不僅僅是企業家的需要,它代表一個時代的氣質,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業追求與人生態度。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2015年5月11日)、央視網(2016年4月22日、10月9日)等
(1)“工匠精神”的實質是什么?(5分)
(2)為什么說弘揚“工匠精神”是“一對職業的道德呼喚”?(5分)
【參考答案】
(1)一是敬業,就是對所從事的職業有一種敬畏之心,視職業為自己的生命;二是精業,就是精通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三是奉獻,就是對所從事的職業有一種擔當精神,犧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不急功近利,不貪圖名利。敬業反映的是職業精神,是前提;精業反應的是職業水準是核心;奉獻放映的是個人品德,是保障。新時期的工匠精神,是勞模精神,勞動精神的重要體現
(2)愛崗敬業是從業人員對待自己職業的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內在道德需要。它體現的是從業者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對自己工作極端負責、敬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道德操守,是從業者對工作勤奮努力、恪盡職守的表現。工匠精神體現的就是要干一行愛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益求精,盡職盡責。奉獻社會,這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最高層次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高目標指向,奉獻社會就是要求從業人員在自己的崗位上樹立奉獻社會的職業精神,兢兢業業地為社會和他人作貢獻。
38.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在中國的精心組織和與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杭州峰會取得了豐碩成果,發表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就推動世界經濟增長達成許多重要會議,勝利判斷,結構性改革、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新方式。制定并通過了《二十國集團制造增長量圖》、《二十國集團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2016年二十國集團創新行動計劃》、《二十國集團新工業革命行動計劃》、《二十國集團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等28份成果文件,明確了世界經洗滌劑的前進方向和具體行動計劃,以期為世界經濟開辟新道路,拓展新疆界;第一次把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實聯合力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行動計劃,第一次集體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在二十國集團歷史上具有重要開創性意義;強調二十國集團成員雖然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面臨的現實挑戰不同,但推動經濟增長的愿望相同,應對危機挑戰的利益相同,各方應該“彼此包容,守望相助”,“堅定前行、共抵彼岸”,習近平主席特地用“橋”來比喻二十國集團,稱其為“友誼之醫橋”、“合作之橋”和“未來之橋”。
中國在本次峰會上發揮的巨大作用,得到與會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的高度認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高度贊賞杭州峰會,稱中國作為G20輪值主席國,作出了杰出貢獻,尤其是推動峰會在“說易行難”的可持續發展議題上制定行動計劃,更是歷史性的貢獻,為全世界出卓越領導力。
摘編身《人民日報》(2016年9月4日、9月5日、9月6日)
(1)結合當前國際環境,分析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主題的現實意義。(6分)
(2)習近平主席用“橋”比喻二十國集團,體現出中國怎樣的外交理念與世界情懷?(6分)
【參考答案】
(1)國際金融危機至今已經8年,但世界經濟仍未重回正軌,舊問題尚未解決,新挑戰不斷涌現。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大宗商品價格震蕩、貿易投資低迷的表象之下,增長模式、動力來源、治理結構等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亟待解決,來自全球化進程中被邊緣化的國家與弱勢群體的呼聲值得重視。面對世界經濟迷局,面對市場彌漫的無力感,杭州峰會,習近平提出了解決世界經濟增長所面臨根本問題的中國方案,杭州峰會“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主題,抓住了當前世界經濟的要害,如果能夠落到實處,不僅是對世界經濟未來發展的一種指導,也是促進未來5到10年間世界經濟增長比較務實的路線圖。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亟需創新經濟的引領。創新增長方式,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力;聯動是指首先要進行各國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并在此基礎上,實現體制和政策的互聯互通,這樣才能極大地縮減經濟的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的經濟增長。包容是指讓世界經濟的增長,惠及到各種各樣的國家,惠及到各個層面的人民大眾,促進公平公正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習近平用“友誼之橋”“合作之橋”“未來之橋”比喻G20,表達的是中國與世界同命運、共患難、謀共贏的至誠。中國堅定不移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全面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并提出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12字精神”,其中突出了“共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體現我們為了更緊密的伙伴關系而來,要秉持共贏理念,不斷增進理解,擴大共識,凝聚合力。我們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而來,要引領世界前進步伐,帶動全球發展潮流,為實現人類共同繁榮和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推薦:
2017年考研答案 ※ 2017年考研真題 ※ 考研題庫估分【手機題庫下載】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