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7年心理學統考312考研真題簡答題
(一)用維納歸因理論分析能力和運氣
【解析】
韋納系統地提出了動機的歸因理論:
(1)他把歸因的維度劃分為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不穩定歸因、可控性歸因和不可控歸因等三個維度。
(2)歸因的內外源維度影響個體對成敗的情緒體驗,穩定性維度影響個體對未來成敗的預期,可控性維度影響個體今后努力學習的行為。
(3)能力、問題難度等是穩定的因素,環境、運氣等是不穩定的因素。
(4)若新的結果和過去的結果不同,常歸因于不穩定因素;若一致則歸因于穩定的因素。韋納認為個體對原因的解釋是影響成功預期的重要因素,而歸因對于成功預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穩定性維度來實現的
由上述理論可知,在維納的歸因理論中,能力被認為是穩定的、內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失敗歸于自己的能力低下,他就很容易引發沮喪的情緒。而把成功歸結于自己的能力,會產生自信心、自豪感。運氣是外在的、不穩定的和不可控的。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運氣,他繼續努力的可能性會變小。當把失敗歸結于運氣,而且久而久之的話,會出現習得性無助,因為他會產生對自己命運無法控制的不可控感,進而影響他的情緒。
【對照】與《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2017年模擬試題》卷二簡答題77題一致;
【對照】與《學術心理學考研2017年沖刺習題冊》心理學導論中第十章動機、需要與意志中的綜合題9題一致;
(二)應激狀態下一般適應綜合癥的階段和表現
【解析】
應激是指人對某種意外的環境刺激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
應激狀態的產生與人面臨的情景及人對自己能力的估計有關。當情景對一個人提出了要求,而他的意識到自己屋里應付當前情境的過高要求時,就會體驗到緊張而處于應激狀態。簡單的說,可以把應激理解為壓力或刺激。人在應激狀態下,會引起機體的一系列生物性反應,如肌肉緊張、血壓、心率、呼吸以及腺體活動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有助于適應急劇變化的環境刺激,維護機體功能的完整性。
加拿大學者漢斯·塞里把這種變化成為一般適應綜合癥,并指出這種綜合征包含動員、阻抗和衰竭三個階段。(1)動員階段是指有機體在受到外界緊張刺激時,會通過自身的生理機能的變化和調節來進行適應性的防御。(2)阻抗階段是通過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壓升高、血糖增加等變化,充分動員人體的潛能,以對付環境的突變。(3)衰竭階段是指引起緊張的刺激持續存在,阻抗持續下去,此時必需的適應能力已經用盡,機體會被其自身的防御力量所損害,結果導致適應性疾病。可見,“應激是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導致疾病的機制之一”。
(三)知識表征是什么?并用陳述性知識的表征舉例說明。
【解析】
(1)知識的表征是指知識在頭腦中的表示形式和組織結構。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內容是指表征所具有的實際信息,形式是表達內容的方式。
(2)陳述性知識是關于“是什么”的知識,是對事實、定義、規則和原理等的描述。陳述性知識容易被人意識到,而且人能夠明確地用詞匯或者其他符號將其系統表述出來。例如,中學生可以說出功的計算公式“W=FS”.
