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論預測試題(二)參考答案及解題分析 一、單項選擇題 1. B【解題分析】此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哲學和具 體科學既聯系又 有區別。就二者的區別而言,哲學不等同于具體科學,因為哲學是一般世界觀和方法論,它 把整個世界作為研究的對象,回答世界最本質、最一般性的問題。而具體科學是研究整個世 界的某個部分、某個領域的特殊規律,是研究個性。但是哲學又不能離開具體科學,因為哲 學必須以具體科學為基礎,是對具體科學共性的抽象和概括,離開具體科學,哲學也就不能 存在和發展。同時具體科學也離不開哲學世界觀的指導,如果離開正確哲學的指導,具體科 學的研究就會迷失方向。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就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指導和被指導 的關系。以此關系分析題中的四個備選項:A項明顯是錯誤的,因為哲學不但不等同于各門 具 體科學,更不能是凌駕于具體科學之上的所謂“科學之科學”;C項也明顯錯誤,不是哲學 是自然科學的基礎,而恰恰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D項本身觀點正確,但不符合題干要求 ,因為題干中強調的是哲學對各門具體科學的指導作用。這樣,由于單項選擇的限定,只能 選擇B項。
2. D【解題分析】此題是考查考生對意識的本質和特點的理解和把握。意識 是物質的產物, 但不是物質本身,是物質在人腦中的反映,因此,意識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在內容上是客觀 的,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在意識中體現了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的對立統一。據此原 理分析題干的含義,只有D項的內容是符合題意的。
3. C【解題分析】此題是考查唯心主義非決定論在因果關系問題上的錯誤觀 點。因果聯系是 客觀必然的,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任何原因都引起一定結果,任何結果都由一定 的原因所引起,沒有無原因之果,也沒有無結果的原因。如果否認因果聯系的客觀必然性就 會犯唯心主義非決定論的錯誤。題中所給定的四個備選項:“形而上學決定論”(A項)是夸 大因果聯系的必然性;“唯物主義決定論”(D項)是承認因果聯系的客觀必然性;“否認 因果區別的詭辯論”將原因和結果當成一個東西。這樣A、B、D三項都是錯誤的,只有C項才 是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此題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對“決定論”問題不掌握的話,是難以選 擇此題的。
4. D【解題分析】此題是考查考生對唯物主義經驗論和唯心主義經驗論 的確認。此題有一定的難度,答對此題的考生必須對經驗論的問題有所把握。經驗論的觀點 是夸大感性認識, 否認理性認識。經驗論分為唯物主義的經驗論和唯心主義的經驗論兩種,二者的共同點都承 認感覺是認識的起點,其區別在于回答感覺的來源不同。所以,承認感覺是認識的起點,唯 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可以承認(D項),答錯此題的考生有可能誤選A或C項。
5. A【解題分析】此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貨幣 的產生過程經歷了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等四個階段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簡單地或偶然地由另一種商品表現出來。用 公式表示是:1只羊=2把石斧。在這里,處在等式左端的商品是相對價值,或說處在相對價 值形式上;處在等式右端的商品是等價物,或說處在等價形式上。這就是說,等式左端羊的 價值是通過等式右端的石斧相對地表現出來的。而處在等式右端的商品之所以能表現另一個 商品的價值,是因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價值。但它不能表現自己的價值,它只能用自己 的使用價值去表現另一個商品的價值。
6. B【解題分析】考查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關系的理解。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中,生產關系必須隨著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社會經濟制度屬于生產關系范疇,因此,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般規律就是生產關系必須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改變自身的性質。所以,B項是正確的選項。A、C、D都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不符合題意。
7. C【解題分析】考查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實質的理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之上的,是一種以雇傭剝削為特點的制度。此題中A項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B項是資本運行的前提和條件,D項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作用,只有C項才是唯一正確的選項。
8. A【解題分析】考查對產業資本的理解。在資本不斷循環運動中,能夠創造剩余價值并占有剩余價值進而實現價值增值的資本只有產業資本。題中B、C兩項是產業資本的兩種職能形式,其中,貨幣資本是為生產剩余價值準備條件的,生產資本的使用雖然能夠創造出剩余價值,但它本身并不占有剩余價值,D項流動資本不屬于資本運動的職能形式,因此,只有A項才是唯一正確的選項。
9. B【解題分析】此題考查考生對中共八大確定的經濟建設方針的掌握。中共八大確定經濟建 設的指導方針是: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堅持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應該根據需要和可能 ,合理地規定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把計劃放在既積極又穩妥可靠的基礎上,以保證國民經 濟比較均衡地發展;應該使重點建設和全面安排相結合,以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按比例發 展。因此,備選項B符合題干要求,為此題正確答案。備選項A是陳云提出的經濟觀點;C是1 961年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提出的八字方針;D是20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確定的發展國民經濟的 總方針。因此,備選項A、C、D都不符合題干要求,不是此題正確答案。
10. C【解題分析】此題考查考生對毛澤東調查研究思想的掌握。毛澤東在 《關于調查人口和土地狀況 的通知》中提出:“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的思想,因此備選項C符合題干要求 , 為此題正確答案。備選項A、B是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提出的觀點,D是毛澤東在《 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提出的觀點。因此,備選項A、B、D都不符合題干要求,不是 此題正確答案。
11. A【解題分析】此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理論創新的地位。理論對實踐的 指導作用,決定了 理論創新在所有創新中居于基礎地位,是其他一切創新前提、關鍵,其他一切創新都是在理 論創新的指導和推動下進行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沒 有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創新,就不可能有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進行改造世界的偉大創新實 踐。而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我們進行理論創新,就是要使我們 黨的基本理論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吸取新的實踐經驗、新的思想而向前發展。
12. A【解題分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以經濟為中心,兼顧發展社會主義的政治和文化,A為選項。B、C、D都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措施。
13. D【解題分析】A是B、C、D的目的,B是A、C、D的反映,C是前提,D是基本條件,D為正確選項。
14. A【解題分析】此題所考查的知識點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科學 發展觀的本質和核 心是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 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 、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茖W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這個“人”,是人民群眾,這個“本”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15. A【解題分析】此題是形勢與政策題。
16. A【解題分析】此題是形勢與政策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