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選題 |
第 2 頁:多選題 |
第 3 頁:分析題 |
三、分析題:34~38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并回答問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指定位置上。
34.請閱讀下列關于經濟全球化的材料:
材料1
經濟全球化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樣是利益全球共享。一些欠發達國家與地區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獲得了發展的機遇與紅利,但是,他們的暫時發展并不能改變經濟全球化的長期走勢。在“看不見的手”主宰下,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正在進一步擴大,市場競爭最終導致的是資源向有效率的富裕國家集中,富國更富窮國更窮的“馬太效應”表現得越來越明顯,由此導致的反經濟全球化浪潮同樣有一浪高過一浪的趨勢。無論是南美國家出現的拉美化現象還是東南亞爆發的金融危機,都證明經濟全球化并不必然帶來發展中國家與地區永久的繁榮與穩定。
摘自2008年6月10日《南方日報》:《正確把握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
材料2
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經濟全球化的“軟肋”,同時也強化了各國合作應對的意愿。人們認識到,全球經濟之間的聯系如此密切,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也沒有單一的解決方案。上世紀30年代那場危機引發了范圍廣泛的保護主義,進而使危機進一步加深。面對眼下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各國普遍表示要拒絕保護主義的誘惑。世貿組織各成員紛紛指出,相互隔絕并不能帶來經濟繁榮,個別政府對保護主義的遷就是膽怯、短視的行為。在合作應對危機的同時,各國也開始尋求解決世界經濟中的深層次問題,這將使經濟全球化在新的背景下不斷發展。
摘自2009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經濟全球化不會停步》
結合材料回答:
(1)結合材料1,運用所學哲學原理說明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影響。(6分)
(2)結合材料2,說明經濟全球化下體現了什么唯物辯證法的原理。(4分)
35. 閱讀下列一組材料:
材料1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比較明顯。從1978年到2005年,GDP總量從3645億元增加到182321億元,我國就業人數也由4.01億人增加到7.58億人,增加了3.57億人。
但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近年來,當中國正在為經濟增長歡呼時,卻發現失業率也在增長。“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長9.5%,年均增加就業人數只有748萬人,比“九五”時期少56萬人。進入2006年以后,我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增至約2400萬名,農村也有1.5億富余勞動力等待“消化”。從2008年后半年開始,由于受國際金融海嘯的影響,就業難再次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我國當前就業工作面臨四大難題:一是就業供給總量不減,就業壓力大。二是歷史遺留問題尚未全部消化。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集體企業下崗職工,部分困難地區、困難企業、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依然存在;已實現再就業的人員,有些還不穩定,存在再次失業的風險。三是新就業矛盾逐步凸顯。主要是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的就業問題進一步突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同樣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四是勞動力素質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專題精解十題》
材料2
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目標,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
——《中 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材料3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
——《十七大報告》
請回答:
(1)為什么說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是貫徹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4分)
(2)我國應采取哪些措施解決嚴峻的就業問題?(6分)
36.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1905年8月20日,在孫中山的倡議下,興中會、華興會和光復會在日本東京聯合組成同盟會。1905年11月,同盟會創辦《民報》,孫中山在發刊詞中第一次公開提出了三民主義的主張。同盟會的成立使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有了比較完備的革命綱領,有了公認的革命領袖,有了一個統一的革命政黨,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1911年10月10日同盟會領導了武昌起義,****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南京臨時政府。不久,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妥協,政權落入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手中。從此同盟會逐步分化。1912年8月25日,宋教仁將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聯合組成******,旨在通過“議會道路”實現“革命理想”。
摘自《中國近代史》
材料2
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重新闡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這次國共合作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廣泛地動員了工農群眾,開創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進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1927年******右派發動的“四·一二”和“七·一五”******政變,標志著******右翼勢力徹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
摘自《中國近現代史綱》