(3)陳述性知識以概念、命題、命題網絡、表象或圖式表征。
①概念代表著事物的基本屬性和基本特征,是一種簡單的表征形式。比如:“眼鏡”就包含了這樣一些特征:有兩個圓鏡片,有兩條眼鏡腿,用來矯正近視等等。
②命題是意義或觀念的最小單位。用于表述一個事實或描述一個狀態,通常由一個關系和一個以上的論題組成,關系限制論題。例如在“電腦壞了”這一命題中,“電腦”是命題談及的話題,即論題,而“壞了”則是這一命題的關系。命題之間有相互關系就可以構成命題網絡。兩個或兩個以上命題常常因為有某個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聯系在一起,從而構成了命題網絡或語義網絡。動物之間的分類知識就呈現出網絡層級結構。命題和命題網絡是陳述性知識的主要表征方式。
③表象是人們頭腦中形成的與現實世界的情境相類似的心理圖像。例如,在判斷“大象比獅子大”時,在短短的時間里,頭腦中出現了大象和獅子的模樣,并在頭腦中將這兩個表象進行比較,好像看到了這兩個動物一樣。
④圖式是組織的知識結構。圖式是關于某個主題的一個知識單元,它包括了與某一主題的一套相互聯系的基本概念,構成了感知、理解外部信息的框架結構。圖式表征了特殊事物的共同點,這種共同點既可以是抽象命題水平的,也可以是知覺性質的。例如,在“樹”這一圖式中,既包含了樹是水土保持衛士的抽象特征,也包含了樹的高度和形象等知覺特征。
【對照】與強化班講義《知識的學習》307頁第一個知識點一致。
【對照】與沖刺班講義177頁知識的表征一致。
【對照】與核心考點107頁第一大題的第三小題相一致。
(四)心理學實驗中常用的五種控制額外變量的方法?
【解析】
額外變量又叫控制變量,是與實驗目的無關,但能對被試反應有一定影響的變量。
控制額外變量的方法:
(1)排除法:把額外變量直接排除,如聲光實驗的隔音室,暗室,雙盲控制法等。雙盲實驗是一種嚴格的實驗方法,旨在消除可能出現在實驗者和參與者意識當中的主觀偏差和個人偏好。雙盲控制時實驗的操作者和實驗被試都不知道實驗的內容和目的,由于實驗者和研究參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試接受了哪種實驗條件,從而避免了主試、被試雙方因為主觀期望所引發的額外變量。
(2)恒定法:額外變量無法消除時,讓它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保持相對恒定,如實驗儀器,物理條件。恒定法的局限是:實驗結果不能推廣到額外變量的其他水平上去;操作的自變量和保持的額外變量可能產生交互作用。
(3)匹配法:是使實驗組和控制組中的被試屬性相等的一種方法。匹配法理論上可行,但在實際操作中比較難實行。因為力圖使所有因素匹配成相等很難實現,而且某些因素,比如動機、態度等,無法找到可靠依據進行匹配。
(4)隨機化法:把被試隨機分配到各處理組中去。平衡被試個體差異的方法,從理論上保證了被試具有代表性,一般大于30個。
(5)抵消平衡法:有些額外變量不能消除也不能恒定,比如順序誤差、空間誤差、習慣誤差、疲勞效應和練習效應。可以采取某些綜合平衡的方法,使額外變量的效果相互抵消,比如ABBA法和拉丁方設計。
【對照】與《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2017年模擬試題》卷一簡答題80題一致
(五)在一項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研究者給男性試看詳細的案件資料,讓他們攝像自己是法官,對罪犯進行判決。所有罪犯都是女性。實驗將被分為兩組:一組被試閱讀的素件材料附有漂亮的罪犯照片(有魅力組);一組被試閱讀的案件材料附有缺乏吸弓}力的罪犯照片(無魅力組)。案件材料涉及兩種犯罪類型,一種是詐騙罪,一種是偷盜罪,實驗結果見下表。
判刑的平均年數 | ||
照片類型 | ||
案件類型 | 有魅力 | 無魅力 |
詐騙 | 5.45 | 4.35 |
偷盜 | 2.80 | 5.20 |
( 1 )簡要說明該實驗設計的類型。
【解析】
該實驗設計屬于2 x2混合設計,其中罪犯魅力程度是被試間因素,犯罪類型是被試內因素。判刑時間是因變量。
( 2 )用線性圖描述結果,并作簡要分析。
【解析】
罪犯魅力程度與犯罪類型二者有交互作用,共同對因變量判刑時間有影響,結果見下圖
相關推薦:
2017年考研答案 ※ 2017年考研真題 ※ 考研題庫估分【手機題庫下載】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