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網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yè)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考研網校 模擬考場 考研資訊 復習指導 歷年真題 模擬試題 經驗 考研查分 考研復試 考研調劑 論壇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語|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政治|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考研數學|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專業(yè)課| 資料 真題 模擬題 在職研究生 |
40根據材料分析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材料1】
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公布人類發(fā)展報告和世界發(fā)展指標說,中國成為全球消除貧困的成功“范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均GDP增長了5倍,絕對貧困人口減少了數億!笆濉鼻4年,中國每年減少貧困人口150萬人。然而,中國消除貧困任重道遠。
挑戰(zhàn)之一:貧困人口絕對數量依然很大。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測算,如果按照低收入現行標準,即人均年收入低于882元,目前還有8517萬人口屬貧困人口。
挑戰(zhàn)之二:減少貧困人口的壓力越來越重。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產生活條件更差的地區(qū),解決這部分貧困人口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據國務院扶貧辦調查,連年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農戶76%生活在山區(qū),有46%的農戶人均耕地不足1畝。目前還有7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qū)。
挑戰(zhàn)之三:貧困群體的弱勢地位更加突出。在貧困人口逐漸減少的同時,我們必須正視,目前我國貧困人口與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在迅速擴大,貧困群體的相對弱勢地位更為突出。1992年貧困農民的收入上限與一般農民之比為1∶2.45,2003年為1∶4.12,2004年擴大到 1∶4.39。
【材料2】
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農民收入增長進入低谷期,據統計,1997至2003年7年間,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只增加695.9元,不到城鎮(zhèn)居民收入增量的1/5;年均增長速度不到城鎮(zhèn)居民的一半。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持續(xù)擴大,由80年代中期的1.8∶1,90年代中后期的2.5∶1,擴大到2003年的3.2∶1。再加上,一方面城市居民在住房、社會保障、公共衛(wèi)生和教育等方面享有國家的補貼;另一方面按照現行統計口徑,農民家庭收入包括要交納的稅費,以及用作生產資料的投入,實際差距約為5∶1~6∶1。
【材料3】
目前,西部的10省市區(qū)加上內蒙古、廣西兩區(qū),國土面積占全國71.3%,人口占28.6%,但GDP占不到18%。而經濟發(fā)達的廣東、江蘇、上海、山東和浙江五省市的GDP就占全國總量的45%左右。
若以工業(yè)化的階段性特征來標示中國區(qū)域之間經濟發(fā)展差異,很容易發(fā)現東中西三大區(qū)域存在著明顯的梯度經濟發(fā)展特征。東部的上海、北京經濟發(fā)達,2001年的人均GDP已分別達到28444和20576元,已經進入了工業(yè)化中期階段的后期;而河南、湖南省等作為典型中部地區(qū),2001年人均GDP分別為6039和5903元,處于工業(yè)化的中期階段;西部地區(qū)的欠發(fā)達的甘肅、貴州省2001年人均GDP僅分別為4165和2856元,剛剛進入工業(yè)化的起飛階段。
【材料4】
胡錦濤總書記在人口資源環(huán)境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謀發(fā)展、促發(fā)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fā)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材料5】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一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強調,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jié)過高收入,規(guī)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qū)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請回答:
(1)簡述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2)根據材料1、2、3,分析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的原因。
(3)根據材料3、4,談談如何注重社會公平,加強和諧社會建設。
【答案要點】
(1)公平與效率是辯證的矛盾統一的關系。一方面,效率是實現公平的物質基礎。分配最終要取決于生產,取決于能夠分配的產品。沒有效率的提高,不可能生產出大量可供分配的產品,公平也就失去了它的基礎。社會主義要消滅貧困,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就離不開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效率的前提,是促進效率提高的強大動力。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從而促使效率的提高。
(2)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之一,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深厚基礎。當前,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和諧的重大問題。因此,要把社會公平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現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
(3)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用科學發(fā)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在促進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公平,通過合理調節(jié)收入分配制度和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jié)過高收入,規(guī)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qū)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讓發(fā)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41根據材料分析擴大國內需求的長期戰(zhàn)略方針【材料1】
杜林認為:“在一切經濟問題上‘可以區(qū)分兩種過程,即生產過程和分配過程’。此外,以膚淺著稱的讓·巴薩伊還加上了第三種過程,即消耗過程,消費過程,但是他和他的門生在這方面都說不出什么道理?墒,交換或流通只是生產的一個項目,使產品到達最后的和真正的消費者手中所必須經歷的一切,都屬于生產!
