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痹畝斂牧希回答問題:
2011年11月3日中午,在緊鄰地中海之濱的戛納標志性建筑——電影宮會議中心,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六次峰會拉開帷幕。從華盛頓、倫敦、匹茲堡、多倫多到首爾,再到此次戛納,二十國集團機制發展正經歷從危機應對到長效治理機制的轉型,為了世界經濟治理與如何推進世界經濟增長“把脈”、“破題”。
三年來,歷次峰會都有自己的“中國時刻”,成為二十國集團機制發展歷程中不可磨滅的一頁。中國本著積極和建設性的態度參與了二十國集團的每一次峰會,中國在二十國集團機制的形成與發展中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以二十國集團為主要平臺,世界經濟治理改革一步步向前推進,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發言權明顯增強,“中國時刻”愈來愈為世界所矚目。正如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曾說:“當今世界已發生根本變化……最重要的一點是全球政治和經濟重心已由西向東,由北向南轉移。”
——摘編自《G20峰會中國作用凸顯,新興經濟體發言權明顯增強》
結合材料,請回答:
(1)二十國集團“為了世界經濟治理與如何推進世界經濟增長‘把脈’、‘破題’”說明了什么?原因何在?
(2)“‘中國時刻’成為二十國集團機制發展歷程中不可磨滅的一頁”說明了什么?
(3)簡要闡述中國政府關于二十國集團的基本主張。
【答案要點】
(1)二十國集團“為了世界經濟治理與如何推進世界經濟增長‘把脈’、‘破題’”說明二十國集團正在崛起,對世界經濟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原因在于:從2009年9月的匹茲堡第三次二十國集團峰會上,二十國集團就已被決定作為處理全球金融、經濟問題的最重要的平臺;二十國集團的人口基數、國內生產總值和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決定了二十國集團國際機制的重要性;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也日益嚴峻,這也要求二十國集團來擔當加強全球治理的角色。
(2)“‘中國時刻’成為二十國集團機制發展歷程中不可磨滅的一頁”說明,中國在二十國集團機制的形成與發展中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國取得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危機的逆境中表現突出,令世界驚嘆,對危急中的世界極其重要;其次,二十國集團峰會上的“中國聲音”不容低估,中國已經開始走向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心,積極表達自己的訴求,“中國聲音”值得整個世界為之側耳傾聽;最后,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影響凸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已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很多國家都期望中國等國家能帶動全球經濟盡快復蘇。
(3)中國政府關于二十國集團的基本主張:二十國集團應繼續發揚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精神,在這個關鍵時刻抓住主要矛盾,共同提振市場信心,積極化解風險挑戰,努力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為此提出的建議有:第一,堅持在增長中兼顧平衡。第二,堅持在合作中謀求共贏。第三,堅持在改革中完善治理。第四,堅持在創新中不斷前進。第五,堅持在發展中共促繁榮。
4痹畝斂牧希回答問題:
材料1
2011年新年伊始,在巴西的泥石流中已經死亡八百多人,失蹤數百人,經濟損失巨大。舉世矚目的澳大利亞洪水已經持續多日,南非暴雨成災,埃及出現了罕見的冰雹災害……在中國,南方冰凍雪災蔓延數省,而山東、河北、陜西的旱情已經到了“60年不遇”的程度,而東北、內蒙古和新疆卻出現了降雪異常……年前,歐洲的雪災導致機場癱瘓,冰凍莫斯科,暴雪肆虐北美……
——摘自張正春,《2011:氣候異常要警惕》
材料2
1992年5月22日,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達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目標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人為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危害,減緩氣候變化,增強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確保糧食生產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實現上述目標,公約確立了五個基本原則:一、“共同而區別”的原則,要求發達國家應率先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二、要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具體需要和國情;三、各締約國方應當采取必要措施,預測、防止和減少引起氣候變化的因素;四、尊重各締約方的可持續發展權;五、加強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不能成為國際貿易的壁壘。
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在《京都議定書》的第一承諾期,即從2008年到2012年期間,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其中歐盟將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
——摘編自新華網國際頻道
材料3
2011年11月2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第7次締約方會議將在南非海濱城市德班開幕。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即將于明年到期,是否會有第二承諾期,甚至《議定書》本身何去何從,都是懸念。正如《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所說,德班會議是在“與時間賽跑”。
然而會議尚未開幕,原本對“框架協議”態度積極的日本、加拿大卻早已明確表示,不會簽署第二階段協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曾少軍透露,有這種想法的還不僅僅是日本和加拿大,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明確提出廢除京都議定書。
——季蘇平,《美日俄澳提廢除京都議定書,德班氣候大會蒙陰影》
請回答:
(1)結合材料說明,主要發達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立場和態度為何不同?
(2)闡述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基本立場。
(3)你認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根本途徑在哪里?
【答案要點】
(1)國際社會當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主要是落實《京都議定書》,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發達國家對此反映不一:美國曾是該議定書的簽字國之一,但由于2001年美國參議院沒有獲得通過,美國隨即宣布退出,理由是議定書對美國經濟發展帶來過重的負擔;隨著歐洲經濟的不景氣,歐盟各國對自己下大力氣減排,還要向窮國提供環保援助感到越來越不滿和力不從心。因此,歐盟在布魯塞爾召開緊急首腦分會,會上協調了歐盟各國在德班氣候大會上的立場,即可以認可第二承諾期,但要以“主要經濟體的參與”為前提;日本態度曖昧,企圖大幅度調整議定書對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規定,以利于其經濟的復蘇和發展。俄羅斯盡管在各種場合不是很積極地帶頭公開反對,但是立場非常明確。俄羅斯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堅定反對派。澳大利亞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溫和反對派。
(2)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立場: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加強國際技術合作與技術轉讓;切實履行《公約》和《議定書》的義務,參與氣候變化區域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推進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結構;開展植樹造林,加強生態保護;實行計劃生育,減緩人口增長;加強相關法制建設,開展全民教育。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基本主張:第一,必須堅持國際社會攜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第二,必須堅持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第三,必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第四,必須堅持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第五,必須堅持依靠技術進步應對氣候變化。
(3)根本途徑: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需要各國攜手合作,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氣候變化從根本上講是發展問題,應將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統籌協調起來,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從歷史上看,發達國家對氣候變化負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責任,有義務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歷史積累排放量少,人均排放量低,當前的主要任務依然是要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因此,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國際社會理應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和發展空間。為此,應堅持《公約》所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發達國家應該完成《議定書》確定的減排目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并在2012年后繼續率先承擔減排義務。
相關推薦:
· | 2022考研復試聯系導師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常見問題 | 04-28 |
· | 2022年考研復試面試回答提問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復試怎么緩解緩解焦慮心態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訣竅介紹 | 04-27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如何準備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英語口語常見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復試的四個細節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準備:與導師及時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復試面試的綜合技巧 | 04-26 |