材料3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向北平西南的盧溝橋發動進攻,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 共中央發布通電號召全中國軍民團結起來,抵抗日本的侵略。9月22日,******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 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共 產 黨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1946年6月,******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第二次國共合作宣告破裂。
摘自《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參考資料》
請回答:
(1)結合材料1,從革命綱領、政黨和革命成果方面來說明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3分)
(2)材料2和材料3中的統一戰線名稱分別是什么?(2分)請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從革命任務和革命動力方面來分析兩次國共合作的必然性。(4分)合作的成功與失敗說明了什么問題?(1分)
3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隨著網絡日益普及,MSN、BBS、博客等各種網絡娛樂形式為網民提供了充分的話語平臺,但同時,各種“網絡暴力”事件也時有發生。專家指出,網絡像一把雙刃劍,當導向正確時,網絡有著驚人的推動力量,反之也能給網民帶來巨大傷害。專家建議,網民在網上應遵守現實生活的道德,自覺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利用網絡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據了解,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表現為: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受損;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身權利受損等。網民的匿名性,網絡缺乏制度和道德約束,一些網民素質較低等原因是網絡暴力形成的根源。
材料2
某網站論壇不久前發生了一起“電話門”暴力事件。一則名為 “打擊一切變態”的帖子,聲稱其美女同事頻頻遭受一男子的電話騷擾,并公布了“騷擾者”的手機號碼。該帖發布后,不少網友響應,“把該號碼印在黑廣告上”、 “把這個號碼公布到其他網站”等主意層出不窮,支持“打爆該號碼”的網友越來越多,這些行為已經從網絡向現實生活滲透,嚴重地影響了他人的正常生活與合法權益。類似的群體性攻擊事件,在網絡上屢見不鮮,網絡暴力正以其獨有的方式破壞著公共規則、侵犯著道德底線。“人肉搜索”行為就是網絡暴力行為的典型代表,網絡暴力正在迅速蔓延,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這種暴力行為正在被“合法化”、“正義化”。部分網友通過非道德的手段去行使自己的道德聲討權,全然不顧法律法規。
有關專家分析,不少網絡暴力事件反映出網民在網絡輿論中盲目跟風的從眾心理,缺乏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為減少網絡暴力事件,凈化網絡環境,專家呼吁,廣大網民在網絡行為中應保持理性,正確行使自己的網絡權利,倡導“綠色網絡”概念,合理使用網絡,并呼吁盡快制定相應法律法規。
請回答:
(1)網絡生活現在已經成為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下更應該共同遵守公共秩序,結合材料分析為實現有序的公共生活,應如何維護公共秩序。(6分)
(2)結合材料中涉及的“網絡暴力”現象,談談如何培養社會主義法律思維方式。(4分)
38.選作Ⅰ
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1
“中美國”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學經濟史教授尼爾·弗格森于2007年3月5日在《洛杉磯時報》上以“買下中美國”為題的撰文中首次提出的;而中美“兩國集團論”即“G2”,則是由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在2008年夏季出版的《外交》雜志上發表的“平等的伙伴關系”一文中首先提出的。盡管常常被相提并論,但這兩種觀點各具特色。前者的特征是認為中美應合二為一相互滿足。弗格森“創造性”地把China(中國)與America(美國)合成一個新詞“Chimerica”(中美國),并宣稱“中美國”這個概念是指最大消費國美國和最大儲蓄國中國構成的利益共同體:美國和中國不是兩個國家,而是同屬于一個叫“中美國”的國家,它們之間是一種共生關系,一個儲蓄一個消費,一個出口一個進口,一個提供產品一個提供服務,一個儲備外匯一個印制美元。他聲稱“這是極好的聯姻,相互補充”。G2的重點則是強調中美不應再糾纏于效率低下的國際社會或國際組織,而應通過兩國單獨的密切合作來應對金融危機。弗雷德明確表示,如果中美合作,會使G2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WTO運作得更好。
材料2
[網友“我從海上來”]我特別關注中美關系,奧巴馬上臺了,希拉里不久前剛剛結束對中國的訪問,中美關系將如何發展?
[******]中美建交走過了30年歷程,應該說有曲折,但畢竟是向前發展。一個良好的中美關系,不僅符合中美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穩定。30年,中美關系的發展告訴我們,就是和則兩利,斗則俱傷。我們經過反反復復的實踐,終于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那就是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發展建設性協作關系。我希望中美關系繼續朝著這條道路向前發展。后退沒有出路,也不符合歷史潮流。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材料1中的“G2”觀點。(6分)
(2)結合材料1和2分析中美關系“和則兩利,斗則俱傷”的寓意。(4分)
選作Ⅱ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1
近幾年國際恐怖襲擊事件的相關數據
年份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恐怖事件總數 |
346次 |
198次 |
190次 |
死亡人數 |
|
725人 |
2013人 |
受傷人數 |
|
2013人 |
1593人 |
針對美國的襲擊 |
219次 |
77次 |
82次 |
——摘自美國國務院2004年4月29日發布的《2003年全球恐怖主義形勢》報告
材料2
這邊美國布什總統和澳洲首相霍華德照樣背書:恐怖主義來自那些仇恨西方價值、宗教、自由和犧牲自我把民主和文明帶給落后的回教世界的人的罪惡回教徒……總之,可以這么說:一天西方占領勢力不從中東全面撤退,一天西方各國不解決巴勒斯坦—以色列問題,報名參加“圣戰”的“戰士”必定是絡繹不絕的!
——摘自《聯合早報》(2008年8月15日)
材料3
正在新加坡出席亞洲安全會議的澳大利亞國防部長希爾,星期天(5日)表示他在下周訪問中國期間,將會邀請中國參與地區的反恐行動。希爾稱,他認為中國擁有龐大資源,可以在有關任務中扮演重要角色。菲律賓國防部長也表示,中菲目前已經在合力打擊跨國販毒,反恐將是下一步的合作。
——摘自《鳳凰咨訊》(2008年6月5日)
回答下列問題:
(1)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于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原理,分析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6分)
(2)結合所學知識,試析中美兩國在反恐問題上的異同(4分)
相關推薦:·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