——轉引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5-496頁
【材料2】
盡管“防冷派”和“防熱派”交鋒激烈,但如果仔細領會其觀點背后的含義,會發(fā)現他們的爭辯,最終結論都落在了“內需不振”這個共同的擔憂之下。
3個月前還樂觀提出總需求U形反轉的宋國清坦言,現在自己也加入了“看冷”的“大合唱”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2004年5月~8月宏觀調控力度過大的“百日調控周年效應”所導致的“國內實際投資增長接近于零”,使得中國經濟內需不振現象越來越“搶眼”。
——《瞭望新聞周刊》2005年8月8日第32期
【材料3】
和平、發(fā)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于保持國際環(huán)境的總體穩(wěn)定,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fā)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yè)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huán)境總體上對我國發(fā)展有利。同時,國際環(huán)境復雜多變,影響和平與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發(fā)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yōu)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世界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狀況加劇,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有新的表現,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一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
請回答:
(1)根據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四個環(huán)節(jié)的理論,指出杜林的錯誤所在。
(2)擴大國內需求為什么成為我們長期堅持的戰(zhàn)略方針?
(3)如何正確處理內需和外需的關系?
【答案要點】
(1)物質資料生產包括生產(直接生產過程)、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huán)節(jié)。其中,直接生產過程是物質資料生產總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環(huán)節(jié),消費是物質資料生產總過程的最終目的和動力。杜林的錯誤在于:第一,把生產和流通混為一談,把生產和交換合而為一;第二,把分配與生產并列,并把分配看作與生產過程不相干的、完全外在的過程。
(2)立足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們長期堅持的戰(zhàn)略方針。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目前正處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發(fā)展階段,國民儲蓄率較高,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同時我國市場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貿易沖突不斷,這就決定了我們需要也有條件主要依靠國內需求促進經濟發(fā)展。
(3)正確處理內需和外需的關系,既要繼續(xù)擴大投資需求,保持固定資產投資以合理的規(guī)模和速度增長,更要注重擴大消費需求,進一步發(fā)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同時,要繼續(xù)拓展國際市場,擴大國外需求。要把擴大國內需求和合理利用國外需求很好地結合起來,促進經濟平穩(wěn)較快增長。
42根據材料分析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的相互關系【材料】
毛澤東同志在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閱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解決問題》時發(fā)表了一系列的談話。他認為:“商品生產,要看它是同什么經濟制度相聯系,同資本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同社會主義制度相聯系就是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進入共產主義要有步驟。我們向兩方面擴大:一方面發(fā)展自給性的生產,一方面發(fā)展商品生產,F在要利用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法則,作為有用的工具,為社會主義服務!
毛澤東同志的論述反映了經濟制度與經濟制度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
【答案要點】
(1)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認識雖然只是初步的,其后并沒有深入下去,甚至沒有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但他已經認識到商品生產是發(fā)展社會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手段,而不是不同社會制度的根本性標志。
(2)經濟制度是一定社會形態(tài)的最基本、最本質的經濟關系,反映著不同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本質區(qū)別,是區(qū)別不同生產關系的主要標志。經濟體制是指一定社會組織內部資源配置的機制、方式和結構的總和,是對一定社會經濟運行模式的概括。經濟體制是經濟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經濟體制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相聯系、相結合;經濟體制具有相對獨立性。
(3)經濟體制的選擇,既受經濟制度的制約,同時也受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歷史文化傳統和國情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可以實行類似的經濟體制,相同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也可以實行不同的經濟體制。
相關推薦:2010年考研《政治》模擬試題及答案匯總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